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安全延伸

(2012-06-26 21:55:55)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安全延伸作者:Rox1126

上个月有机会参加了宋奉宜医师在北京做的一场关于皮肤监测的活动,能面对面的和他沟通一些医学美容和日常皮肤保养方面的事是非常有价值,能给我很多特别有益的启发。

宋医师对皮肤监测的思考和观点来自他近些年来的临床观察,并借助专门的皮肤分析光学仪器分析,他发现皮肤的表层、深处和毛孔、汗腺开口处有很多外来物质,长期代谢不掉,堆积在皮肤中变成了垃圾,有时候甚至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这个问题最初来自为客户进行激光理疗术后观察,术后结痂部位的皮肤久久脱落不掉,形成了新的色素沉积,根据他的临床经验而这一现象可能与皮肤细胞更迭变缓慢有关,而这种更迭缓慢又与皮肤自身干燥相关联,于是他借助仪器观察到的一些外来物堵塞了毛孔汗腺,导致皮脂和汗水不能正常排出润泽表皮,皮肤变得干燥,或者沉积在皮肤中的某些物质影响了细胞正常的更生,借助Wood's Lamp的荧光反应可以观察到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物质,由此引发了他对现在一些保养品和药品安全性的延伸思考,他的14天不洗脸以及一些相关的保养观点也来自与此。值得赞赏的是这是一个临床观察得以的结果,并不是为了研究某种机制而研究出的论文报告。

他的这个观察结果和观点在张丽卿老师后来所写的文章中得到了很积极的回应,她非常明确的指出了一些合成酯、乳化剂、调节肤感的助剂等可能正是宋医师所观察到的外来“杂物”,当然还包括保养品中本不需要香料和色素。我们平常对这些东西的安全性认识还停留在致敏、致痘、刺激性和细胞毒性方面,如果排除了这些因素,一些物质留在皮肤上不致敏无毒性但它是垃圾,是不是也会影响到皮肤一些正常的机能呢?

活动之后宋医师借助仪器为大家做了皮肤监测,我也看到自己皮肤中一些堵塞的物质,其实在这个活动之前我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保养或者说认真保养了,去年秋天的时候在一个仪器设备厂商的朋友请我去看她们一款新的皮肤分析仪器,那次我已经发现类似的问题了,而且我知道我自己皮肤上这些外来物大约是从哪里来的,如何促进它们代谢掉,未来的产品选择,保证在长期使用中如何减少这类问题才是我现在和将来会思考的。

其实我对这个延伸性安全问题的思考大约是从2010年开始的,后来2011年我写了《从MyAge说少介入》,是在我测了不少产品之后回头细想引发对自己的质疑,绝大部分保养品中活性成分很低,0.x-x%,但是它们的成分“表”非常丰满,让人觉得满满的都是活性成分,这方面我会在以后说明我的想法。活性成分我自己划分在介入类物质中,少数属于无需介入或介入不了,比如透明质酸,虽然是活性添加但实质是介入不了,基质、乳化剂、助剂我是划分在非介入类物质,这部分物质通常是组成产品的最大部分组成,甚至包括药品,介入不介入是我自己的一个标准,只便于我自己思考一些问题。

也就是从去年开始,我明显的感觉到一个问题就是我自己的皮肤不如从前油了,于是我找到仪器观察自己的皮肤,我仍然是油性皮肤,而且皮脂腺还没有非常明显的退化迹象,那么我的皮脂为什么减少了?只不过我还没有干燥到老干皮的程度。再后来我发现很多油性皮肤的人对我说自己不象以前那样出油了,越来越干燥,越来需要高保湿产品的滋润,不少人没有我年龄大,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一度怀疑是因为长期使用保湿产品滋润皮肤,养成了皮肤对外来保湿的依赖,去年的仪器测试让我对外来保湿有了新的了解,除了依赖,它很可能还弱化了某些机制,但是这些问题在短期的化妆品安全性实验中是得不到验证的,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也得不到,只有保养了很多年的人自己去体会,保养越久越离不开保养,其实有些效果也真未见着。

后来我就在自己划分的两大类物质中做一个抽象的思考,排除了介入类物质可能对皮脂腺和汗腺造成影响,而把重点移到了那些非介入类物质上,那个时候我并不能十分肯定我的想法,于是我做了一个重大的转变性实验,就是自己选择轻质的润肤油为保湿产品,避开了霜膏类,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也是从去年开始推荐给大家使用如单纯的橄榄油、摩洛哥坚果油、葡萄籽油、太阳花籽油、鳄梨油、玫瑰果油等,用这些来取代保湿霜膏,很多人并不理解,我当时也没有给出解释,其实我就是在尝试保湿的同时避开不必要的基质和乳化剂,当然也括香料色素和防腐剂,这样说并非一棒子打死所有的霜膏,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想法。

用轻质润肤油做保湿的同时,我对自己选择摩丝类洁面(包括肥皂,我有我自己的道理,不需要别人理解或支持)、简单配方的化妆水、简洁配方的精华等原则坚持不变,唯独防晒是可能给我带来最多“杂质”的产品,但是两害取其轻,我仍然认为防晒有必要使用,挑配方更精简一些的。这个实验一直坚持到现在,到今年秋天应该是一年,事实上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就明显感觉到我皮肤自身滋润程度超过了以往两三年,尤其去到南方不仅不干燥,炸鸡蛋的冲动又回来了,这个月脸的油腻程度更是接近回到了30岁以前的水平,不讳言我以前的失败,在去年和前年同样的天气下北京干燥的夏天,我洗完脸会觉得明显干燥,晚上甚至需要一些保湿,今年现在完全不需要了,上个月宋医师观察我的皮肤时其实已经比我去年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好很多了,有一点我想我做得对,就是简化保养甚至不保养,如果保养挑选更简单的产品,反过来调动了皮肤自己的正常的保湿机制,至少对我一个油性皮肤来说,我有自己出油这样的便利,不知道干性皮肤会不会也同样会得到改善,所以我现在享受着出油不长痘的乐趣,如果不出门,清水洗个脸,什么保养也不做,让皮肤自己排排外来物质,确实是有好处的。

由于思考比行动先行一步,加上我在实验室测试分解一些产品的经验,再加上和更多专业的医师与研发人员的沟通,近两年我再选择日常保养品是考虑的东西就更深入了,这些我不需要跟所有人解释,也不需要所有人去理解。从宋医师的观点来说,他觉得现在很多保养品都不靠谱,很多敏感皮肤用的药品本身就是激素类,能不用都尽量别用,他自己甚至不使用防晒霜。

但是我觉得有些事情需要权衡,日常保养是需要的,就眼下厂商唯利是图的今天,我个人认为挑选产品需要更多的知识,日常保养习惯做做调整就可以了,而不是仅仅盯住某些“无添加”。当然消费行为本身可以为了某些因素不介意这些,比如就喜欢某种面霜涂在脸上极度奢华的触感,这属于消费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心理倾向的东西无法从理论上去说对或不对,好或不好,人生也不过短短几十年,享受这种事并不需要一定上升到某种高度去分析它。和皮肤保养相关的科学领域发展至今没有几十年,很多物质的现在安全性和未来安全性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类才能弄清楚,复合在一起的协同机制则更加复杂了,活在现在科学水平非常有限的这几十年,保养和保养品做简单点比不做好,也比做的太复杂好,这是我一直的观点。

最后给一个良心建议:如果皮肤反反复复的出一些莫明其妙和问题,不仅是过敏,不要企图用保养品去调节它,更不要相信什么舒缓抗炎成分的作用,停止保养让皮肤自己恢复,它是有生命力的,在亿万年的进化后它可能比我们知道和想像的要顽强,只是它需要时间来自己恢复。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