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程翔课堂《囚绿记》读后

(2017-03-31 18:46:18)
    语文课听的多了就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中可以称为“硬货”的东西太少,其他学科的课堂总有公理定理细胞元素,而语文课总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看似很热闹,其实没有沉淀什么。一直以来很喜欢程翔的课除了课堂自然如流水之外,就是感觉他的课堂有“硬货”,后来程翔提出要上有“学理”的语文,我想这“学理”就该是课堂中的“硬货”。读他的《囚绿记》课堂更加坚信了这种判断。
   程翔的《囚绿记》课堂流程是这样的:调查学生喜不喜欢语文-学生默读-校正字音-作者(烈士)-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学习-常春藤被囚之前的样子-指导朗读-常春藤被囚后的样子-心里有何感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折腾”常春藤?-学生讨论-表达观点-面对陌生文本两个层面的理解(作者意、读者意)-给出四种理解-比较分析分出高下-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表达出来—文学作品(咏物诗)-形神皆备。
   在这个流程中有几个“硬货”:朗读指导、比较分析、形神兼备。这几个“硬货”得慢慢咂摸,方能汲取营养。
   第一个硬货是读。在常态课中往往能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布置默读(朗读),目的是回答问题,读完后,老师就直达目的,问个不停,也不管学生读得好,还是读不好。程翔课堂中的“读”就有些曲折了:先让一名学生读,学生读的结结巴巴,另一名学生评价(作为朗读怎么样?)并示范,最后指出问题(不是没感情,是没舍得拿出来),教师范读,学生齐都。这样的折腾就是为学生能读好。面对一个文本,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这是第一位的。
   第二个硬货是比较分析。一般而言课堂鼓励众说纷纭,但教师一定得甄别,分出高下。不能让学生云里雾里。程翔面对学生提出的多种理解时,没有给予廉价肯定,而是从学理出发,当面对陌生文本时一般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作者层面和读者层面,就是说读者可以有超越具体情境的理解。这个学理为后面分析四种理解奠定了基础,也给了学生的甄别铺了垫脚石。
   第三个硬货是形神皆备。课堂若止步于“当一个顽强的生命体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外力压迫或控制时,外力只能改变他的外形”这仍旧是一节完美的课。但陈翔追求的不是完美课堂,他想从学理上将课堂拔高一筹,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表达出这种思想,原来这是文学作品,是咏物作品,是从《诗经》到《楚辞》到《爱莲说》到《我爱你,塞北的雪》到《小草》,他们都是借物言志,形神皆被。
   多年前就喜欢程翔的课,现在他的课愈发醇厚如酒,当“汾酒”醉着别人的时候,我抱着别样的沉香美酒,独自看了七十分钟,不亦乐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写给《烛光》
后一篇:定风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