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之:圆圈方块看福建土楼
标签:
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福建土楼承启楼遗经楼圆圈方块看土楼 |
分类: 旅游 |
2022年4月3日星期日
中国各地的民居谁各有千秋,但可以看出形式上的一些共同特点,反应了汉民族的文化精神,只有福建的土楼,圆圈、方块,完全无法归结到中国建筑的原型上。土楼俯瞰时所呈现的多层同心圆的图案,在全世界的人类文明中,各民族发展出不同的建筑形式,有如此特色的实不多见。这应该是世界级的文明遗产才是。
土楼者,以夯土建造之楼房也。称之为客家土楼,乃指客家这个族群所拥有的民居建筑,是用夯土建造的楼房。历史比较短的是圆楼。
图片:山坳里的土楼
客家的学者们认为土楼是他们的精神长城。夯土技术是用版子夹起做模,用黏质的黄土夹少量纤维质的草木之属,用力敲打,层层筑起。古人称为版筑,实在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他们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把北方以村的人,集中在一栋楼房里。
开始建设这样的民居,必然有一摩西型的领导人,具有伟大的创发力,才能说服族人,教他们如何建屋。地理环境是他们不能不建楼的另一个理由。在狭窄的河谷中求生存,少有的平地必须用来耕作生产,楼房可以减少房屋占有的空间,又可以抵御外来的侵袭,是很有创意的解决方法。客家土楼在喜欢平地建屋的汉民族建筑中,乃成为唯一的例外。
图片:土楼顶
在几何学上,正方形与圆形的精神是很接近的,只是圆形的外观更动人、更具震撼性而已。圆楼的防御性更强,分布在贫瘠的山区,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区。可惜的是没有记载可以告诉我们是在什么时代,是哪一位发明了这样动人心弦的建筑。
圆楼与方楼,其外圈的屋顶已经完全把传统中国民居中的变化排除了,之剩下一个连续的、简单的屋顶所构成的几何形轮廓线,好像是一只巨灵之手在大地上画出的具有哲思的图案。
在数千座方楼、数百座圆楼之中,通常以永定县高坡镇的遗经楼为方楼的代表,以高北村的承启楼为圆楼的代表。
图片:福建土楼
一座楼内是一个家族,住了几十户成百口人。公共事务靠一位公推出的长辈管理,费用则由公田的收成来维持。由于有公款,所以自日常管理,到年度祭祖、庆典活动,都可畅快地推动。公款还有一个作用:如有不肖子孙,穷困至于破产,要卖掉他的一份房产时,规定不能卖给外族人,可先用公款买下。而楼中分为几十间,好像完全连在一起的透天厝,自地面到最上层,属于一家。地面原是厨房,二层通常是仓库,三层以上是住层。这一点,方楼、圆楼都是近似的。
图片:“圆楼之王”承启楼
访问土楼当然不能遗漏印在邮票上的、永定高北村的“圆楼之王”承启楼,这座楼据说建于明末清初,是属于大型圆楼。当地有一个民谣,概括其特色: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
圆里圆,圆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
有人为了形容圆楼之大,后面两句改为:
我楼东,你楼西,共住一楼不相识。
图片:承启楼之二
自建筑的外观,到内部的空间,以承启楼为代表的客家土楼,确实称得上一大奇观。很想难想象,中国黄河流域的正统文化,历经历史、地理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的特有条件下,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经过几百年的演变,蜕尽了传统中国建筑的形式,演化出最简单、最悦目、最具韵律感的原形。它的美感就在单纯与朴实之中。
图片:承启楼之三
楼之外观,在出挑深檐的阴影下,为一平坦的原形黄色土壁,上部有一排小窗,正门是拱形白粉壁中开了长方形大门,上有“承启楼”匾额,简单大方。楼之内全为木造,最上层突出,构造合理、轻巧,层层弧线,形成动人的韵律。而暖褐色的木质与内圈屋顶的冷色灰瓦形成愉快的对比。阳光照射下,其美感如同八音盒子一样,令人感受到无声的乐音。
古老的土楼群耐得住寂寞,也经得起风雨,但世人忍心让他们等待么?
图片:承启楼之四
以上,是我将汉宝德先生《亚洲 建筑 散步》一书中《圆圈方块看土楼》一文的缩写,以方便自己领略建筑精髓,习得润畅文笔。我自己在旅行中也是拍建筑,查典故,通过细读汉宝德先生专业性、可读性都很强的著作,比身临其境的感觉都要好,试想如果没有读过此文,我站在福建土楼前也只能空泛地叹一声: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