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丹对话泽道法师:现在中国人为何显得浮躁?

(2012-05-10 15:01:51)
标签:

武夷山

天心永乐禅寺

于丹对话

释泽道法师

浮躁

生命

智慧

杂谈

分类: 鉴赏香茗

   于丹:清代大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有一座亭子,名叫“且停亭”,意指“暂且停一停,休息一下”。亭柱上有李渔题的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这正是劝诫世人,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忙忙碌碌,走到一个清静之地,不妨停歇一下。我明白这个道理,却还是充满疑问:如今的时代充满了机会,每个人都要为了谋求自我发展而去把握这样的机会。但在追逐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放缓脚步,让心多一些松弛呢?

 

  泽道法师:人生涨落盈亏,均是自然规律,如同月亮的圆缺一样。如果每天抬头,看到的都是八月十五的圆月,就会失去赏月的乐趣。而生活每天都如圆月一样饱满充实,人生也会少了许多乐趣。天地之美在于阴晴有变,月亮之美在于圆缺有时。人生亦如此,会有波折和起伏,要学会自我调节。

 

  于丹:是啊。中国人讲究阴阳平衡。太阳圆满、热烈,给人以进取心;月亮在朔望之间的盈亏不定、圆缺有时,却能给人以平常心。我们现在可以说是阳火太盛,月亮底下的静思太少,所以不肯止步。

 

  泽道法师:当下之人为何显得浮躁呢?根本原因是多小聪明,而少,没有找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有形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无形的烦恼和纠结又涌上心头,情感得不到慰藉,心灵无所依托。有形和无形,有限和无限,理想和现实,该如何统一,如何得到升华?很少人去思考。

  佛学常提到“无常”这个概念。世事变化莫测,瞬息无常,以六根对外界的六尘,都不够圆满,除了这些,自己还需要培养一颗独立于天地之间、物化之外的心。无论世界千变万化,上下更迭,自我的心始终都有航标,都有人生理想与目标。要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无常之有常,以不变应万变,准备好当变化的波涛涌来时,用什么来保持内心的平衡。

 

  于丹:如何应对无常?东方智慧一直讲求“心”的修养。在这一点上,儒、道、释是完全相通的。儒家讲“日三省吾身”,通过反省观看自己的本心;道家讲“心斋”,讲“坐忘”,人一生的历程是“乘物以游心”,可以“心游万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也是心的滋养;佛家讲通过“觉悟”看见自己的心。儒、道、释的交集点就是“养心”,以心应万变与无常。当今时代,人的大脑足够发达,但心不够通达。太信任理性逻辑,反而将心智的力量看低了。我一直想了解,如何才能提升心灵的力量呢?

 

  泽道法师:人应该有理想,有寄托,有信仰,或者培养一种良好的志趣。信仰可以有很多形式,情趣也有很多种,譬如阅读、品茶、弹琴、练习字画,都可以是一种精神寄托。无论你信仰什么,或者培养了什么志趣,内心都会得到一种调整,都会从有限向无限发展。信仰是无限的,艺术也是无限的。人烦恼无助时,把心寄托艺术,也便可以与它对话了。

 

  于丹: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如此庞杂的人群,有贫富之差、地域之距、老幼之分、男女之别,如何找到一种简单的方式,让他们能有所寄托,发现路边的“且停亭”呢?

 

  泽道法师:你可以信仰一种宗教,也可以信仰一个主义、一种主张,甚至信仰一个物件、一句话,这都是一种信仰。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一个物件、一句话,其思想体系是不完整的。比如说善恶,大部分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善恶观,讲求做人要心地善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但是,当一句话、一个物件不能降伏其心,不能驾驭烦恼时,又该如何呢?这就需要更丰富的思想体系和更广大的智慧来支撑。所谓信仰,“信”就是相信,“仰”就是仰慕、崇拜。但是仰慕什么,崇拜什么,是值得思考和甄别的。

 

  于丹:拜金就是崇拜了过于物质的东西。

 

  泽道法师:这种崇拜是短暂的。真正的信要求终极,相伴终生。信仰可以是一种具象的偶像,但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信仰智慧,禅就是一种智慧。禅集儒、释、道三家精华,能让你从两极二元的思维模式中超越出来,是不二法门,是精神与物质的辩证统一。人应该相信真知真见、正知正见,相信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

 

 

生命的意境

 

  于丹:什么是生命的意境呢?如果不借助外在的力量,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是否愿意让自己停留下来,给自己一次享受过程与美景的机会呢?

 

  泽道法师:有人问,平常人的幸福在哪里?我对他们说:在平常心。有平常心才能享受平常人的幸福。平凡人无法享受平凡的生活,只有不平凡的人才能享受平凡的幸福。

 

  于丹:我们大多数都是平凡之人。在我们平凡的生活里,大家都承担着许多责任,有工作,有家庭,总是忙忙碌碌的。如何才能用一种从容之心,去体会平凡之中的快乐呢?

 

  泽道法师:我们刚才讲的,还是要回归到心。用什么来养这个心?是用汽车来养,用书本来养,还是用性情来养?每个人养心的东西不一样,寄托物不一样。总之,这个养心之物,要容易获得,而且成本要最低。

 

  于丹:说得真好。成本要最低!

 

  泽道法师:因为成本低,所以容易找。养心的方式有很多种,诗歌、绘画、阅读……都可以用来养心。买几本书花费不了多少钱,练习书法也花不了几块钱,学唱几首歌曲不需要花多少钱,但都可以养好心。

 

  于丹: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明月清风,也许就是你说的这种成本最低的“养心之物”,成本最低的东

西是世界上最常见的。

 

  泽道法师:此外,有形和无形的关系,有和无的关系,远和近的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你寻找的东西太远了,不适合,成本太高;太近了,天天看也会厌倦的。最好是远在天边,要有所企望;又要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于丹:相信内心有无尽的风景,并且不断在创造,这个过程就是一条心路。

 

  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内心中,找到这样一种有限中的无限,找到一些有形的载体,来承载无限的心性。亭子是有形的,但穿过亭子的清风明月是无边的,是可延展的。一杯茶是有形的,但喝茶时那种“人归草木之间”的感觉是无限的。琴是有形的,曲是有长度的,但曲中的境界却是无穷无尽的。学会内观,就能将这颗心调出来。

 

  心的力量,可以与头脑的力量构成一种平衡。头脑给我们理性,帮助我们抉择,帮助我们做判断;心则给我们信念,让我们有幸福感。头脑决定了意义,心灵带来意思。当意义和意思相遇并且平衡时,生命的意境就产生了。

 

  泽道法师:对。丰富的是人生经历,与经历相伴的是心灵的感悟。

 

  我常和大家谈茶。茶这个东西,可以无限地放大,也可以无限地缩小,将它当做山野就是山野,当做文化就是文化,当做道就是道,当做精神就是精神。泡一壶茶,一两个人,娓娓道来,与茶对话,就会发现茶中有无限的语言。

 

  茶道中有种说法叫“一息尚存”,茶采下来就与母体分离了,要经过发酵、晒青、蒸青、烘焙等工序,再压成条,然后封存起来,不让它呼吸。其他东西经得起如此折腾吗?但茶可以,并且“一息尚存”。将茶放入壶中,用开水冲泡后,好像又复活了。辨别茶的好坏有一个标准,就是泡下去之后,还有一点点绿色素,说明茶“一息尚存”,还有生命。如果茶泡下去毫无生色,那就只是茶的“尸体”了。

 

  于丹:微妙就在于“一息尚存”。

 

  泽道法师:所以心要用道德养,用智慧养,用文化养,用艺术养,养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譬如紫砂壶,养过之后,包浆出来,壶就好像有了生命力。比如佛珠,为什么会闪闪发光?也是养出来的。普通的木头,寻常的玉石,不断地养,就能养出生命来。

 

  于丹:这就是佛家所谓的万物有灵。万物皆有灵性,要看我们是否用心对待。如果我们用生命去滋养,就会遇见生命所对应的信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