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到点不吃饭,就让孩子饿着?千万别掉进“自然后果法”的坑

(2020-01-07 08:53:40)
标签:

育儿

孩子到点不吃饭,就让孩子饿着?千万别掉进“自然后果法”的坑
最近我带孩子在医院看病,旁边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也在输液,妈妈和外婆在陪伴。

孩子到点不吃饭,就让孩子饿着?千万别掉进“自然后果法”的坑


从她们的对话中,我才知道原来是小男孩中午穿得薄,外婆督促着让孩子穿厚些,可是孩子不想穿,妈妈就遵从孩子的心愿没反对。没想到傍晚男孩就发烧了,老人一直在旁边絮叨,孩子难受地偏着头看着远方。

不知道孩子是在想自己以后再也不要冬天穿太薄,还是内心在反抗着老人的唠叨呢?

看到小男孩的经历,我想起了现在风靡的“自然后果法”这个教育理念。让孩子吃饭时候,孩子玩玩具,那就让孩子饿着,承受到点不吃饭的自然后果。孩子上学忘记带作业那父母就不要送过去,让孩子吸取教训自己带。孩子不按时休息就没法早起,孩子不注意保暖就会感冒,孩子雨中玩耍就会淋湿感冒,冬天孩子想穿裙子让孩子体验后知道冷就不会穿了。孩子不收拾玩具乱扔,找不到就玩不了。

曾几何时,我也对“自然后果法”甚为赞同,觉得这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上策,比体罚和冷静角好多了,还能让孩子长记性。

可是,直到我看到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书中讲到自然后果法对孩子的伤害:“当你袖手旁观,对孩子的困境坐视不理时,孩子就会产生双重失望感,在失望自己做错事的同时,也会对你看起来漠不关心,没能出手帮助自己阻止意外发生的行为更加失望。”
有多少父母打着“自然后果法”的旗帜在对孩子实施人为地惩罚?有多少父母把“自然后果法”视为孩子不当行为的代价,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忽略了自然后果法的前提是爱与尊重。

01、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理论家卢梭最先提出的一个观点。卢梭在《爱弥儿》书中认为:幼儿在感觉中不存在的东西,在头脑中也不会产生相应东西的观念,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活动和活动结果的意义。
后来英国的社会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自己的养子小斯宾塞的过程中,对“自然后果法”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在孩子犯了错误,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我们不要去批评、惩罚孩子,而是用孩子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必然反应和不可避免的“自然后果”,来直接限制他的自由,使之从中得到不愉快的体验,甚至得到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过失。
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指的是让孩子亲身体验自己行为的过失所带来的直接的后果,而非间接的人为干预。

毋庸置疑,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比冷静角、惩罚和说教有用多了,而且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吸取教训,认识到错误,从而配合我们。

可是现实中,父母的“自然后果法”却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对待孩子。“我早就告诉过你,不吃饭没有饼干吃……”、“我早说过了,我不会帮你收拾书包,现在着急了吧。”、”谁让你不听我的话,现在知道错误了吧。”

于是,很多父母疑惑,“自然后果法”根本不管用,孩子还是屡犯不改。

02、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我们不得不知的三件事

没有一种药是万能药,可以包治百病。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万金油,可以适合所有的孩子。我们在使用“自然后果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在3岁左右,开始出现自我意识。这时候,孩子的大脑中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直接感受来认识周围的世界。孩子在10岁左右,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而自然后果法是针对儿童直观思维及直观经验学习的现实水平,帮助孩子从感性的认识进入到抽象思维阶段,所以自然后果法仅仅适用于思维水平处于低级的幼儿及儿童期,而大些的孩子就不适合“自然后果法”。


(2)自然后果法不是惩罚,不要借题发挥

孩子不好好吃饭,“你不吃饭,我就把饭端走了。”
孩子没吃饭想吃零食,我们把零食拿走,“你不好好吃饭,就不能吃零食。”
孩子回家抱怨父母不提醒带作业,“我早告诉过你了,让你自己收拾好书包。”
这就是我们父母的人为惩罚,是对“自然后果法”的误读,会让孩子滋生不满和反抗。

正如文章开头的那位老人,原本孩子生病就很难受,还在旁边责怪孩子不听话穿厚些,这就是借题发挥。对孩子而言,是亲人的冷漠和指责,会让孩子把原本对自己没多穿衣服的懊恼转化成反抗和抵抗,影响了“自然后果法”的效果。

在孩子承受“自然后果法”时,我们的借题发挥会把孩子原本在承担自然后果的注意力转移到对亲人的冷漠的反抗和失落中。

因为在我们人为干涉后果时候,孩子内心想的是我们故意不让孩子吃东西,是我们用干涉来惩罚他们。

如同斯宾塞所说:“真有教育意义和真正有益健康的后果,并不是家长们自封为‘自然’代理人所给予的,而是‘自然’本身所给予的。”
在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书中认为:自然后果法的基础是爱与尊重。
在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时候,我们父母要做的是对孩子的倾听和理解,而不是说教和干涉。

(3)自然后果法的适用范围

自然后果法并不是万能的,可以适用任何场景。

它仅仅适应于孩子的不当行为没有恶劣的影响,不会危及孩子的自身的健康和他人的安全。比如孩子在马路上奔跑、打人或者被打都要我们立即制止,以防伤害自己或者他人。

在孩子玩玩具乱扔,孩子不好好吃饭,孩子拖拉磨蹭着不去做,孩子完不成任务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自然后果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自然后果法”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孩子会自己判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也会在尝试中理解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从体验中获得因果关系。但是这种教育方法仅仅适合思维水平处于低级的幼儿及儿童。而且我们在应用“自然后果法”时候,尽量避免借题发挥,而应该对孩子抱有同情和理解,从而帮助孩子改变行为。

03、三招让“自然后果法”收益最大化

17世纪英国大哲学家洛克曾提出:教育的手段不是教训,而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1)提前播种,告知孩子规则

孩子的大脑都是直观形象思维,需要我们每次提前告知孩子具体的规则和要求。这样,才会在孩子的大脑播下了规则的种子,在孩子不遵守时,我们可以坚决地执行。

吃饭前,我们可以告诉孩子:“马上我们就吃饭了,过了饭点我们就会把饭菜收拾起来,你不吃饭就会饿的哦。
然后,我们遵从孩子的意愿,但是需要把零食收起来,以防止在孩子饿时翻找零食。因为在孩子能拿到零食情况下,我们粗暴地拿走零食就是人为地干预和惩罚。

在孩子没有按时休息早上起不来时候,我们提前告诉孩子:“现在到了睡觉时间,如果不睡觉就会睡眠不足,明早会迟到哦。”
在孩子不愿意穿厚衣服,我么可以告诉孩子:“你不穿厚衣服,会被冻着,会生病吃饭。"
提前在孩子心中播下“自然后果法”的后果,让孩子去体验,去验证,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意识到自己不当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帮助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在孩子承担后果时候,我们父母最好抱以陪伴和理解,表达对孩子的爱和关注,从而让孩子有勇气去处理自己的事。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讲到:家长要从小时候就是一年级就要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陪娃写作业成了父母的历劫,鸡飞狗跳,河东狮吼成了家常便饭。以至于家长常常感慨:这哪是孩子做作业,简直是父母的“功课”。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讲到女儿圆圆刚上一年级时候,夫妻两人都会在放学后提醒孩子做作业,并告知孩子一些基本的规则和方法。女儿开始时候对作业很新鲜,还会兴致勃勃地先做作业再去玩。可是时间长了,女儿就开始磨蹭着不做作业了。尹建莉老师和老公商量好装作不知道这件事,忙乎自己的事,让孩子自己承担自然后果。

尽管他们夫妻俩很着急,但是一直忍着不去管。直到圆圆在一天做噩梦醒了说自己没写作业被老师批评了,醒来发现自己真的没做作业。尹建莉老师对女儿的着急表示惊讶,但是没有一点责怪的意思。然后夫妻两人建议孩子可以今天晚睡写完作业或者明天去学校和老师商量不写作业。

圆圆选择了熬夜写作业,夫妻两人什么都不说,只是给孩子准备好写作业的环境,然后就去忙活自己的事情。

接下来,圆圆养成了回家就早早写完作业的习惯了。

正是尹建莉老师的不借题发挥,不惩罚,不唠叨,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让孩子承担了不写作业的自然后果-牺牲睡眠时间写作业,从而帮助孩子养成了写作业的责任心。

所以,面对辅导孩子作业问题,我们可以提前在孩子心理播下规则和后果,只提醒不唠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3)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不好好吃饭,孩子不好好刷牙,饭前不洗手,不吃药等是许多父母头痛的问题。

我们可以尝试给孩子观看相关后果或者危害的视频或者图片来让孩子意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前段时间,孙俪在微博上分享自己通过给孩子播放高糖生活的纪录片,治好了等等和小花不爱刷牙的生活习惯。

孩子到点不吃饭,就让孩子饿着?千万别掉进“自然后果法”的坑


孩子到点不吃饭,就让孩子饿着?千万别掉进“自然后果法”的坑
纪录片中的小男孩年仅6岁因为吃了太多的糖,只能全部拔掉。于是,孙俪把这个拔牙场景放给自己的两个宝贝等等和小花看。结果晚上刷牙的时间,两个孩子刷牙超级仔细。

孩子到点不吃饭,就让孩子饿着?千万别掉进“自然后果法”的坑
最后孙俪总结道,这种示范才有教科书式的效果,要将里面的图片打印出来贴在卫生间的墙壁上,这样就不用自己天天叨叨不刷牙的危害了。

孩子到点不吃饭,就让孩子饿着?千万别掉进“自然后果法”的坑


正是孙俪通过给孩子播放不刷牙的严重后果示范,解决了两个孩子不好好刷牙的问题,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示范严重后果的行为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岁的女儿有段时间喜欢拿剪刀,尽管我给她准备了儿童剪刀但是不用,而是用我们的剪刀。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玩剪刀把头扎破血流满面的照片给她看。

孩子哭着说;“妈妈,我怕,我不看了。”
“那你还能玩剪刀吗?”我追问她。
“我再也不用剪刀了。”女儿仍旧害怕地回应我。
“你可以用你的儿童剪刀,大人的剪刀比较锋利。”我抱着她回应她。
针对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推荐绘本《肚子里的火车站》给孩子们讲讲。

从科学角度分析,孩子的理智脑要到20多岁才会发育完全。我们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一般是不容易理解的。但是自然后果法的纪录片或者图片就可以让孩子直观看到可怕的后果,激发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写在最后

“自然后果法”可以避免人为惩罚对孩子自尊的伤害和说教或者指责的叛逆心理,也会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行为带来的结果,从而改正自己的行为,产生正确的因果关系。

但是我们父母在使用“自然后果法”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避免掉进了“自然后果法”的坑。

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仅仅适合思维水平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幼儿及儿童
自然后果法不是惩罚,不要借题发挥
自然后果法的适用范围:仅适应于没有恶劣的影响,不会危及自身的健康和他人的安全。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父母可以这样做,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提前播种,告知孩子规则和要求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借题发挥,不唠叨,让孩子自己选择,帮助孩子形成自觉意识。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播放严重后果行为的视频或者图片,给孩子直观的感受。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使,他们或乐观、或谨慎、或调皮,也正是孩子们的不同才铸就了这多彩多姿的世界。

孩子到点不吃饭,就让孩子饿着?千万别掉进“自然后果法”的坑


不论是自然后果法,还是PET父母效能训练,抑或是正面管教法,都没有优劣,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育儿,成为更好的父母。没有一种教育方法可以教育得了所有的孩子,但是所有的教育都离不开爱与尊重。

愿每个父母都能静待花开,愿每个孩子都能绽放自己的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