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碛口古镇--歇马驿-《民工》外景地

(2011-12-28 21:47:11)
标签:

旅游

    前几日看了北京车友写的“切队五一山西庞泉沟探路之行”里面提到了黄河古渡口山西的“碛口镇”,看了上传的几张照片,心中痒痒,但十足的不过瘾。虽然在山西长大的,但知道这个地方也不过是近一两年的时间,只是听说其历史价值可媲美“平遥古城”,却对其不甚了了,可见其原本的宣传力度就不大,如此迷人的所在,居然藏在深闺人未识。早准备这个“五一”出行一趟,但是工作繁忙,未能成行,心中懊恼。不料峰回路转,没过几日接到一短信,乃北京现代4S茂元店发的,原来是为了庆祝店庆,4S店组织现代车的车友赴“碛口”自驾游。另外因为快到“六一”了嘛顺路为途经的一所小学做点募捐活动。收到短信心中暗喜,天助我也。报名,准备,等待,出发。

编队出发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424733605.jpg


     20日晨5:30在4S店集结,6:30开拔,开道车在前,工作车垫后,十八辆车先在市内兜了一圈,壮了壮声势,然后从太原市环城高速“迎西”口上高速,走9公里上大运高速,大运高速和太汾高速到“交城”段是同一条路,限速120公里,过“交城”后折往汾阳方向,过“汾阳”后高速路改叫“汾军高速”全程限速80公里,所有的限速标志上方均有摄像头,如果时速120公里从发现限速标志开始踩刹车到摄像头拍摄区域,勉强能降下速来,超过120公里踩也没用,等速度降下来早超过摄像头了。山西境内的各条高速路摄像头极多,罚超速极严,据说每天超速者达万人次之多,备受争议,故应遵守交通规则,嘿嘿。不过最近听说要把限速全部提高到120公里了。行车一直到“离石西”下高速全程188公里,交费70元。从“离石东”下高速要穿越市区,路不好走,建议不走市区。
     下高速口左转向北,走209国道,十几公里后再折往“三交镇”方向,路况尚可,全路段约40公里。其中通过“盛地”收费站,交费10元,我们的车队因为有警车开路,未交费,一溜烟的飞奔过去。“三交镇”是去“碛口”的必经之地。

三交镇南临学校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433897465.jpg

    在这里交代两句,我们此行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在当地的一所小学有个捐赠仪式,具体内容就不说了,但是这个学校学生们表演的舞蹈,棒极了,绝对好看,真应该拿到中央台播给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看看,孩子们纯朴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表演都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这所小学就在“三交镇”的边上,叫“南临学校”桔红色的大门非常抢眼,紧靠公路,路过时就能看到。穿过镇子,就是往“碛口”去的路了,大约三十公里就到目的地了。路上也有一收费站,还是因为警车开道,大队人马又溜过去了,所以不知道过路费几何。路况较差,好在车辆较少,跑起来没问题。

南临学校学生的腰鼓表演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454992292.jpg


     这次出行,天公做美,气温不冷不热,上午看表演时天气转阴,正好不晒。午饭后开始下小雨,时断时续,待到在客栈里安顿下来,跟着导游小姐开始游览时,淡淡的雨丝已经把背山依河的古镇笼罩在一片烟雨朦胧中了。
     这时的古镇和江南水乡的古镇可不同,它是依隈在波涛汹涌的,宽达几百米的号称华夏母亲河“黄河”身边的一座小镇,温柔的雨丝滋润了古镇的一砖一瓦,用黄河石砌就的街道,房屋,也变的不再那么粗犷了。古老的街道,因雨水的降临而反射着青白色的天光,顽强的小草从石缝中钻出,碧绿碧绿的。灰白而坚实的院墙,也因被雨水打湿,而变的更加深沉。站在静静的空无一人的街巷里,恍若隔世,仿佛曾经生活在这里一样。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一般,各色人等在我的身边匆匆走过,虽然我就在他们中间,却无人留意。我不由眼前一潮,是什么东西让我如此激动,如此震撼。我说不清楚。可能是古镇历史的积淀在我尚未到来之时就瞄准了我,又在我刚刚到达之时就用它那超出想象的古朴给了我沉重的一击,使我猝不及防,居然没有了招架之力。我举起颤抖的双手,用相机去记录那些给我心灵留下深刻记忆的瞬间。

碛口古巷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494061404.jpg
   

    我若即若离地游荡在众车友的后面,我怕嘈杂的人声会惊醒我的梦境,远远的导游小姐的解说会飘过来,于是各色人等会再次从我身边匆匆经过,我拿着相机不停的拍,想要把他们留住,但镜头里空空的,没有人,只有岁月。
    都市里呆的久,大脑真的就像进了水,就会坏掉,但表面看不出来,还是人五人六的。我们都以为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我每年都去“五台山”朝拜,以为那里可以净化心灵,可以使大脑坏的慢些。有时也会捧本《说禪》想要顿悟一番。自以为是。当我们以游客的身份,如入无人之境一样地进东家,蹿西家时,当我们害怕自己的进入会打搅了当地人的生活时,哪些房屋的主人,却也像没有我们的存在一样,继续着自己的活计,怡然自得地生活着。你可以进入她们的房屋和她们交谈,可以掀开锅盖看看她们的饭菜,你如果还想尝尝,她们会热心的给你品尝。这里没有在其它旅游圣地常见的卖门票,卖纪念品的地点和人物。只是间或有一两个妇女在自家门口立个纸牌,或放个小筐摆上些鞋垫,布老虎等手工制品,确也没有强买强卖的。民风极佳,一圈下来,颇有些醍醐灌顶之意,好像小悟了一点什么东东似的。
    是什么东东呢?------算了,不想它了,想通了就不是它了!

碛口民居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503090128.jpg


    继续我们的游览吧,古镇极有特色,号称“人生必去的10个小城”之一,国内绝无分部,只此一家。我前后共拍了五百多张照片。这还是因为时间仓促,好多地方未去,否则就不止这些了。这里真是三步一景,五步一画。如果是学绘画的,千万要来啊。吴冠中是谁我就不用说了,学美术的都知道,很多年以前我还听过他的讲座,别的记不得了,只有一句“大家风范”尚留脑中。吴老的尊名在古镇那里是妇孺皆知,套用宋丹丹的一句名言那就是“相---当有名”,是他发现并宣传了“李家山”村的价值,也使得古镇更加威名远扬。
    古镇的细节我不想多谈,看几张照片吧,见仁见智。旧时的商业一条街,旧民居,和平遥的可不同,不可类推,以为看了平遥古城就不必看“碛口古镇”。看了“乔家大院”就不用看“西湾村”的“陈家大院”了。那是风格,建筑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平遥、祁县的建筑像是人造的,够气派,够精美,也有足够的历史沉淀。而这里的市井,村落,建筑,就如同自然生成一般,依山势,踞水流地生长在那里。“碛口镇”没落的繁华、“西湾村”精致的田园风光、“李家山”村的粗犷朴实,好象原本如此,未经雕凿,地设天成。这里的人文景观存留至此简直如练武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般的与天地契合。

碛口古商铺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512646195.jpg

碛口古商业街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522559998.jpg

碛口古驿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531625560.jpg

碛口古巷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535994244.jpg

仍然生活在旧时当铺内的老人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545159667.jpg


    我既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此看看,又怕就此毁了次地的宁静。听说古镇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不知是喜是悲。不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它已经在那里,申请了只怕再难有今日的清静了。不能想象在一次次的发展旅游事业,开发旅游资源,繁荣市场经济的叫嚣声中,一道道昂贵的进山费,一处处无中生有的门票,一张张贪婪的面孔盯紧你的钱袋,设下重重陷阱,请君入套,将一个个外来的游客当羔羊一样痛宰时,古镇的安详,宁静能否像现在这样真实再现就不得而知了,但愿是杞人忧天吧。我在此强烈呼吁已经知道和刚刚知道古镇的朋友,能尽早来此一游,看看什么叫活着的历史。
     游“碛口镇”除了民居,商业街,还有一处所在就是黑龙庙了,此庙依山形而建,面临黄河,俯瞰整个市镇,已经成为“碛口镇”的标志性建筑。庙中香火尚可,花三元钱就可得一把香,实在啊。黑龙庙最大的特点是入口处的戏台,戏台已融入寺庙建筑中。据说此戏台建筑极为珍贵,音响效果极佳,仅次于北京天坛。别的咱不懂,山西的寺庙多下了,可有戏台的,印象里只有“五台山”的五爷庙里有,可见其确实是珍贵文物。另外黑龙庙也不收门票,游整个“碛口镇”居然不花一文钱的门票,国内罕见吧。还看什么看,就说你呢,快来玩吧,等世界文化遗产申请下来,入山费收你个三二百的还不是家常便饭。

碛口镇的标志性建筑黑龙庙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553089119.jpg

黑龙庙内的戏台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563874225.jpg

从戏台看正殿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572333237.jpg

野渡无人舟自横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595136013.jpg


     因为到“碛口镇”的时间已是下午三四点钟,在客栈安顿下来,再游览完古镇,天色将晚,于是回客栈吃饭休息。这里要提及一下的是我们住的客栈。名曰“碛口客栈”,牌匾为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启文所书。客栈正在装修,新做的大门和房间门正在紧张地做染色处理,喷枪将整盆的黑墨水喷到淡黄色的木门窗上,转眼间一扇扇新木门就跨越了百年,由浅黄转为栗色,混充文物了,别说还挺能以假乱真的。客栈的建筑结构棒极了,层层叠级,石阶纵横,峰回路转,走了好几次才找着北,拍武打片到挺合适的。虽然住的是窑洞,但干净整洁,标间带有卫生间,也是木作结构隔断很有味道(此味道非彼味道),所有的房间窗户、门一律没有玻璃,只贴着一层窗户纸,感觉虽好,就是私密性差点。房价有120元的不带卫生间的六人间,有168元的标间,各个价位的都有,选择余地教大。但是饭菜味道差强人意,虽说是本地风味,可还是-----不说了。因为时间太晚来不及坐船游黄河了,在这里坐船游黄河,每船次30元,五个人是这么多钱,十个人还是这么多钱。最终也未能坐成留下一些遗憾,在这里晚上睡觉能听到黄河的涛声噢。

碛口客栈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465112012.jpg

客栈院内挤了12辆车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475530833.jpg

挤不进去的就只好露宿黄河边上了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485175090.jpg


    21日晨,5:30起床,清理个人卫生。早听说碛口此地可以入画,所以有备而来,和儿子各带一本速写本,准备画几幅速写,没想到,儿子站在黄河边,左看看,右看看,一耸鼻子,身子后转,回客栈了,没兴趣画了,看来古老的东东不是谁都喜欢的,儒子不可教也。唉,我只好独自斜挎相机,夹着速写本窜进清晨中还透着丝丝寒意的古街巷中了。第一张来得快,就在客栈隔壁的巷子里,研究了一下构图就动笔了,很多年未画过速写了,手生的很, 由于激动手还有些抖,很快一张搞定,好赖就是这了。再来第二张吧,这时的古镇已飘起袅袅炊烟,我目光贪婪左顾右盼,那里都能入画,但是画了这里就画不了另一处我跑来跑去,取舍不得,再不下手时间就来不及了,我一咬牙,一狠心,一跺脚,我也不画了,拍吧,还是相机这玩艺来的快,喀嚓、喀嚓就是一堆,过瘾。 

碛口古巷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582065928.jpg

我在此画的速写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1590199207.jpg


 

碛口清晨炊烟袅袅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2003041071.jpg

早起的狗儿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2015722323.jpg

在黄河边洗衣服的婆姨们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5/6/2006080502011478345.jpg

       21日的游览从“西湾村”开始,“西湾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西湾村”在“碛口镇”南3公里左右,可能是南面吧,道路拐来拐去的,谁能搞那么清楚,反正差不多。其中有一段土路,车可以直接开进村去,我们大队人马是走着去的,有点累,可能领队觉得车太多没地停,不方便吧。其实里面的空地挺大,我们出来时,一队省市领导的车队就直奔村子而去。不过我很庆幸是走去的,沿途可以看看黄河的支流湫水河峡谷,看看路边古老的乡村隐没在碧绿的树丛和菜地间,好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啊。路边的菜地如果有老乡在,可以买黄瓜,水萝卜来吃,五角钱一根,于是大家人手一根地啃着嚼着继续前行。进村前的一段路上有一处景观可看,半山上无数的巨石可能是被远古的河流冲涮,原本坚硬的身体,被侵蚀的千疮百孔,远看如人工雕凿的千佛洞一般,值得一看。

田园风光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24/9/2006082416391649365.jpg

古井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24/6/2006082416073552743.jpg

去西湾村路上的水蚀巨石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24/9/2006082416384455072.jpg


    “西湾村”以“陈家大院”著称,村口也有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启文题写的““西湾村”三个黑黑大字,看来此公的墨宝在此地还不少见。“西湾村”为一风水宝地,据说选址讲究极多,是龙脉啊,山上有龙眼为证。与山西其它地方的大院不同,“陈家大院”的后人至今仍然生活在这片宅子里。仍然的朴实,仍然的后继有人,此地的建筑仍然的与众不同,此地的大院也仍然的不收门票。照片上方中间部分为山顶龙眼,左首的房子为丫环住的,右首的为小姐住的绣楼,你可以进去一看噢。和碛口其它的景点一样,我也不多介绍,省的你再来看就没意思了,旅游中看景点最怕似曾相识了,回去也没印象。  照片我也少发两张吧,省的被人骂。 

西湾村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24/6/2006082416071627326.jpg

陈家大院门口的砖雕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24/6/2006082416075164438.jpg

陈家大院门口的石雕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24/6/2006082416065965844.jpg

陈家大院--画面中央山顶处为龙眼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25/6/2006082513410352619.jpg

村中的石碾——远处的煤膏是用脸盆扣出来的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25/6/2006082513414658810.jpg

      碛口此地另有一重中之重的所在就是前文提到的“李家山”村了,说实话,我来碛口就是冲着它来的,不可不看,“李家山”就在湫水河对岸的大山中,几公里的路程,可以徒步前往,大家此时已是人困马乏,就是有那心劲,也没那腿力了。租车上吧,面包车,每车50元,连司机只坐六人,多一个也不拉,因为山陡路险,拉多了车爬不上去,如果你开越野车,那没问题,小心点就行了,要是轿车就免了吧,不是上不去,是怕你心疼车,如果是来写生采风的,那就一定要爬上来吧。             
    “李家山”村和“西湾村”相隔数里,风格却截然不同,一个粗犷,一个细腻,一个藏于黄土高原的大山中,一个隐于绿树掩映中的湫水河边。同属一地,却变化不同。虽然“李家山”村的窑洞和黄土高原上的其它村落窑洞一样,也是依山势而建,但“李家山”村的窑洞布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窑洞我也见多了,次处为平生所仅见,真是,村因山而有形,山因村而得势。看见眼前层层迭迭的窑洞,心里那个美,都美出鼻涕泡了,心情那叫一个爽,这里简直就是北方的世外桃园啊,有机会一定来住几天。可能是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碛口此地的青壮年男子都不多见,只留下些老人和妇孺,碰见的村民也都做着简单的活计。时间好象已停留在某个年代再未有变化(----)此处略去若干字是留给自己看的。

李家山村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25/6/2006082513431859821.jpg

李家山村2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25/6/2006082513435578290.jpg

李家山村保存最完好的宅院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25/6/2006082513445220414.jpg


史册记载生麒麟的院子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25/6/2006082513453352720.jpg

李家山村活着的历史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25/6/2006082513463291457.jpg

李家 “山”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25/6/2006082513471591825.jpg

模范村村长(上面扩号里的话就是我要在这里当村长多好)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07/6/2006080701481198417.jpg


     下午时分准备回程了,还有一处所在一定要提啊,那就是“麒麟滩”的黄河石,听导游小姐说有一北京游客捡了一块奇石回北京卖了六万。开车过“麒麟桥”可直达河滩,土路,路况较差。车停好,大家像抢金子似的,杀奔河滩,满眼彩石,蹲下就捡,各色石子不少,等你捡起来就知道不是那么回事了,碗大的石头捡一个就拿不动第二个了,那叫一个沉啊,我是有备而来,拿着家里买菜的筐子就上阵了,也只捡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石子,就把我压的够呛。“麒麟滩”的沙滩那叫一个细,比青岛第一海水浴场的沙滩细,赤脚泡在黄河里和赤脚泡在海里的感觉不同,海里泡脚的次数多了,在黄河里泡脚却是第一次。据说夏天可以游泳,那感觉应该也不错,想想罢了。 

全线撤退
http://www.17u.com/uploadfile/2006/08/25/6/2006082513484885015.jpg


     好了,玩也玩了,你也看烦了,我也写累了,返程就不写了,和去时一个样,原本是想写两千字左右的路书,给大家做个去碛口玩的介绍,可写着写着没留神到成了自己游碛口的感受了,五千字也没打住,我也不干了,洗洗睡呀。           

    路程:从太原市迎西高速口算起,到“碛口镇”全程263公里,用时约三个半小时,因去时多绕路和走错路,去时跑了320公里,过路费往返共需要170元(连省道)从其它口上高速可能有所差别。       油耗:北京现代索纳塔2.0自动档,走时加满油,回太原在同一加油站加满油为46升,每升油4.5元/升,共207元。听说今天油价又涨了4角。 旅费:4S店免一个成人费用,多一人交170元,孩子未占床位不交钱。自带一些食品,饮料,花费若干。没有门票费用。实际花费600元左右。不过耽误工作两天,少挣银子若干。今日发贴前白天又跑了一趟太长高速( 太原----长治)山西省境内罚超速最狠的路段,友人车内安装有“dianzi狗”一个,效果奇佳,离雷达测速尚有千米就提示前方有测速要减速慢行,屡试不爽,中国人真行啊。

    上次我发的碛口自驾游的帖子,有一段介绍吴冠中吴老先生介绍碛口风貌的赞美词句,死活就是不让发,也不知道吴老先生得罪了什么人,还是被打倒了,总之就是不行,被迫删除百余字,才通过,本想扯个虎皮做大旗,人家还不让。哈哈,好自为之吧。另:现在山西省境内的高速公路时速都调整到120公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