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概念股:历史昭示未来,仍在路途中
(2013-07-18 16:52:47)
标签:
杂谈 |
机器人战士激活股性
对于机器人概念股来说,一直是近两年来的市场主线。一方面是因为媒体关于我国人口红利减弱,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报道,使得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关注起替代人工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及相应的机器人等智能机械设备。所以,机器人等相关概念股迅速崛起。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产业结构转型一直是我国经济的战略方向。而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可以在标准的前提下,生产出更多规模的产品。所以,劳动生产率的确有望迅速提升。在此背景下,机器人相关产业股渐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突破口。
故近期机器人概念股反复活跃。不仅仅是机器人出现了长期的上升通道,而且还在于涉足机器人产业股的信息渐趋增强,这就说明了机器人概念股的炒作本身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市场氛围。
因此,一旦有新的题材催化剂,那么,就会进一步激活各路资金对机器人概念股的做多激情。庆幸的是,据媒体报道称,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到2015年前,三分之一的地面战斗将使用机器人士兵,为此,将投入多达1270亿美元的研究经费。如此就意味着全球的机器人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受此影响,整个A股市场的机器人概念股随之活跃。
历史昭示未来,机器人产业有望大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机器人产业才刚刚起步。据资料显示,上个世纪70年代末,日本步入工业化后期,维持经济增长亟需提高效率与推动创新。与此同时,80年代人口增长率低于0.8%,劳动力短缺使制造业用人成本快速上升,促使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补充和替代人工劳动。因此,1980年成为日本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元年。跟据日本机器人协会的统计数据,工业机器人销售额有1980年769亿日元增加到1990年的3023亿日元,复合增长率31.5%。受此驱动,工业机器人巨头发那科股价8年涨12倍,年收益率为37.8%;安川电机股价5年涨6倍,年收益率47.6%。
反观当前我国现阶段国情与日本上个世纪80代初期相似。中国(2012)与日本(1980-1981)比较,GDP增速均进入了相对低增长区域,中国核心制造业地区人均GDP约为1万美元,日本人均GDP为0.97万美元;人口增速均低于1%,都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和制造业用人成本上升;两国分别支持、引导和支持、鼓励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均有本币升值的压力;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9台/万人和32台/万人。因此中国(2012)与日本(1980-1981)在经济、人口、国家政策、国际环境和市场普及程度上都较为相似。与日本80年代初类似,我国工业机器人正逐步由汽车、电子产业向机械加工、塑料、轮胎、卫浴、化工和食品加工等领域扩展与深化。所以,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为这两年将是我国机器人发展的迅猛时期,也就意味着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尚处在旭日初升的状态。
关注核心品种
正因为如此,无论是短线资金还是长线资金,都将机器人产业股作为积极配置的对象。其中,龙头品种的机器人一直运行在上升通道中,中短线的发展空间依然乐观。
与此同时,两类个股也可跟踪,一是机器人核心技术的个股,比如说伺服电机的汇川技术、识别技术的汉王科技,减速机的上海机电、秦川发展等。二是有望介入到机器人整体设备制造领域的南京熊猫等等。
后一篇:长线资金套现,短线A股备受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