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的苏联电影
[资料文章、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鲁西北编辑整理]
阅读提示:本文是一位爱好者的欣赏记忆,非电影专家理论,仅供参考。
提起我国进口的译制片,以前苏联电影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在“文革”前,由长影和上影译制的苏联电影就达300多部,在六十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破裂后,我国进口的苏联电影逐年减少,到1964年则完全停止。随着“文革”的结束,我国又开始恢复了对苏联电影的译制,在八、九十年代,央视和一些地方电视台曾播出了很多苏联电影(绝大多数是苏联七、八十年代的电影)。回想起这些电影,给我们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在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里遍布苏联电影的海报,那时的影迷以看苏联电影为荣。当然,与我国当时的文化政策有关(西方电影被视为“精神污染”,而扫地出门),但时隔今日,我们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影视媒体几乎不播放苏联电影,几乎见不到介绍苏联电影的书籍(苏联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一些所谓的影评“专家”却对苏联电影惊人的无知),年轻一带的观众则对苏联电影一无所知,文化部门竟将苏联电影束之高阁,而大量播放西方、港台烂片。
真不知何时才能使优秀的苏联电影重见天日!
说了些闲话,转入正题,在苏联电影发展史中,七、八十年代是其颠峰时期。这时期的苏联电影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其特点是表现道德冲突的伦理片多,军事题材的较少。
在反映道德冲突的伦理片的代表作有:《红莓》、《奇怪的女人》、《恋人曲》、《出嫁》、《个人问题访问记》、《白比姆黑耳朵》、《辩护辞》、《秋天的马拉松》、《愿望的年代》、《个人生活》《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
《个人问题访问记》歌颂了一个报社女记者,一心为工作的可贵精神。该女记者终日为报社奔波,还顾及家务。她的同行爱上了她,但她有分寸地将他视为朋友。后来,丈夫有了外遇,离了婚,一心做本职工作。影片没有一句口号,一切都是通过人物的思想感情、言论行动表现出来的。
《辩护辞》描写一女犯人,被控谋杀丈夫。女律师在深入了解情况后,知道她是在丈夫忘恩负义的行为引起的,但两人却没有死,她被送上法庭,却仍爱着丈夫。女律师自愿为其辩护,同时发现,她自己的恋人是和女犯人的丈夫一样的人,于是和恋人一刀两断。影片虽然表现的是犯罪问题,但探讨的是道德问题。
《奇怪的女人》描写一名普通妇女,由于在外贸部门工作的丈夫经常出国,家庭富裕,但她感到孤独,去寻求真正的爱情。她爱上了一位科学家,但后来有了分歧,最终分手。后又与一位比她小7、8岁的大学生相爱。影片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当今的中国社会也存在。
《白比母黑耳朵》表现一个战争时期负过伤的老者,养了一条狗。后主人住院,狗找主人,被扑狗队扑杀。影片表现的不是狗的命运,而是通过狗反映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表现一个女工精神与事业的成长过程。女主人公既有虚荣心,但又敢于同自己的弱点做斗争。她因冒充教授的女儿真相暴露,被情人抛弃,咽下苦果,独自抚养私生女。经过20年奋斗后,她成了某厂厂长,结识工人果沙后,又隐瞒了身份,果沙一度离开她,因而又产生新的烦恼。影片作为伦理片,更具代表性。
《红霉》表现了一个真正社会的悲剧。主人公刑满后渴望改斜归正,当他寻找女友时,却受到歧视。后被犯罪集团杀害。影片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变化表现了生活的复杂性。
《恋人曲》描写由于一起偶然事件的误会,拆散了一对情侣。女主人公与男友海军战士相爱,在一次发生的海上事故中,男友连人带船失踪。女主人公误以为男友遇难,和一冰球运动员相爱。但男友却活着,当他得知女友已嫁人时,平静下来,与另一女结婚。
梁赞诺夫的著名的七、八十年代悲喜剧三部曲《命运的捉弄》、《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也应属于道德伦理题材片。
《命运的捉弄》描写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有两幢街区、门牌号完全一样的两套房子。主人公喝醉酒后搭错飞机,闯进女教师家中。。。。。,于是产生了荒诞的故事。
《办公室的故事》揭示了社会存在的现象。影片的女局长形象真实可信。开始不通人情,很象男性,属事业型的,但有了爱后,开始注意修饰,逐渐关心人。
《两个人的车站》是三部曲中最出色的,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社会现象比前两部深刻得多。男主人公从一个“精神贵族”回到普通人的队伍中,但公子哥的生活习惯却始终难改。女主人公是普通服务员,内心有过创伤,由于社会某种原因,使得她玩世不恭。正是这两个人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念,结合在一起。影片结构严谨,尤其是片尾隐喻地表现了一切并没结束,以后怎样还很难说。。。。
战争题材的影片在苏联银幕上有着深厚的传统和重要的地位,从诞生起,就出现了大批杰出的经典作品,如:20年代的《战舰波将金》,30年代的《夏伯扬》、《萧尔斯》,40年代的《虹》、《伟大的转折》、《列宁格勒的少女》、《普通一兵》、《真正的人》、《青年近卫军》及五、六十年代的《士兵之歌》、《雁南飞》等,表现了当时的苏联人民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进入七、八十年代,苏联军事题材电影在继承了这些优秀传统的同时,还表现了战争与人的关系。《解放》和《莫斯科保卫战》是最著名的“史诗性”影片。尤其是《莫斯科保卫战》真实地展现了当年莫斯科保卫战的宏伟场面。“全景式”地描绘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历史面貌,作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描写一个老兵带五个女兵与德国兵在森林里周旋的故事。如不发生战争,五个女兵本应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但都在战争的现实中破灭,她们也在卫国战争中毫不犹豫地献出了生命。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又揭示了女兵的遭遇和命运,以她们的献身精神世界说明人在战争中作用。影片用4个时空:现在、过去、过去中的过去、幻觉,开拓了电影反映生活的力度,而且开创了用不同的色彩基调来表达情绪和时代的先例:现在用彩色,过去用黑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升华》深入地探索了人的内心底蕴,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两个人的精神世界。一个身体虚弱的苏联士兵意志坚强,另一个战士则身强体壮,但怯弱怕死,最后堕落成为可耻的叛徒。但这个叛徒处理的真实可信,没有脸谱化。他开始也很关心同志,为身体虚弱的战士包扎伤口,救护等,最后才在死亡面前败下阵来。影片以心理辨证法揭示了人在特定的环境下的道德升华。
《战地浪漫曲》描述了人们不仅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可以结成友谊,还能产生纯洁的爱情。影片以女主人公3次银铃般迷人的笑声将故事联接起来。当男主人公第一次听到她的笑声时,便开始暗恋她。她的第二次笑声在战争结束后的几年中,男主人公也结婚,而女主人公却在街头小摊卖面包。那银铃般的笑声依旧打动他的心。第三次笑声在一位干部爱上女主人公,并与她结婚,宣告她的新生活开始。影片以充满真挚的感情打动了观众的心。
《合法婚姻》虽然以战争为题材,但始终听不见一声枪响。而是一个倾吐衷曲的爱情故事。影片描述在战时的一个地方。男演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爱上一个患痢疾的女子,引出了一段喜中有悲,悲中有喜的动人故事。通过两人的爱情史,反映了战争年代苏联人民的精神面貌。
《只有老兵去战斗》描写了在卫国战争期间,一个航空大队的战斗生活。影片描写由于在残酷的战争时期,某航空大队人员时有伤亡,缺编严重,便补充一些航空速成学校的学生。他们在战斗中不断总结经验,作战英勇。同时也有自己的爱好和个性。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苏联七、八十年代还有儿童题材的如:《丑八怪》。生产题材的《奖金》和惊险片《机组乘务员》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七、八十年代是苏联电影事业发展的顶峰,这个时期电影题材的开阔广泛深入,不仅表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动,而且深入到了人的思想领域,探索人的心灵深处最隐秘的活动。这个时期的苏联电影在世界电影事业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