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之门户——乌鞘岭

标签:
河西走廊乌鞘岭三大高原交汇处汉、明长城共存乌鞘岭隧道群 |
↑ No.1“乌鞘岭”石碑,海拔3052米
2023年9月,我们去河西走廊旅游,所到之处自然不能落下乌鞘岭,因为它是河西走廊的起点、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和重要关隘、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记得那天时间比较紧,到乌鞘岭时大约下午四点。下车第一眼就见到上图这块巨大的“乌鞘岭”石碑,抓紧拍了照,连石碑背面的说明都没看完呢,就感觉寒风凛冽。说来也奇怪,刚刚路上还是秋日暖阳的天,怎么转眼间这里就阴云密布了?寒风夹着星星冷雨,让人瑟瑟发抖。可怜我们身缺御寒衣,难以承受这考验,只遥望了一眼那长长的登山木栈道,便匆匆离去。这让我们体验到乌鞘岭的局部小气候,“盛夏飞雪,寒气砭骨”的记载不是瞎说的。
第一次乌鞘岭之行的经历一直让人不爽,这不,为了弥补遗憾,今年我们又取道河西走廊,第二次来看乌鞘岭了。
↑ No.2 乌鞘岭在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黄色圈)
乌鞘岭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
↑ No.3 石碑背面的“乌鞘岭”简介
“乌鞘岭地处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是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古丝绸之路的天然关隘和军事要地,是北部内陆河和南部外流河的分水岭,东亚季风所能到达的最西端,也是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其主峰海拔4326米,素以山势峻拔、地势险要而驰名于世,是我国自然环境中的一条界山。汉、明长城海拔最高段在乌鞘岭相会,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西征、唐玄奘西行取经、左宗棠收复新疆,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足迹。”
……
哎呀呀,这么多自然地理、历史人文、英雄豪杰,区区七行文字信息量实在太大啦,待我好好学习补课吧。
↑ No.4 观景木栈道
眼前的木栈道是观看乌鞘岭的登山路径,看起来不高也不陡,景观平平,不知木栈道尽头的观景台上风景如何?今天天气不错,晴间多云,风也不大,老天照应啦,赶紧开始登山吧。
↑ No.5 回望“乌鞘岭”石碑
↑ No.6
↑ No.7 第一个小亭子
↑ No.8 路边的白牦牛塑像
↑ No.9 第二个小亭子,稍事歇息
↑ No.10 第一个观景台
就这样慢悠悠地边走边看,阳光明媚,风轻云淡,的确是爬山好时机。大约25分钟到达了第一个观景台,观景台上也有几头白牦牛塑像,看来白牦牛在当地地位高上。乌鞘岭属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在这里看到牦牛、风马旗、哈达等藏族元素并不奇怪,而天祝出产白牦牛,更因稀有闻名于世。
站在观景台上放眼环顾,感觉周边的景色说是山、岭有点逊色,称为丘陵比较合适。
↑ No.11 绵延起伏的丘陵
↑ No.12 植被低矮的丘陵
↑ No.13 远山近景
↑ No.14 还有一半路,加油!
↑ No.15 山坡上的羊群
↑ No.16 草不多,羊不少
↑ No.17 藏区何处无牦牛
古代乌鞘岭一带就是匈奴、突厥、羌人等游牧民族的领地,现在仍是蒙古、藏族的游牧之地。天祝草原是甘肃省的主要牧区之一,高山草甸牛羊成群的景象欣欣向荣。
↑ No.18 趋近山顶,胜利在望
↑ No.19 到达山顶观景台
↑ No.20 观景台三面悬空
↑ No.21 环览纵观大全景
↑ No.22 远山朦胧近丘陵
↑ No.23 横看成岭无高峰
↑ No.24 观景台山顶处设有“三大高原交汇处”标志
↑ No.25 探访
↑ No.26“三大高原交汇处”标志
这标志是个三角形锥体,三个三角形的面分别上书“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每个面都朝着对应高原的方向,此处就是三大高原交汇处。
↑ No.27 黄土高原
↑ No.28 内蒙古高原
↑ No.29 青藏高原
乌鞘岭的地理位置挺特殊,从地形上说,它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这就是立此标志的意义所在。
↑ No.30“三大高原交汇处”的最大视野
站在“三大高原交汇处”,兴奋又激动,心中涌起“脚踏乌鞘岭,山河在胸中”的豪情,就好像同时登临了三大高原,充满胜利的喜悦。
天边传来了隐约雷声,低沉隆隆,由远及近,乌云翻卷,物视灰蒙…… 一切迹象表明,一场雷雨即将来临。在这样的海拔高度、这样空旷的山顶上遭遇雷雨可不是开玩笑的,危险性不可忽视。这让我们再次领教了乌鞘岭瞬息万变、反复无常、难以预测的恶劣气候。
我说老天啊,你就不能等我们下了山再变脸吗?但转念一想,比起上次经历,还要感谢老天开恩,给时间让我们看完了乌鞘岭。
↑ No.31 赶紧撤吧!
↑ No.32 下山的路
↑ No.33 下得山来,雷雨踪迹全无
↑ No.34 古长城遗迹
告别了乌鞘岭景区,在高速公路沿途看到了古长城遗迹。
↑ No.35 古长城遗迹
乌鞘岭地理位置特殊,东望陇东,西趋河西,北通沙漠,南临祁连,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自汉代起就开始修筑长城,汉将军霍去病率军踏破乌鞘岭,击匈奴,收河西,将河西纳入西汉版图,乌鞘岭长城就见证了这段历史。
到了明代,汉长城多已坍塌或成残垣,明朝廷再次修筑新长城,因此出现了汉、明长城在乌鞘岭区段的交汇重叠,这是万里长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长城。
沿途的夯土城墙基本还能看出原来的样貌,我猜测那应该是明长城遗迹。
↑ No.36 乌鞘岭一号隧道
我们离开乌鞘岭景区后,就走的连霍高速(G30)去河西走廊,沿途连续穿过了乌鞘岭一号隧道——四号隧道群,非常壮观,一路坦途。
↑ No.37 乌鞘岭二号隧道
↑ No.38 乌鞘岭三号隧道
↑ No.39 乌鞘岭四号隧道
如今的乌鞘岭早已不是古时那个不可逾越的边关要隘,兰新铁路、甘新公路(G312)、高铁、连霍高速(G30)等都从乌鞘岭穿山而过,三代乌鞘岭隧道的提升,续写了乌鞘岭交通变迁的新篇章。
↑ No.40 去张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