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苏的草原石人
标签:
隋唐时期突厥墓葬尼利可汗小洪纳海石人墓草原石人群 |
在新疆昭苏县城以东5公里处巴勒克苏大草原上小洪纳海地区,散布着一些神秘的石人,被人统称为“草原石人”。据文献记载,草原石人是我国隋唐时期活动于天山以北的突厥民族的文化遗存,承载着古老文化的印记,小洪纳海石人也成了神秘的特别存在。
↑ No.1
小洪纳海石人景区
↑No.2 小洪纳海石人景区介绍
位于新疆昭苏县城以东5公里处巴勒克苏大草原,景区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草原石人是古代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景区共有石人14尊。草原石人都是用整块的岩石雕凿而成,从外形来看,大都是全身像、头部、脸部和身躯,雕刻的生动逼真,石人的脸部表情严肃,仿佛是威武的将士,在保卫和巡视着周围的草原,他们面向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是可以重新唤起生命意识和力量的地方。
↑No.3
昭苏全域旅游景点
↑No.4 景区最醒目的建筑
这是进景区大门看到的最大的建筑,因没开放,也没看到内部状况。绕过这个楼,便是一条弯曲的木栈道,引导着人们进入草原腹地。
↑No.5
↑No.6
↑No.8
↑No.9
栈道旁这些朝天而立的条形石柱是“拴马石”,它们原本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栓系骡马的实用雕刻。
↑No.10
拴马石介绍
↑No.11
昭苏“草原石人”碑
↑No.12
这组石人是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生动的。在广阔空寂的天际之间,更显得庄重威严,充斥着神秘力量。
↑No.13
↑No.14
↑No.15
↑No.16
↑No.17 
↑No.18
↑No.19“小洪纳海石人墓”介绍
草原石人广泛分布于伊犁州各地,一般利于墓葬地表建筑物前,面向东方,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文献记载,草原石人是我国隋唐时期活动于天山以北的突厥民族的文化遗存。因此,人们习惯称草原石人为“突厥墓前石人”。《隋书·突厥传》云:突厥“有死者停尸帐中,家人亲属多杀牛马而祭之,……于是择日置尸马上而焚之,取灰而葬,表木为茔,立物其中,图画死者形仪及其生时所经战阵之状”。
小洪纳海石人,刻划形象生动,堪称草原石人精品。石人头部着冠梳辫,发辫披于身后,垂至腰际,双手交叉于胸前,腰部以下镌刻着粟特文。据专家解读,该草原石人是唐代西突厥王子的形象。
↑No.20
尼利可汗雕像
↑No.21 尼利可汗介绍
尼利可汗石人身高2.3米,雕刻精美,细节刻画丰富,头戴王冠,冠中心以圆环为饰,9条发辫披于身后,手中持杯、握刀,腰部以下镌刻着粟特文。尼利可汗石人是新疆地区发现的规模等级最高的石人。对研究突厥历史和文化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No.22
↑No.23 石人群
这里的多尊石人原来散布在不同地点,为了集中保护展示,将昭苏境内的十几尊草原石人集中到小洪纳海石人周围,形成了草原石人群,独处了上千年的突厥王子从此不再孤寂。
↑No.24
↑No.25
↑No.26
↑No.27
↑No.28
↑No.29
↑No.3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