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育儿 |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可以算是心理学史比残忍的实验之一,一直颇受争议,引来无数骂名。要是筛选“十大恐怖心理实验”的话,“恒河猴实验”绝对榜上有名。
要说哈利•哈洛(Harry Harlow)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他有个学生却非常有名,就是创造了“需求层次理论”的马斯洛。
哈洛, 1905—1981,美国比较心理学家,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51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一系列恒河猴实验,包括“代母”实验,“面具”实验,“铁娘子”实验和“绝望之井”实验,我们这里介绍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代母实验”。
代母实验
哈洛在研究猴子的的学习行为时,为了防止猴子之间传染疾病,特意把幼猴跟母猴隔离,这种饲养方式当时被称为产妇剥夺。按照当时的理论,人们认为这样环境下成长的猴子会更健壮。
但是在实际饲养过程中,哈洛发现却不是这样。
他发现幼猴对地板上的绒布产生极大的依恋,它们用自己的爪子紧紧地抓住绒布。如果哈洛把绒布拿走,幼猴会极度不安,发脾气。相反,拿掉奶嘴时,幼猴的反应却没有这么大。而且,隔离环境下生长的幼猴喜欢吮吸手指,胆小,孤僻,智力发育缓慢。
当时心理学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对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简单的说就是有奶便是娘。人们只会喜欢那个给自己提供食物的,没有食物就不会有依恋。但是这群幼猴却对不产奶的毛巾竟产生了依恋,这不符合当时的主流心理学。
于是哈洛带着这些疑问设计了臭名昭著的“代母实验”。
他在一个隔离箱里放了两个假猴妈妈:一个是用铁丝制作的“铁丝妈妈”,另一个包裹着绒布的“绒布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装有一个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装置,而“绒布妈妈”则没有,除此之外,别的地方都相同。然后哈洛把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幼猴放进隔离箱。
{!-- PGC_COLUMN --}
按照当时的依恋理论,幼猴应该对有奶的“铁丝妈妈”产生依恋,因为它可以提供食物。但是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
刚开始,幼猴对两只母猴都有接触,但是没过几天,幼猴就主要依偎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有在饥饿时,幼猴才会爬到“铁丝妈妈”身上,但是一吃饱,幼猴便会迅速地回到“绒布妈妈”的身上。
而且哈洛在养育幼猴过程中发现,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性格孤僻、胆小,不能和其它的猴子一起玩耍,甚至成年后也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不动的“绒布妈妈”改成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妈妈”,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在改进后的实验长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实验影响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对当时的主流心理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当时由于受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思想的影响,“爱”这种说法是不被心理学家们所接受的,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母亲过多的亲密接触会阻碍孩子健康的发展,使他们在成人后产生过多的依恋。
比如当时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就是那个说“给我一打健康儿童,我可任意改变,使之成为医生、律师等”的。他在他的畅销著作中罗列了宠溺抚养导致婴儿成年后的各种问题。他建议,尽量少的亲吻和拥抱孩子,更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的大腿上。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
但是哈洛却用实际实验证明爱存在一个重要变量,那就是触摸。身体上的亲昵与接触,对婴儿的成长至关重要。要保证人或动物的正常成长,父母就要提供给孩子足够的触摸、互动,而不仅仅是食物。
而真应了那句“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华生用他坚持无爱方式抚养大的3个孩子长大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抑郁问题,大儿子更是才30岁就自杀身亡。
实验启示
“恒河猴实验”告诉我们,对于孩子,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父母一定要做到亲自抚养。千万不要说家里有钱,就雇个保姆带,自己只管喂奶。
保姆也许能保证孩子温暖,让他舒适,但是工作就是工作,保姆不可能像父母一样提供爱的抚摸、互动。
看看医院的保姆、护士给孩子洗脸、换尿布时,她们简单直接,不会顾及孩子的特别感受,舒不舒服,就强制给孩子洗脸、换尿布,也不会互动。而父母给伺候孩子时就不一样了,会不断逗弄孩子,引诱他们笑。孩子不舒服他们就会更加细心、耐心,仔细擦孩子的小屁股,忍不住的亲吻他们。这就是父母和保姆抚养孩子的区别,而这种区别恰恰就是“爱。”
现在很多父母因为工作问题把孩子都丢给了爷爷奶奶,尽管爷爷奶奶也会很好的照顾好孩子,不会出现缺乏“爱”的现象。但是如果孩子跟爷爷奶奶建立了一脸关系,没有跟父母建立依恋关系,那么等到长大了,父母再接到身边来管教时,孩子就不会听父母的,在后期的教育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