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b股雄鹰(田教授)
b股雄鹰(田教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219
  • 关注人气:9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举——内蒙古伊泰集团“煤制油”工业化示范项目成功出油纪实

(2012-01-27 08:39:10)
标签:

伊泰

900948

b股

股票

分类: b股
《 人日报海外版 》——创举

                       创举

——内蒙古伊泰集团“煤制油”工业化示范项目成功出油纪实

韩雄亮 赵咏峰 宋海靖 《 人日报海外版 》( 2009年11月6日   第 08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1/41/2009-11/06/08/res01_attpic_brief.jpg

  伊泰煤制油核心技术区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1/41/2009-11/06/08/res02_attpic_brief.jpg

  内蒙古委副书记、府副任亚平来到出油现场欣喜地打开了出油阀门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1/41/2009-11/06/08/res03_attpic_brief.jpg

  科学家与企业家组成的精英团队在出油现场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1/41/2009-11/06/08/res04_attpic_brief.jpg

  科学家李永旺将煤制油直接加入汽车

  亿万年前,内蒙古准格尔旗地壳发生剧烈运动,于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出现了:顷刻间侏罗纪原始森林倒伏在海底被岩浆吞没。星移斗转,森林变为泥炭,泥炭与岩浆溶合形成了煤炭……

  2009年3月20日,这里又出现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创举,中国人乃至许多外国专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准格尔旗大路煤化工园区。这一天,内蒙古伊泰集团与中国科学院携手向世人昭示:中国完全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煤制油”(煤间接液化)成功出油了。

  内蒙古自治区委书记储波、自治区府巴特尔先后来到“煤制油”现场,看着那一辆辆大卡车拉来的煤炭在瞬间变成了一桶又一桶清澈透明的柴油,他们握着伊泰集团张双旺董事长的手说:这桶油来之不易啊,一定要把它收藏到博物馆。

  法国石油公司发来贺电说:……这是人类的又一次创举……

  一座座气化炉、合成塔、储油罐高耸入云,一根根输煤、输气、输油管交错纵横,铺设在鄂尔多斯大地上。中国“煤制油”首席科学家李永旺说:把这些钢管链接起来,足以从准格尔旗延伸到广场(约600多公里)。这座占地8平方公里、投资近27个亿、年产16万吨成品油的我国第一条系统集成煤基合成油生产线,在蓝天大漠间显得那么壮观而又神秘。

  “煤制油”作为国家“863计划”中的高科技项目,经过伊泰集团与中科合成油技术公司精英们34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成功地产出了人类历史上梦寐以求的第一桶成品油。经过严密的检修、技改、安全规程等验收,于8月20日二次开车,运行稳定,负荷已达到70%以上,截至11月5日笔者发稿时,已生产成品柴油6660多吨、石脑油4700多吨、重柴油300多吨、液化石油气110多吨……

  几代中国人的“煤制油”梦想,在鄂尔多斯高原变成了现实。

  石油,世界面对的一个多么沉重的课题!全人类越来越婪的胃口即将把它耗尽;作为“工业的血液”和国计生之必需,世界各国谁都不敢等闲视之……

  以张双旺、李永旺为主策划的伊泰“煤制油”在蠢蠢欲动之初,伊泰的高管们大都觉得,这是一个梦。因为这个项目存在着极大的风险。第一是技术集成放大的风险;第二是破解设计难题,没有参照,在国内尚属首例;第三是装备制造业在“煤制油”的一些大型反应器没有生产商。

  然而,有创新才有未来,有创新才有创举,创新,必须要有战胜自我的勇气、超越自我的信心。在鄂尔多斯大地上,伊泰的创始人、全国劳动模范张双旺带领伊泰人,就是靠那么一股勇气、一往无前闯过来的。

  从煤炭第一股到“煤制油”的变革

  让我们翻回到1988年的日历。改革的浪潮涌动到鄂尔多斯高原,张双旺大胆辞去伊克昭盟乡镇企业处副处级领导职务,带领21名行编外人员,用5万元“开办费”起家,开始了自谋生路艰苦创业。他率领创业团队,既品尝过走入绝境的艰辛,也有过抢抓机遇首开当地煤炭外运先河的传奇,终于在历尽千辛万苦的奋争中,用3年时间实现净利润超1000万元,成为当时全盟年利润过千万元的两户企业之一;用8年时间建成国家大型企业;用10年的时间创下了年利润超过1.6亿元的骄人业绩,成为“中国煤炭第一股”。 伊泰人用了20多年的时间,创造了308亿元的资产,并且以超常规的发展步伐进入了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序列的前248位、中国企业纳税200佳第178位、中国企业效益200佳第51位;利税总水平位居全国煤炭行业第4位、全国煤炭行业第一枚“中国驰名商标”的拥有者、确定的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建设骨干企业。

  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要想可持续发展,要对国家和人做出更大的贡献,就要实现产业提升,提高煤炭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寻找符合国家产业策,符合产业转化、升级、延伸的路径和突破口,张双旺在思索着……

  2000年,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正在攻关国家“863计划”煤间接液化制取石油替代品技术。这条重要信息使张双旺的眼睛忽然一亮: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国内石油资源日趋短缺,中国每年进口的石油总量迅速增长,石油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关键要素。而我国煤炭的储量却十分丰富,仅鄂尔多斯煤田的储量就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伊泰如果能够推进“煤制油”技术的研发与开发并率先进行工业化生产,不正是为国家能源安全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出的最佳选择吗?同时不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机遇吗?要知道,在全球“煤制油”领域,似乎只有南非的萨索尔公司建成了一座 “煤制油”工厂,如今,年产石油产品720万吨,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不过,南非付出的是50年的时间和耗资百亿美元的代价。

  张双旺以超前的慧眼,盯上了“煤制油”这项科研成果所昭示的新产业,开始对山西煤化所的间接煤液化项目进行密切跟踪和调研,先后10次前往山西煤化所考察。当他看到从实验室装置里流出清洁透明的燃油时,当他和煤化所首席科学家李永旺多次彻夜长谈,了解了煤液化的技术路线和他们研制过程的曲折艰辛时,当他看到煤化所研发基地的科学家群体日夜奋战,常常两三个月顾不上回家时,张双旺深深地感动了。2002年5月,当张双旺得知山西煤化所的“煤制油”实验因资金制约难以进展时,当即把伊泰董事会成员全部领到山西煤化所考察,进而达成共识:伊泰究竟上不上“煤制油”项目、何时上“煤制油”项目姑且不论,先期出资1800万元支持山西煤化所的“煤制油”实验工作,是当务之急。不久,企业家与科学家在山西煤化所庄重地签署了合作协议,使伊泰在这一核心技术的总含量当中拥有了15%的技术股权,并享有了优先使用权。张双旺认定,间接“煤制油”的工业化生产,就是伊泰提升企业素质、迈上新的层次、寻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突破口。

  企业家与科学家的大手从此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伊泰用雄厚的资金支持作后盾,大大地推进了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煤制油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很快完成了1000吨规模的中试试验,并取得了40多项国家专利,涵盖了国际煤间接液化的所有核心技术,实验生产出了高品质柴油的批量样品,使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自主合成油技术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上下求索,同心同德攻难关

  科学技术是一种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性力量。当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梦想成为现实,全人类正在从深层次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状态时,我们忘不了为“煤制油”研发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们。山西煤化所首席科学家、伊泰中科合成油技术公司总经理李永旺,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煤制油”——煤的间接液化,在我国既是一个几十年的话题,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难题。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以远见卓识的姿态,较早地恢复了煤间接液化合成油技术的研究。李永旺博士是在1984年大学毕业留学后进入该所加盟研究这一课题的新一代科学家。从此以后,他与这项课题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李永旺和另一些年轻的研究人员相继出国深造。在德国,他专门研究费托合成油科研课题,搞清了整个行业的情况,吸收了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理念,在“煤制油”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经验。

  1997年,李永旺归国后重返山西煤化所,主持煤间接液化技术的研发工作。2001年,国家“863计划”中的“煤制油”重大科技项目在中科院正式启动。2002年4月和5月,正当山西煤化所在“煤基合成油技术研发”的关键阶段遇到资金短缺的严重制约时,刚刚走出困境的伊泰集团果断地与其联手,着手筹划了以山西煤化所为技术依托、以伊泰集团为业主的“煤制油”开发工程。

  伊泰集团的鼎力配合,进一步激发了以李永旺教授为首的技术团队潜心研发的热情。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不断向纵深推进着“煤制油”的科学研究。2002年9月,山西煤化所千吨级中试装置试车成功,打通了流程,获得了油品大样。与此同时,伊泰委托煤炭科研总院北煤化院对鄂尔多斯市东、南、北部的主要煤种进行了气化实验。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的煤炭均非常适合于煤间接液化。2003年8月,山西煤化所中试项目通过装置改造,进入了长期稳定运转和技术优化匹配的试验阶段。2003年年底,他们从粗油品中生产出了无色透明的高品质柴油,被国际著名汽车公司认定为世界上最好的柴油之一。2004年7月,中试装置完成连续1000小时运转试验,标志着我国已基本上掌握了煤基合成油催化剂和浆态床反应器等核心技术,开发出了工业化生产高效催化剂的技术,并在浆态床反应器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形成了完整的高浆态床合成催化剂和工艺技术,使合成油成本大幅度下降。2004年10月,煤基合成液体燃料核心技术实现了中试阶段的突破,完成1500小时中试运转,4次运转达3500小时,为建立示范厂奠定了基础。继之,中试装置正式通过中科院专家组鉴定,认定这项技术具备了工业示范和工业放大的先决条件。截至目前,这套装置已运转10000余小时,工业化条件更加成熟。2005年9月,煤基合成油技术成果通过科技部863重大项目验收;2006年1月,通过了中科院重大项目验收……

  伊泰集团为使煤基合成油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冷静观察和竭力促成上马“煤制油”工业化生产的五个方面条件逐渐成熟。几年合作的事实证明,山西煤化所以李永旺为代表的科学家群体足以成为“煤制油”工业化的技术支撑;鄂尔多斯丰富的煤炭储量,足以为“煤制油”生产提供得天独厚的资源用量;伊泰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足有能力拿出二三十亿元资金进行“煤制油”产业的研发和建设;该项目得到市、自治区及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立项很快得到审批;国家油料短缺将长期存在,“煤制油”既能为国分忧又能为解愁,市场前景又非常看好。

  在准格尔大路园区,伊泰紧锣密鼓摆开了“煤制油” 建设的战场。2006年3月,伊泰集团公司与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同年4月,伊泰联手山西煤化所和另外4家中国著名煤炭企业共同组建成立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伊泰出资22700万元,控股45.4%,标志着伊泰成为了目前国内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煤基合成油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者。

  万事俱备,东风也来了。2006年5月11日,伊泰年产16万吨“煤制油”工业化示范厂在经过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隆重奠基,伊泰集团泼墨挥毫开始了描绘“煤制油”的画卷……

  李永旺教授说:“我们有幸抓住机遇为国家的新能源发展做一件事,我们就是牺牲自己的一切也值得。张双旺老总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伊泰集团敢于冒着风险介入中科合成油技术研究,我们从内心敬佩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广德说:“这个项目的实施,对整个煤炭行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循环经济具有非常好的示范意义。我们煤炭行业今后搞依托煤、发展煤、超越煤的循环经济,伊泰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伊泰集团是我们煤炭工业的一面旗帜,‘煤制油’又走在了前面,我们对张双旺的这种勇气、这种精神十分敬佩,应该推广他们的经验。”

  产业报国,仁人志士终不悔

  伊泰“煤制油”项目从运筹、策划、可行性研究、立项、上马到实施的全过程,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等各级府及国家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早在2003年11月,时任自治区府杨晶、副赵双连召开了自治区办公会议,与山西煤化所专家举行煤基合成油技术项目座谈,形成了自治区《办公会议纪要》,确定伊泰集团为自治区煤基合成油项目的业主单位;并成立了自治区煤基合成油领导小组,强调要在策、财力、资源等各方面全力支持伊泰煤基合成油项目。2005年2月,鄂尔多斯市府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伊泰煤基合成油示范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专题会议,成立煤基合成油示范工程项目前期工作领导小组,促成有关部门给予伊泰煤基合成油项目在煤、水、电、路、用地等资源配置、建设条件和优惠策方面全方位、大力度支持。

  “煤制油”工程奠基开工后,自治区委书记储波、府副赵双连先后两次到“煤制油”施工现场考察调研工作。2007年11月,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局长赵小平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梁铁成的陪同下,专程到伊泰“煤制油”工地考察,对伊泰以如此大的魄力研发建设“煤制油”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他称赞:这是走在中国能源向高新技术进军前列的一个有魄力的动作。他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伊泰“煤制油”工程。2008年5月,自治区巴特尔到伊泰“煤制油”示范厂现场考察调研。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杜梓、市长云光中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原主任呼尔查等领导,均多次到伊泰“煤制油”项目现场调研、考察指导、解决问题……

  张双旺为伊泰“煤制油”的工程建设制定了“成功、速度、效益”六字方针。两年多来,他和集团总经理张东海等集团领导多少次深入工地,现场办公,周密组织,并通过招投标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国内化工界施工队伍。“煤制油”公司总经理郝喜柱、副总经理乔玉明、姜建生、齐亚平等负责人全身心扑在工地上,带领建设者们顶风沙、冒酷暑、斗严寒、沐风雨,抓时间、抢进度、盯质量、保安全,为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一次试车成功,夜以继日顽强攻坚,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两年多时间,一千个日夜,每个建设者几乎都能讲出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伊泰煤制油公司总经理郝喜铸对笔者掏出了心窝:“我过去是干煤矿、干铁路的,搞“煤制油”原本是外行。集团让我搞这个高新技术项目,自己通过努力钻研才逐步进入角色。我始终强调的是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在整合这支来自五湖四海新组建的团队方面,我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抽空研读剖析过当代年轻人个性特质的许多专著,为的是更好地掌握员工的心理,引导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挖掘他们的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此,他和李永旺一样,在办公室沙发上睡觉,半个月不刮子,几个月不回家是经常的事。老婆打电话埋怨他说:“你还有没有家呀?”喜铸说:“有,伊泰就是我的家!”

  员工们记得伊泰集团总经理张东海那富有感召力的话语常常响起在工地:“我们做的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业,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大好机遇,能在我们的手上把煤变成油,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成功!”

  “伊泰建设煤制油,主要是从国家战略及地区产业提升高度而不单只是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把卖煤、卖原料转到搞油上来,是我最大的心愿,作为伊泰集团的创始人,这是我后半生想办的一件事情,需要承担很大风险。不少朋友劝我不要冒这个险,但我想,伊泰做强了就要对会负责为国家分忧……”从张双旺的这番肺腑之言可见伊泰人的报国之心。

  伊泰高层和合作共事的科学家团队以远见卓识未雨绸缪的超前意识,早早确立了科学指导,创新一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显著,努力打造内蒙古乃至中国煤基合成油基地的建设理念和管理运行理念。首席科学家李永旺说:“煤制油”的过程,并不是把煤燃烧冒出很多烟尘和有害物质,它是通过气化、净化在管道内合成,气体一点也不往外边走,化学合成过程中把对人体有害的硫磺、汞等重金属都分离出来而不是往天上冒,这些东西不分离出来就制不成油,所以叫洁净油,可以说有害气体是零排放。比如煤里的硫磺,会作为产品分离出来,一吨硫磺现在卖到5800元,快赶上汽油价了。最后合成时,有一些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排放只是电厂排放的30%左右,这实际上就减排了70%。假如我们大力发展风电、水电、核电、太阳能等清洁替代能源,把电煤省下来搞“煤制油”或其它化工产品,对国家的能源安全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战略选择。

  伊泰“煤制油”煤化工基地位于准格尔旗东部库布齐沙漠的边缘地带,项目的规划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地方经济、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采用了现代化节水技术、再循环技术、信息技术、生态技术、节能技术,并用上海化学工业区的9个“一体化”理念进行规划,通过对区内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的整合,达到了专业集成、投资集中、效益集约之目的,将会极大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采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排水严格执行清污分流、一水多用、废水回用的原则,采取以空冷代替水冷、冷凝水回收利用、废水循环及中水回用、水加点等先进技术,将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可以达到93%,冷却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8.7%。目前吨油耗水量为12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煤制甲醇每吨产品的耗水量是15吨,而2.5吨煤制甲醇相当于1吨“煤制油”的能量热值,每吨甲醇耗水量只有降到5-6吨,才能达到“煤制油”的节水效果;每吨合成氨耗水量为30吨;“煤制油”生产规模扩大到400万吨以上时,吨油耗水量只需5-6吨,按能量热值比量计算,每吨甲醇或合成氨耗水量只有降到2吨,才能与“煤制油”的节水效果持平,但事实上每吨甲醇耗水量降到10吨也是非常困难的。相比之下,“煤制油”的节水效果显而易见。

  伊泰的“煤制油”项目,采用的是间接液化技术,煤种的适应性很宽,不仅适用于褐煤、烟煤等年轻煤种,还特别适合我国主要煤炭资源年老煤、高灰煤等煤种的转化,可以广泛、充分利用资源;生产的主导产品为低硫、低芳烃的合成柴油、合成石脑油及LPG,合成柴油十六烷值高达70以上,油耗降低8-12%,尾气排放无氮氧化物且无硫、低碳,超过欧IV标准,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清洁燃料。可见“煤制油”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煤炭洁净利用,是最为先进的洁净煤转化技术,可以引领煤炭产业走向综合高效利用的深加工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创业无止境,伊泰的未来更美好

  伊泰人“用他们的胆识、智慧、激情和汗水,实现了心中的梦想,书写了又一个产业报国、科技报国的传奇,将载入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史册。如今,伊泰集团作为出资方,决心把“煤制油” 产业作为煤炭产业提升、转化的主攻方向,计划在第一期年产16万吨煤基合成油示范厂成功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拟投入565亿元巨资,进一步建设煤矿——“煤制油”——乙烯延伸加工一体化的年产580万吨“煤制油”基地及打造煤炭深加工产业链。

  伊泰“煤制油”示范厂的成功运行,极大地推进了自主“煤制油”技术的进步。运行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以高浆态床为核心的间接液化技术,在效率方面比国际上现有的“煤制油”技术高6-8个百分点,能量效率达到45%左右,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成本可下降20%。

  技术进步,永无止境。在先进的自主间接液化技术成功示范的基础上,在伊泰的大力支持下,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正在开发配套与上述间接液化的分级液化技术,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对优质烟煤、褐煤等原料进行预处理提取部分油品后再进入成熟的间接液化工艺实现完全转化。在上述技术示范背景下,伊泰集团正在进一步实施大规模的“煤制油”产业化建设,并将以扎实的步伐,向580万吨“煤制油”产业化建设方向迈进,为国家能源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宏伟的蓝图,大手笔的投入,科学的运作,使企业效益不断飙升。在金融危机袭来之时,伊泰泰然自若,2008年生产原煤2568万吨,发运煤炭2515万吨,销售煤炭3520万吨。同年伊泰实现营业收入163亿元、净利润43.7亿元。仅2008年,伊泰集团为地方纳税30.2亿元。伊泰这艘在风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巨舰,其强大的造血功能、强悍的抗风险能力,彰显出团队的素质与实力。

  登高望远,极目楚天舒。当伊泰人的产业报国梦想逐步成为现实时,他们走出草原,跨出国门,面向世界迎接未来挑战的信心更坚定,步伐更豪迈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