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P培训评估模型介绍与实践

标签:
教育 |
CIPP评价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它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模型包含四部分内容,背景评价(Context
http://s11/mw690/6f5eccc5hd2b11309639a&690
背景评价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评定其需要、问题、资源和机会。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被选方案的相对优点所做的评价,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中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结果评价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包括: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确证人们的需要满足的程度等。这四种类型的评价目的、方法与功效各不相同。在CIPP模式运用中,评价者可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各种评价既可以在方案实施前使用,也可以方案实施中使用。可以实施一种评价,也可以实施几种评价。这完全取决于评价听取人的需要,它是一种十分灵活的模式。
CIPP模式的基本观点是: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它主张评价是一项系统工具,为评价听取人提供有用信息,使得方案更具成效。在搞好评价活动中,评价设计大纲和实施流程是必要的。
CIPP模式与其他几种评估模式各有特点,我觉得CIPP的长处恰恰弥补了柯式四级评估模型在培训前端空缺的弱点。将培养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评估,而不是评估某一个部分。柯式一级评感受,二级评理解,三级评行为,四级评绩效,评估的前提和假设即此培训是有意义的。没有解决为什么要做这个培训的问题,也就是方向的问题。CIPP背景评估检验了此类问题。至少提供了一个方向,即HR或者培训组织者在组织培训活动时候,不应该忽略培训必要性以及强目的性的判断。
接下来给一个使用的checklist检验工具,帮助大家在应用CIPP模式的过程中自检。
预评估阶段 |
是否明确项目干系人,厘清相互之间关系 |
同客户澄清评估项目所需要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项 |
明确汇报关系、流程以及渠道 |
|
CONTEXT |
澄清预期收益人 |
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或收益是什么 |
此项活动进行的好处或者不进行的坏处是什么 |
项目干系人对项目目标的理解是否一致,检验标准的理解是否相同 |
|
INPUT |
资金预算是否足够 |
项目涉及到的资源是否足够 |
是否对风险进行了评估,是否有解决方案 |
|
PROCESS |
过程中使用的评价结果是否及时收集整理并记录 |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及时记录并整理解决方案 |
相关干系人对进行才信息是否有必要的了解 |
|
PRODUCT |
项目结果是否达到受益人的目标 |
是否完成了总结性分析,优势和不足分别是怎样的 |
项目是否可持续进展分析 |
培养项目需要根据培养对象不同进行差异化评估选择。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进行CIPP评估,对于长期可改善的项目建议进行CIPP评估。
HR学习发展从业人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个人不是所培养方向的专家,在设计培养项目的时候发现外行领导内行,培训项目不成体系,往往成为业务人员和培训供应商之间的传话者,HR的价值很难体现出来。其实即使不是培养方向的专家,一样可以设计出符合企业利益价值的项目。需要熟练掌握流程方法以及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我在应用CIPP模型进行项目咨询的时候,首先的建议就是明确受益人,并获得相关高层的支持。在明确受益人之后,与受益人一起讨论目标,他们的需求是怎样的,问题是怎样的。目标绝对不要由HR人员拍脑门设计出来,一定要与受益人讨论。讨论的过程中,连同检验标准也一同出来了。我以为没有万能的模型,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模型给与的只是前人的思考总结,真正落地的,还需要结合现实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会有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