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投资者在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时,是不是具有一种独特的,区别于实业从业者,投机者,以及所有失败投资者的视角呢?
昨天@从容投资陈宸 贴出了一封回复友人的信。非常明显,反驳的视角和陈宸的视角落在了不同维度。
陈宸的视角是提纲挈领式的。雪球论坛上陈总演讲时,许多投资者为之一振。个人观点,这些人可能具备了成为成功投资者的基本素质。
反驳的视角落在细部,从行业经营管理角度出发对陈宸在雪球论坛的演讲提出了几条反驳观点。这些观点其实并没有错,甚至有助于理解行业的经营特性。但是,投资者应该以这种视角去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么?
巴菲特曾说过,一个人是否适合投资和他的专业知识无关。事实上,全球范围内能长期取得超额投资回报的投资人并不多,大量行业分析师与业内人士的投资成绩根本跑不赢指数。
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与知识,视角却太过拘泥于行业细部,纠结于经营管理策略的合理性,对于投资可能反倒是一种负担。
好比判断一辆车能跑多快,视角落在车的风阻,车身重量,油品质量等细部,这都没错,但决定车速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发动机的功率。
投资是操作,不是思辨。要分出是或否,而不在乎谁更有理。投资者的一切工作都指向一个结果,买或是不买。
一家没有任何问题的优秀公司是不存在的。以业内专家的视角挑毛病,随便就能挑出一大堆。投资者不是“砖家”,而是要在综合公司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与阻碍公司发展的问题后做出判断,究竟是向前的力量更强,还是负担更重。买还是不买,这对指导投资才有意义。
投资者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思考与寻找能形成“财富聚变”的投资机会上,以更具远景的视角看待投资,以更关注决定性因素的视角看待投资标的,应为成功投资者们共同具有的一项素质。
印象里成功的投资者们,除了彼得林奇这位早年白头的勤奋基金经理,没有谁是几十年间一笔笔积累小赢而通向成功的。奠定一名伟大投资者的基石,反倒往往就是几次形成聚变的投资经历而已。
巴菲特投资几十年,真正为其本金带来“财富聚变”效应的重要投资仅有寥寥数例,Geico,美国运通,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富国银行等。
索罗斯,为大家乐道是他卖空泰铢,英镑等经历。
@大道无形我有型
,尽管对大道投资经历的报道不如巴菲特、索罗斯般详尽,但网易、UHAL的成功已经奠定了大道在国人投资圈的地位。
投资者的能力圈与精力是有限的,市场短期是个投票机,把视角放在眼前,决策被短期因素所左右,长期下来怎么可能带来成功呢?我曾做过日内操盘手,觉得通过预测公司未来一两个季度盈利做为投资依据的行为,本质上和日内交易没啥不同。
说了这么多废话解释自己的观点,其实就是一句。
投资者的视角,无论是看投资机会还是看公司,都要落在关键处,看向远景。
(刘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