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质量是一种信仰--同仁堂研究系例之五
(2012-08-05 14:18:11)
标签:
01666600085b股雄鹰港股田教授 |
分类: 田教授作品 |
同仁堂的竞争力,首先当然是其品牌,然后就是其产品质量了。你去药店买药,首先你会想到买同仁堂的药,这是品牌的力量;其次,同仁堂的药确实是质量最好的,这是事实。这构成了同仁堂的核心竞争力。多数药其实成分是公开的,同仁堂的药的成分和别人应该是一样的,但是确实质量不一样,那么这其中的奥妙在哪儿呢?
可喜的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文化一直传承到了现在。同仁堂依然坚持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特色。
一、选料。
原料药材把关是关系到质量的第一道关口。老专家凭借经验鉴别,通过眼看、鼻闻、口尝、手摸,鉴别药材的真伪和质量的好坏。新专家组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原料进行含量测定。老中青结合的专家组,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检测方法,使同仁堂的药品从原料开始就有保障。
关于选料方面,笔者进行了一次草根调查。一次和一个药店(非同仁堂药店)的药师聊天,她讲:她自己买药从来是只买同仁堂的中药,因为她只相信同仁堂的质量。她说同仁堂有一位严把质量关的老药师,这位老太太非常神奇,一看一摸一闻就知道药材的好坏,而且铁面无私,次等药材休想从她这儿通过。后来我查阅资料才知道,这位药师所言不虚,她说的是同仁堂中药大师芦广荣,芦师傅五十余年来一直从事中药质量检验细贵药材鉴别工作,通过实践练就一身细料中药材鉴别绝技,被业内人士誉为“火眼金睛”。
二、炮制。
炮制工艺实际上是同仁堂的一项核心竞争力。
在中药里,炮制是非常重要的。加工炮制是制药的另一道程序。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对生药进行特定的处理,使其充分发挥药效。同样的原料药材,不同的炮制方法,制造出来药品的质量差异极大。这里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是要有独特的好的炮制方法;二是要依法规范炮制,不偷工。
同仁堂公私合营后,秘方大部分公开了,这造成了今天同仁堂独家品种并不多的尴尬现状,但是炮制方法不像秘方那么简单,很多独特的炮制方法还是留在了同仁堂。同仁堂也特别重视炮制,所以同仁堂现在有专门的中药炮制大师,例如金世元老先生,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传承人。这样的国宝级人才也只有同仁堂有。
除了具有独特的炮制方法之外,关键是同仁堂严格法规范炮制,不偷工。
举个例子,远志是一味安神药,其外部根皮有安神之效,但中间的轻硬木芯有烦躁的作用。在加工炮制过程中,如果不抽芯就会降低药效。同仁堂坚持在入药时把芯一个一个抽出来。
对同仁堂而言,质量是一种信仰。这在御品的选材与炮制过程中,得以完美的体现。
“御品”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所创的一套保健名药,出于对同仁堂的信任,施老将两剂药方交由同仁堂生产。 “御品”中的药材,每味都由经验丰富的药师细选而出,凡产地不符,采集季节不当,等级不够者,一律不用。同仁堂人坚持同仁堂的选料传统,宁愿牺牲产量和利润,决不退而求其次。人参必用长白山脚下,同仁堂人参规范化生产基地的一等品,严格按照国家的GAP规范组织人参的生产;山茱萸必用天目山附近,同仁堂山茱萸基地的优等品;党参只用太行山中,山西陵川县黄松背附近,同仁堂党参基地的一等“五花芯”潞党参。凡此种种,御品中的药材皆为上品,苛刻选材只求一个“效”字。
对于中药的质量问题,笔者进行了草根调研。一位居于安徽亳州的亲戚告诉笔者,亳州附近种植加工生产中药材的人非常多,普遍地存在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现象,一些小厂甚至以有毒药材(农药泡过的药材,看着成色好)来制药。由于亳州是中国最大的药材市场,可想而知,有多少假药次药流向了市场。与之对应的是,国家基药招标价一跌再跌,有的中药招标价甚至明显低于其所需原材料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造假就成为了必然。据笔者调研,同仁堂不少传统中药品种已经是无利可图,只是出于社会责任心在生产(有些药病人还在吃)。
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大家对同仁堂药品品质的了解,吃放心药、吃好药必将成为必然。同仁堂对质量的追求终将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