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他的品牌、质量之外,还在于她的产业延伸性。同仁堂应该成为也能够成为整个大健康产业链的王者,这是同仁堂突出的竞争优势之一。
早在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就为同仁堂拟定了未来的发展战略:“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中医药集团。”这是国家级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一次为一个企业拟定发展战略。由此可见,国家对同仁堂的重视程度。
中药企业,向大健康产业链延伸,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一方面,由于西医对中医的挤压,整个中医药行业处境困难。中医药治病见效慢,中药的成分、治病机理、副作用难以清晰化、量化,很多人对中医药存在偏见(极端的例子就是方舟子的中医无用论),使得很多中医院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国家的基药招标政策采取的错误的“唯低价是取”的安徽模式,导致中医类基药价格一降再降,甚至出现了售价低于原料价格的荒谬情况出现。这使得中医药企业的利润受到了极大的挤压。以同仁堂为代表的许多企业只好退出了许多省的基药招标,去转战药店OTC市场。在这两方面作用下,很多重要企业把目标放在了蓬勃发展的大健康产业上。
在大健康产业中,中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药特有的
“治未病”和全面治疗的特点,正好可以大显身手。国内的五大传统老字号中药企业都已经进入大健康领域。山东东阿阿胶进军保健品市场,云南白药进军牙膏、洗发露等日化领域,福建片仔癀进军药妆、饮料行业,广州药业凭借王老吉凉茶进军饮料行业。那么同仁堂相比于以上这些老字号药企,他又有什么优势呢?我的见解:同仁堂进军大健康产业更具有优势。原因有二,一是同仁堂百年皇家御药的品牌无人望其项背,二是同仁堂现在的国家队地位无人能撼动。如果说广药、东阿阿胶、片仔癀、云南白药是各霸一个领域的四大诸侯,那么同仁堂便是整个大健康产业链的王中王,是国家队,是各项目的全能冠军。
同仁堂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名医+名药+名店的经营模式,而且其中药品种多达上千个。不同于云南白药的止血概念、广州药业的王老吉凉茶概念、东阿阿胶的补血概念、片仔癀的护肝概念,同仁堂是各科都做,而且各科的药都做到了顶尖质量。也就是说,从消费者的可接受性、品牌联想力来说,同仁堂延伸到大健康产业链的各个领域都可以做到水到渠成,消费者也很容易接受。
下面谈谈同仁堂集团旗下在大健康产业的各个领域的拓展情况。
一、医疗产业
同仁堂向大健康产业链延伸的最大亮点,也是最有优势的领域是医疗产业。同仁堂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名医加名药加名店,同仁堂的关键性奠基人岳凤鸣就是太医。可以说同仁堂是“医而优则药”。同仁堂三百年来一直有坐堂医的传统,所以同仁堂开医院开医馆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大家也一直信任同仁堂坐堂医生的医术。现在同仁堂开办了北京同仁堂中医院,该院2011年成为二甲医院,2011年营业额1亿元,日均门诊突破1100人次。同时同仁堂的大型药店都有坐堂医,以医带药效果非常好。例如同仁堂北京大栅栏店2011年营业额高达上亿元。每日有坐堂的专家及医师8人,其销售规模已达到了一个中型中医院的营业规模。
需要强调的是,同仁堂的海外药店多数有坐堂医(只要所在国家和地区允许)。据同仁堂负责海外业务的同仁堂国药公司的的说法,有坐堂医的话,营业额能增加50%以上。而且同仁堂国药的海外坐堂医生都是真正的名医,例如同仁堂国药悉尼店的坐堂医是著名的中医师吴高媛医师,她多年来共治疗了上千例澳大利益不孕症的患者,被誉为送子观音。
那为什么同仁堂能请来好医师甚至是中医大师呢,原因是同仁堂名气大,名医愿意来,甚至以此为荣。另外一个原因是国家支持。
同仁堂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是,现在同仁堂旗下医院分属于集团、股份公司、科技公司、国药公司、商业集团等多个公司,没有形成合力。扩张的速度也不快,若能进行整合,并进行复制扩张,则前景非常好。总之同仁堂在医疗产业方面,具有先天性的优势,但是,缺乏战略高度上的重视,也缺乏战略规划。业务分散在不同的公司里,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入市克服以上的问题,则同仁堂在医疗方面的潜力不可小视。若该板块业务整合后注入到A股上市公司里,则对600085同仁堂股份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二、保健品业务
同仁堂在保健品业务方面品牌张力足够,业务多方面出击但成效有好有次。
1、同仁堂健康药业。
保健品业务最成功的当数同仁堂健康药业。同仁堂健康药业飞速发展、成绩斐然,期保健品业务营业额已进入全国前列,具体见笔者的文章《同仁堂健康药业成功的秘密》。成功的秘密是健康药业有好的机制,美中不足的是其产品线无独家的大牌产品,产品的长期竞争力有隐忧。总体看,健康药业迎来的了大发展的机遇期。但健康药业能否注入A股同仁堂股份不确定,笔者持悲观态度。
同仁堂的保健品业务同样存在各公司各自为战、甚至同业竞争的问题。
2.同仁堂国药公司。
同仁堂国药组建了子公司同仁堂(唐山)营养保健品公司,主营阿胶等胶剂产品,预计2012年底投产,设计产能600吨阿胶。显然,这是受到东阿阿胶大发展的影响。同仁堂集团也把胶剂产皮作为未来的增长点来培养。但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驴皮原料问题,山东福胶也在扩产,其设计产能高达3000吨每年,而东阿阿胶号称掌控行业百分之八十原料,驴皮大战一触即发。面临对原料来源的严重考验。第二个问题是销售问题,现在同仁堂阿胶产值接近1亿元,远远小于东阿阿胶和山东福胶两个竞争对手,现在仅靠经销商来销售,销售能力明显不足,今后扩产后对其销售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同仁堂国药的短板是销售。
此外,国药公司旗下还有破壁灵芝孢子粉等保健品,销售额在六千万左右,国药的保健品主要有健康药业来销售,双方签有销售协议。国药缺乏自己的渠道。
3.同仁堂兴安盟中药材有限公司。
北京同仁堂兴安盟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是北京同仁堂集团下属二级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共同隶属于北京同仁堂药材有限公司,是北京同仁堂重要的药材基地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像同仁堂兴安盟中药材有限公司这样的不起眼的三级公司,由于机制灵活(笔者认为主要是合作方的原因)业务有声有色,发展速度很快,效益和增长率明显强于同仁堂股份和同仁堂科技等主流公司。这背后的原因非常值得探讨。我认为是体制问题,这些小的三级公司由于合作方(同仁堂控股,其他合作方参股)的原因,经营机制灵活,另外,由于身处北京之外,受集团传统的僵化体制的影响较小,激励机制到位。
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为足道(泡脚药剂),清泉茶,益健茶(防治脂肪肝、高血脂)等。其益健茶类似于三奇堂养肝健身茶,适宜人群众多,潜力非常大。从药店的推销力度来看,其背后的激励机制非常到位。
4. 同仁堂天然药物(唐山)有限公司。
该公司隶属于同仁堂天然药物公司,是2003年创办的新公司。不属于六大二级集团。、
该公司推出了同仁堂养生王牌药:御品(同仁堂防衰益寿丸+同仁堂益肾强身丸),它是抗衰老延寿名医名药,由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所创的养生抗衰老名方,精选多种名贵道地药材,精制而成。适用于抗老延年人群,各种亚健康群。该产品是真正的高档保健品,为什么呢?大家知道一点就行了:该产品一直是高级领导人等高端人士服用的产品,仅此一点足矣。但是,现在该产品的宣传、策划和营销不到位。这是一个潜力极大的重磅产品。
5.北京同仁堂生物制品开发有限公司
其主要产品是同仁堂牌长白山中国林蛙油颗粒。林蛙的药用历史悠久,明清时期,道地哈蟆油药材现学名为吉林长白山中国林油就已成为名贵的滋补珍品,为上等宫廷贡品,被誉为八珍之首。
三、化妆品业务
同仁堂旗下有两个化妆品公司:同仁堂麦尔海公司和同仁堂化妆品公司。俩公司发展缓慢、业务重合,亟待整合,具体情况见笔者《同仁堂麦尔海:潜龙在渊》一文。
这两个公司明显机制落后,有愧于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改革、整合势在必行,最理想的做法是是将同仁堂化妆品公司注入到同仁堂麦尔海公司。
四、医院药房业务。
同仁堂旗下三级子公司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推出了承包市县级中医院的中药房的业务,即这些医院的中药房取消,由同仁堂药店入住医院,充当医院的中药房。此举既提高了医院药房的档次和药品质量,也为该公司获得了可观的效益。同时,此举也非常有利于同仁堂药品销售量的扩大。现在该公司已经承包了几家市县级中医院,在国家正在推出医院医药分家的改革大背景下,这种模式极具生命力,潜力很大。
五、 养生保健业务。
同仁堂成立了一个同仁堂养生保健公司,开了两个养生馆。但是该公司注册资金只有几百万元,规模小,发展缓慢。
六、药膳业务。
据同仁堂集团自己说,下一步要发展药膳业务。但是到现在没有动静。这一块其实是潜力很大的一个业务板块。
七、饮料业务。
广药王老吉凉茶如日中天,王老吉销售额达百亿之多。同仁堂是否切入饮料业务,值得观察。片仔癀已和台湾企业合作进军饮料业。同仁堂切入饮料业品牌上没有问题。
总结:
同仁堂拥有百年金字招牌,切入到大健康产业链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同仁堂已经介入了不少领域,但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发展快的都是机制合理、激励到位的企业。从总体规划看,同仁堂旗下缺乏统一规划,业务自相重叠,没有形成合力。
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对同仁堂来说,梦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