如何正确构建职场的自我认知—抓住机会成就自我!

标签:
机会成本职场自我认知舒伯特的职业价值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职场断舍离 |
分类: 职场点滴 |
2022年6月29日星期三
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我认知)
根据《生涯规划师》教材对于理想工作的定义,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解析:
1.
2.
3.
4.
理想工作,是在我感到舒适的环境,找到我感兴趣的,并且我可以把它做好,获得我想要的回报的工作。也就是符合你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工作,就是你自己的理想工作。现实是,没有绝对理想的工作。
如何达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一、性格:
性格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因为它带有先天的成分(基因决定了你一部分的性格),不太容易被改变。TAS测试,代表的是你的职业倾向和工作效能,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和职能会让你更舒服,更容易发挥。
二、兴趣:
(一)兴趣分三个层次:
1.
2.
3.
(二)“兴趣变成工作”的三步曲:
Step 1:
发现兴趣
Step 2:
找到资源
Step3:
兑换价值
三、能力
(一)能力如何定义:
如果我们夸一个人很有能力, 到底在说什么能力?
哪些擅长,哪些不擅长,你都清楚吗?
能力是否只有擅长和不擅长之分?
(二)能力的自我辨识:
当我们整理衣柜,需要盘点好每件衣服,才能放到合适的位置。我们的能力,也是需要做盘点的。通过能力管理四象限图,找到或界定自己的能力范围。
1.
2.
3.
4.
图:能力管理四象限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明确方向)
我们面试候选人时,会经常问以下两个问题:其一,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你会最看重是什么?其二,在过往的工作中,你经历过让你最开心/满意/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可以让候选人思考他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最关注的因素或需求,就是职业价值观。找到了我们的职业价值观,我们就不会盲目“被种草”跟风,而且在工作中获得持续的动力。
舒伯职业价值观,列出了人在找工作时的15种价值观。
图:舒伯特的职业价值观
这些职业价值观,其实就是职业选择中的需求。如果放在马斯洛需求层次里,将会是下图这样的模型。
图: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与职业价值观的对接
能否成就目标中的自我(机会&机会成本)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仅限于我们目前知道的,理解的东西,而想象可以包含整个世界,包含一切有待了解和发现的东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我们鼓励大家充分了解自己,但也不要过于被自己所限制。找到想要的方向,开始计划,执行,不断根据变化修正方向。没有100%的完美,但只要我们方向是对的,职场上我们才会不断得到成就感,获得越来越高的满意度。
机会与机会成本
得到一样东西,其代价并不仅仅是你为之付出的努力,而是你为之放弃的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最大收益,经济学上也称之为“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核心就在于“机会”这两个字。
信息化时代,你会发现比以前多了很多机会,但机会多一定是件好事吗?
机会成本是人的成本
命运早就暗中给每一个机会标上了价格——机会成本。
“事物”没有成本,“行为”才有成本。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机会成本只是一个理论值,实际生活中很难判断,需要把你能做的所有事之间进行比较。
所以有一个更可行的替代方案,把“新机会”与你已经拥有的东西进行比较,理由是,你已经成功得到的东西,大概率是你未来可能会拥有的东西。
新机会的“机会成本”的三原则:
第一条原则:增加的维护成本是否大于收益。
好东西应该是你现在就“用得起”的东西,否则,加上它未来的维护成本,机会成本将大得惊人。
在团队讨论中,我们常常因为一个新想法而兴奋不已,进入“群体极化”的思维陷阱中,对未来的维护成本“选择性失明”。所以,在面对“风险和收益同样巨大”的机会面前,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未来可承受的最大成本,以免让自己死在“黎明之前”。
第二条原则:是否与原有的核心能力发生冲突
追求一个看似稀缺却不适合你的机会,它实际上是在为你的人生制造负担,代表你看不见的未来的机会成本。
再好的东西,也不能与你原有的核心功能冲突,这在企业拓展新业务的决策中,尤为关键。
第三条原则:是否与整体发生冲突
运行机制越复杂的东西,越是高度依赖体系而不是“好东西”的堆砌,对你的未来帮助最大的机会,一定是与过去的体系协调的东西。
放弃的明智
机会成本的要义在于放弃的明智——这并不矛盾,坚持的同时必然会有放弃。
“断”:如果你无法承担一个机会背后的代价,从一开始 ,你就不应该让它进入你的视野。所谓“断”,就是断绝自己不需要或负担不起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浪费你的管理精力的“破烂”;
“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还自己一个自由。
人生的机会看似很多,能够改变命运往往就在这三次机会:高考已经用掉一次,第二次是在28-32岁的第一次职业倦怠期,通常会让你产生跳槽和换行业的想法。第三次是在40岁以后的职业瓶颈期或职业巅峰期,你会思考人生价值这些终极问题,会有“第二次人生”的冲动。
能否把握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并不取决于你当时的选择,而是你之前的选择——是否放弃那些不是机会的机会,以简单的心态、轻松的姿态,全力以赴,把握真正的机会。
备注:上述观点节选于网络《职场发展之自我认知: 明确方向,避免随波逐流。》作者Uniway Team
《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机会?》世界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