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我看我的成分@那堆文字里的事

(2012-09-24 08:48:02)
标签:

转载

我必须修订自己的某些错误,其中有一块就是关于“成分表”,前一阵子我说过要写关于这方面的重新认识,时隔几年之后,在我亲身做了很多工作之后,再回头说“成分表”——它是什么?我想它准确的定义是:一个配方师或配方研发团队对某个产品的理解和思路,以一堆文字形式表现出来,仅供喜欢看的人参考

10多年前我对保养的认识是搭配好,组合出一个好的方案才是适合的保养,后来我觉得应该看“成分表”,跟某些理论较劲,有些产品和成分绝对不能碰,这看上去似乎能让我挑出更好的产品来,但这个观点在我几年的实践中屡屡和我的组合方案论形成了冲突,其中一大困惑就是我曾经看好过的很多产品加入我认为合理的方案中得不到好的结果,相反我认为不那么好的产品却得到了很多正面评价,当我接触到的人越多,越多的人向我咨询更合理的保养方案时,我却最终拿出一个“看上去”很美但实际没用的方案,这个现象促使我摒弃了[只看成分]选产品的思路,也算是我成长的一个经历。本来想在两年前写这篇内容,但是我也需要更多说服自己的证明,所以又等了两年,以便让自己学习更多,现在我还是回到了10多年前我自己认同的那套体系,组合出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案,只不过加一个前提,能少用的时候别多用!

再到近两年,在我接触了更多专业的研发人员之后,我终于明白了“成分表”在向我说明什么信息,它是一个配方师或配方研发团队对某个产品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路,包括原料的选择、工艺、稳定性、pH值、肤感、功效、营销定位、全系列产品组合等很多方面的思考,原本只凭成分表来看单一产品或单一理论,必然失去了其它信息。

---------------------------------------原来以为简单的分割线---------------------------------------

举个例子来说,某品牌要研发一款保湿产品,它的配方团队就得考虑这款产品适用的肤质,这类肤质喜欢什么样的肤感,以此来确定基质、乳化剂、保湿剂甚至包括调节肤感的助剂等,在此基础上,是不是需要添加一些供营销人员宣传的花样,比如说某种活性成分能增强角质层的屏障或促进细胞代谢,或是能抗氧化抗炎等等,这类活性成分在目前的原料供应商当中可选择谁家的哪一种原料,这个原料对整体配方和加工工艺的要求如何——是否能在水相中溶解且具有良好的分散,pH值要求的范围,加工过程中的热稳定性要求,溶剂是否和目前选定的基质乳化剂等有很好的相容性,比如某些乳化剂不能用于硅基底的产品,对防腐相有何要求等等,选定了某一原料就要打样调试,检测各项指标,如果需要添加更多的活性原料,这些细节就得又一次反复思考,最终成型的产品中,以成分表的形式告之公众添加了什么,基质用了什么,乳化剂是什么,活性成分是什么,防腐剂是什么,这些都是这个配方团队在配制这个产品过程中加加减减得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研发成本限制之下,配方师们能发挥到什么水平(没有任何企业在做配方的时候不考虑成本),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配方中配方师对各个细节的考量,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这个产品保湿能力究竟如何,添加的活性成分是否达到了设计诉求,用料的品级如何,生产出来后微生物指标如何,乳化稳定性如何,这一切一切都无从知晓,最终只能看出来这个配方团队做了一个保湿产品,添加了某些活性原料,是否有香料色素等等,最最浅显的信息。

当“成分表”不好看的时候,很多言论总是指责配方研发人员,这是不对的,大部分研发人员只是在完成市场和营销交办的任务罢了,根本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和空间,比如市场营销人员现在要求研发部做一款睡眠面膜,要求是果冻质地,两个月内完成,研发成本在几块钱之内还包括包装等等等等,这时候对研发人员的压力其实是很大的,都知道这东西是噱头,但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做配方,还要留给市场营销人员宣传的点,还要考虑肤感和成本,有时候根本没有更多时间去反复打样和思考,如果市场部说要加香料,还要调出前中后调,根本由不得配方师说不加,虽然配方师都知道香料不好,无奈自己也是个打工的。再如日系产品,每年升级一次配方,要求每年的配方都有革命性的进步,那不太现实,只能在原有基础上改了再改。但是大公司有大公司的优点,它们通常提前很久就把未来几年的产品研发完了,在适时投放市场,比如欧莱雅、雅诗兰黛和资生堂这样的集团,早在去年就已经把2015年的产品配方到试生产都做完了。小企业在研发上会吃力一些,但如果小企业的品牌创始人是个很有个性很有想法的人,通常会在配方和工艺上都做出令人赞美的东西来,很多各种无添加和各种舍得用原料也都是小品牌的产品,只是大众不认这些,大众只看广告,听信身边的传言,喜欢看抹切开的苹果和滴碘酒,喜欢看手背上涂涂然后看到一句清爽好吸收。

于是另一个困惑来了,看“成分表”不是要抠出来添加了哪些不好的东西吗?那么我想知道“不好”的指标是什么。香料?色素?酒精?防腐剂?矿物油?就我目前所知道的,唯一能说“不好”的就是[可能致敏]与[刺激],但是否绝对致敏与刺激无法知道,没有确切的临床证明也不能由此“推论”出什么额外伤害,就像上帝粒子在没有找到之前谁也不能说它一定存在或不存在。这类看上去让人讨厌的单一成分中香料、色素和变性酒精会有细胞毒性,但是当它们存在在一个复杂的化合物混合体系中没有办法在临床,特别是长期大规模临床中得到更多的伤害性结果,所以这些争议的东西一直被批准在化妆品中使用,包括芳香精油在内,我理解一是机制不明,二是可能与剂量有关,不是现在能解释清楚的事,只能认为不添加更好,添加了也无法断言它确切的伤害,追根究底,鲜有有害证明是在体实验得到且有足够的压倒性的说服力(否则它们就会被各国禁用),很多东西都还在证明中,比如说长期潜在性毒害和器官机能弱化,没有几十年拿到大量确凿证据谁也不敢轻易结论。

我个人非常反对化妆品中添加香料,后来我发现包括皮肤科用药在内的很多东西都添加了香料,医院自己配方的药膏和霜剂中也有,就这点我问过很多专业的皮肤科医生(包括外国医生)为什么不把香料去掉,得到的结论很多,大致相似的是:没有观察到添加了香料对病人造成确切伤害,甚至过敏,这些医生有临床数据和活体证明,比如说某种医院自制过敏期间用的霜膏含有香料,每天门诊都要开出无数只,如果按香料高致敏,这些病患应该有很大一部分加重病情才对,实际肯定不是这样,至于为什么只能说不知道,可能香料本身有不同,也可能全配方中其它的机制压制了香料致敏,也没有大量用户连着用某一种香料几十年最终得到某个可能性结论,还有一点,我发现很多很多医生对过敏(包括长痘)这种事看的远比病人云淡风轻,关于这点,我想应该划为医患关系的问题,医生也不是神,能用的药或产品和自己临床经验亦都有限。

至于化妆品嘛,很多宣传不添加香料的品牌其实只不过打了些擦边球或添加极其微量的香料,用于掩盖化原料不好闻的味道,不少敏感皮用了后乐呵呵的觉得没过敏是因为没加香料的缘故,人的精神力量有时候胜过皮肤的耐受性。也许有人认为光看成分表不行,还要实用才知道,我很想说实际用了也未必知道,现在还没有一套普通人能评估产品设计诉求的标准,专业机构也做不到,涂抹几乎就是个瞎事,只能跟着感觉走。

如果看过兰蔻小黑瓶和欧莱雅小黑瓶全成分表的都会觉得它们没什么区别,其实不然,欧莱雅版本为了改进防腐相,加多了约1%的变性酒精和0.0x%的香料,从而去掉了所有的苯甲酸酯,兰蔻则少一丁点酒精和香料,但是多了一些苯甲酸酯,于是我们想问酒精加香料对皮肤的伤害大,还是酒精加香料加苯甲酸酯对皮肤的伤害大,理论上它们对皮肤都没有好处,但是否一定伤害和伤害的程度不知道。如果都不添加可不可以,很难回答,这几种东西很大程度上在这个产品中做抗菌剂,工业制成品不加抗菌剂对皮肤反而是件极危险的事。换用其它的抗菌剂可不可以,那就要问研发人员在微生物测试的时候是不是能通过所有的微生物指标,不客气的说很多所谓的减少防腐相的“温和”配方这个指标上很不好看(只是不会公布给消费者罢了),这也是为什么苯甲酸酯等抗菌剂一直活着的原因。不过微生物指标也必须经过实测才行,不能说看到防腐相如何如何就推测它可能如何,这样只是臆想。还有一点,听说我们国家对眼部产品和面部产品的微生物指标不同,不知道国外是不是这样,这是非常考验配方师的地方了,要求以更加温和的防腐相做出微生物指标更高的产品,眼周产品对各种成分的要求要挑剔很多,有些面部适用的基质或活性成分用于眼周会带来不适,这就要调整浓度、配方和工艺,不是所有面霜都能替代眼霜,哪怕成分表看上去没区别。

单一成分有时候根本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曾经有几个人对我报怨,认为自己同烟酰胺过敏,矛头直指OLAY,后来我在实验室的帮助之下请了7位来做一个测试,用5%纯烟酰胺溶液做试验,试验要求连续几天使用,不是在实验室抹了当时观察,最后只有1位确实有些发红刺激,其它6位反应不大或几乎没有明显反应,包括去角质后直接使用也没有,测试之后有4位使用了SK-II同样含有烟酰胺的产品也没有任何反应,另外2位换了其它包含烟酰胺的产品也能正常使用,到此我认为这只能说个体和OLAY的某个具体产品不适合,而不能一定指向说和烟酰胺不适。就烟酰胺这个活性成分来说,从配方师那里得知,一般含有高浓度烟酰胺的产品都会要求和红没药醇复合使用,以减少它可能的刺激,我发现说OLAY过敏的产品含有红没药醇,可是为什么仍然有个体过敏就不知道了,只能说整体配方不适合,无法具体到哪一个成分。

最有名的单一成分测试是1989年James E.Fulton所做的[Comedogenicity and irritancy of commonly used ingredients in skin care products],这个实验后来成为很多合成酯致痘和乳化剂刺激的重要参考,戏剧性的是酒精在实验中表现为无刺激,矿物油也不致痘,不过这个实验是在新西兰大白兔的耳朵上测试得到的,并非人类在体实验,而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又只能“提供可能性”和“指引研究方向”,可是伤害性实验一般又不会由人类活体去完成,包括抗氧化、修复、防晒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争议,更多还是集中的营养品和保健品,目前没有公认合理的在体实验评估的方法和更加完善的监测追踪体系,这种矛盾的前提决定了扯皮还要继续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没有确论之前,谁也不敢说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我前面曾经提到过的——信什么,用什么!就是因为现在没人能准确回答。我倒是谨慎的认同张丽卿老师所说的有些不必要的成分会成为垃圾,至于其它方面,我无法知道究竟哪种说法正确。

果酸是个好东西吗?它有好有不好,就算它被证明如何如何,也只能说明这个单一成分在某个单一配方剂型和特定的测试下得到了好的结果,不具有推而广之到每一个含有果酸的产品中,不能说明所有的果酸产品都是好的,更不能说每一个用户都能得到好的结果,这些所谓“证明”和“临床结果”是在医生指导下,有着严格的使用标准,用法和用量下得到的非安慰剂效果,谁能保证每个消费者在家都能这样用,就像说防晒要涂够量一样,说了N多年了,仍然有最大部分的人根本不知道也无视。

我曾经亲身参加过一个产品的评估,某种活性成分0.1%的添加剂量,水包油体系中,半边脸涂了1ml的量,室温25度以下,湿度50%左右,对比另半边脸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评估完我就很吃惊的问相关人员,你们会在使用说明上写明这个产品的用量吗?回答是否定的,研发人员不写说明书,由其它部门人员按所谓的“适量”来写,于是我提出反对意见,半边脸涂抹1ml,全脸应该用2ml,而且是在温度和湿度很宜人的情况下,消费者不可能每个人都在这样的环境中体验,因而这个评估数据对活体几乎没有任何参考意义。我现在看所有产品的说明书是说“适量”,究竟怎么个量算“适量”,说实话我完全不知道……

---------------------------------------不令自己糊涂的分割线---------------------------------------

所以有时候单凭一个东西的存在就说一个产品好或不好,有点证据不足,我前面说过化妆品配方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很多,最终它可能是某配方中有A必须有B,如果把A去掉B也不能存在,如果添加了C那么A和B都要同时考虑,根本不是我们想当然的认为某个东西可以不添加或怎么怎么,越复杂的配方各个细节都越复杂,有些东西是原料供应商打包在活性成分复合中的,如果不想要,那整个此项活性成分的选择就要重新来做,还包括原料的等级和特殊工艺等外人不可能知道的事,所以现在我不大对某些“看起来”不怎么样的配方大胆批评,知道的越多才知道很多问题根本不是表相上那么简单,成分表就是一个表相,大家都能参考,但再有经验的配方师都无法根据一个成分表完全山寨出一个产品,如果都是想像中那样简单,精细化工也就不算是门科学了。

不过,在这几年看成分表中我学会了配方思路这件事,也慢慢的学会了自己做配方,这算是一个意外收获吧。我现在经常对别人说化妆品就是厨师做菜,两盘同样的配菜,两个厨师做出来是两个味道,哪个更好吃只有吃了才知道,如果一定要说有益有害,那么得等到人类科学发达到能解释这一切的时候,如果一定要求菜里加多少盐多少糖做到什么火候分上能保证美味可口,又能保证绝对健康,不会怎么怎么……,这是要累死厨师么?

一个产品中要用什么样的基质,用什么活性成分,怎么用,添加什么助剂和抗菌剂,每个配方师都有不同理解,自己不亲身参与也没有资格指责别人如何。现在有人让我评估一个成分表,大部分的时候我只能给点戏剧性的参考,因为无法知道的东西太多,化妆品是一个简单的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小玩意,一个配方师对它理解到多少就是多少,凡人的玩物遵守凡人的理解就行了。

如果现在问我看不看成分表,回答看,溜一眼结束,无结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