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4日,云南省内的几大主流报纸都分别刊出了一则消息,在位于滇东北的昭通市昭阳区,发现了国内罕见的古象化石群。化石群所在的昭通褐煤层,被认为是亚洲发现早期人类起源“缺环”的关键地区之一。这样一个消息,激起了想把之前的一些对昭通坝子成因的猜想行文的念头。昭通坝子,说不定能成为中国第一个被确认的陨石坑!
早前,坐飞机进出昭通时,总觉得昭阳区周围的山和别处的不同,在群山之中,唯有昭通坝子是一片非常平缓的平地,而且,最奇特的是平地周围的山大概呈现出环状,就像月球上的环形山。
图表
1昭通坝子的环状山,中间灰色部分为昭通市区。
http://s7/bmiddle/716c5baaxab2931dfa876&690
说到坝子,百度百科这样解释:是“我国云贵高原上的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称。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带。坝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云贵高原上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其分类主要有盆地坝、河谷坝和山麓坝。
河谷坝分布在河流沿岸,多呈狭长状。山麓坝位于高山的山麓,是由山麓冲积扇连结而成的山麓平原。而盆地坝,则“是地壳断裂而陷落成的山间构造盆地,最初积水成湖,后淤积成平原,有的坝子里的低洼处还有湖泊存在。”这个说法,也是在此之前最接近昭通坝子成因的解释。
陨石坑的定义则是这样:“陨石坑(较大的陨石坑又称环形山)是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陨石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陨石坑内常常会充水,形成撞击湖,湖心则有一座小岛。”
比较两个定义,发现它们有共同点,坝子中的盆地坝,既然叫盆地,基本也可理解成像盆一样在边缘具有环状结构,这和陨石坑的环形凹坑基本一致。而且,既然是坑,里面有点积水甚至是湖泊也都算正常。
但是,盆地既然是陷落形成,之后又淤积成平原,那么,陷落+淤积,盆地中央理应不该有山。当然,淤积时形成些土包包也情有可原。而且,既然是陷落,若是非常大范围的陷落,也理应有常规的陷落痕迹,在边缘上,原有的山势会形成中断,而边缘外,也应该还保留有陷落前的既有地势。一般来说,如果环状山的两侧,都存在明显的平地,也就不好解释何以中间的平地是由陷落形成的。因为,只有靠冲击形成的环形山,才会在冲击坑周围形成明显的、独立于内外两侧的山峰。
回看昭通坝子,首先,在坝子中央,四周都很平缓的情况下,非常突兀地隆起了大、小凤凰山。其次,在现有的能明显分辨出的环装山背后,都有明显的开阔地,环状山与周围的地势比较,都能显示出明显的突起。需要指出的是,高高隆起的凤凰山不在圆心,而且现存的环状山脉能明显分辨的也只有差不多半个圆。但从介绍陨石坑的资料中,我们也同样能找到依据。
图表
2环状山与中部隆起的凤凰山,图片右下位置黑色山脉为凤凰山,正上方环状山缺口处为老鸹崖所在。
http://s15/bmiddle/716c5baaxab293507779e&690
“在具有风化过程的天体上或者具有地壳运动的天体上,老的陨石坑会逐渐被磨灭。比如在地球上通过风化、风吹来的尘沙的堆积、岩浆撞击坑会被掩盖或者磨灭。在其它天体上有可能有其它效应来磨灭陨石坑。比如木卫四的表面是冰,随着时间的流逝冰会慢慢流动,使得这颗卫星表面的陨石坑消失。”
如果陨石坑形成得很早,那么一定程度上的掩盖和磨灭就是允许存在的。况且,云南属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是我国破坏性地震较多的省份之一。1974年5月,昭通大关、永善两县交界处的团结、木杆乡一带就发生过7.1级地震。自然的风、水侵蚀加上地震,到现在还保留这么多特点已属不易。
再说撞击湖,昭通坝子西部及南部史称千顷池,元、明时期兴修水利凿通老鸹崖引湖水外泄,但簸箕湾、黑泥地一代仍有上万亩沼泽。从卫星地图上也很容易看到,凤凰山以西,在昭通坝子的西部和南部,都是颜色很深的土地,估计当时的沼泽就在这些地方。到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还记载有昭通“地势平衍,河道纵横,东北水少而常苦旱,西南水多而屡被灾”。因而广修水利,“设堰置坝,开河导流”。直到民国时期,时任昭通县知事的符廷铨带领民众在坝子中间又开挖了30里长的人工河直抵老鸹崖后,既分流了大河河水,又引流了沼泽内的积水,才增添了良田、根绝了水患。
图表
3图片下方为老鸹崖,河岸两旁有人工开凿的痕迹。
http://s4/bmiddle/716c5baaxab2939219803&690
科学发现从来都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既然能提出之前似乎没人提出的假设,再多提两条很可能实属错误的猜想也无妨——在昭通坝子的边缘及外围,还有两处非常奇特的地貌。为方便讲述,暂且对这种地貌冠以“割裂”之名。
图表
4彝良火车站与大割裂
http://s5/bmiddle/716c5baaxab293b47a5b4&690
内昆铁路上的彝良火车站地处一个山凹里,从卫星地图上看,这个山凹基本呈圆形。而且,这个圆形的南边,还有一道长长的山谷。从普通地图上,那个圆形结构不太明显,但若换成三维地形图,就能清晰地看出来。圆形山凹和山谷连在一起,就像拿一个话筒在地上按出的印子。这样的结构,如果要冠名的话,大可取一个国际通用的名字,就叫它“麦克风印迹”。
图表
5大割裂麦克风印迹三维地形图
http://s16/bmiddle/716c5baaxab293d78173f&690
把麦克风印迹圆圆的拾音头拿开,单看下部,就能感觉到,这个长长的山谷就像好好的一片平地,被从南向北稍偏东方向,拿了把刀猛划了一下。被划开的土地,留下了明显的豁口。并且,在两边的边壁上,因为以前是连在一起的,被强力划开后,打破了平衡,单方面失压加上重力作用,都出现了片状崩塌,就类似雪崩一样。只不过,雪崩由于积雪松散,塌下来就散了,而山被划开后,如果里面是密度很大的土壤或岩石,崩塌下来就还是一大块、一大片地斜靠在新形成的山谷两侧。
图表
6大割裂山谷两侧的片状崩塌
http://s1/bmiddle/716c5baaxab2943423de0&690
同样类型的割裂还有一个,只是要小很多。而且这个割裂的位置很特殊,以至于在充分发挥想象力后,觉得这个割裂的成因说不定在
“陨坑”形成的同时还掀起了一个小高潮。这个特殊的位置就在昭通坝子的正北边,而且尾部还明显地嵌入环状山。
图表
7图片正中偏上就是小割裂,尾部嵌入环状山。
http://s6/bmiddle/716c5baax7784208d5c85&690
小割裂与前面提到的麦克风印迹的柄部类似,都是上宽下窄,一样在山谷的边壁上都存在片状崩塌。在这个山谷的东南方,更远的地方和坝子内部其它地方一样,都是平缓的。但在接近山谷的地段,地面上却明显地出现了与山谷平行的波浪状涌起,并且,这个涌起还是分层的,一层层的波浪明显呈现出像海滩上那样后浪推前浪的态势!
图表
8小割裂及浪涌
http://s2/bmiddle/716c5baaxab2948438911&690
平常在水边,我们也都见过沙地上由于水位逐渐退去而形成的分层。但是,纵观整个昭通坝子,有此结构的仅只这一处。如果是曾经的积水造成这种地形,那么应该到处都有。而且,从历史资料也可看出,昭通坝子基本是北高南低,后期的积水也只存在于坝子的西、南部,这里同样也难以具备那样的条件。
如果可以排除受水的作用,那么,为何小割裂旁边会出现这样的地貌呢?想来想去,得出这样的结论——割裂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陨石或其它从天而降的东西在空中解体了!解体后,最大的一块撞击地面,产生了昭通坝子,另外还有两块比较大的,稍大的一块往彝良方向形成了大割裂。在大割裂的末端,剩余的天外物质由于本来的高温再加上与地面摩擦产生出的更高的热量,发生了爆炸,于是形成了麦克风印迹。
而稍小的一块,重量轻些,也许风阻要大一些,所以坠落得慢一点。于是,在大个子撞击产生冲击波形成环形山的末尾阶段,小个子才落到地面。此时外围的环形山刚形成,而撞击产生的冲击波依然在从中心向四周辐射。小个子在产生割裂的同时,生成了与划痕方向垂直的、向山谷两边撕扯的力量。这个力量在靠近环形山一边,由于与从中心向外辐射的冲击力方向一致,所以没出现异常。而在另一边,本来如果没有遇到什么新阻力,震波在地表形成的荡漾,在抵达环形山后自然也就会被消减完。但一路畅行过来,突然间遇到与行进方向相反的强大阻力,树欲静而风不止,过不去,自然就涌起了明显的波浪。这个道理,也和海啸一样,远离海岸的人基本没什么感觉,但到了岸边,却掀起滔天巨浪。
图表
9小割裂及浪涌斜视图
http://s8/bmiddle/716c5baaxab294a94e0b7&690
其它支持这个推论的依据同样存在,对比大割裂与小割裂,会发现在大割裂的山谷两边,都能发现明显的片状崩塌。但在小割裂内,明显的片状崩塌却只存在于靠近环状山的一边,另一边的哪里去了呢?依照前述猜想,在山谷外浪涌形成之际,山谷靠近浪涌这边理应感受到强烈的冲击,震动就不可避免。因而,抵挡住冲击这边的山谷上,附着力不强的松土,也就在这个时候被震碎、抛离到山谷底部去了。
如果小个子落地的时间相对大个子要晚一些,那么,中个子是什么时候落地的呢?大割裂靠近昭通坝子一侧虽然要少些,但依然有明显的片状崩塌,说明感受到的坝子形成时产生的冲击力不大。这样说来,要么离的距离太远基本没感受到,要么大割裂和坝子基本同时形成,而产生的冲击力决战境外了,因而本土受到的影响就较少。
昭通坝子周围最高的山峰叫凉风台,在卫星地图上从凉风台下方往北偏东的方向走,将凉风台、新厂、中厂、毛坡营、大漩塘及白炭窑等点连成一个大致的环,就不难发现,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大面积的陷落,陷落边缘形成的环,形状介于花生和脚掌之间。这么大面积的崩塌,很可能的一个原因就是遭受了强大的外力,比如地震什么的。要不然,在山脉形成的早期,这么大一片,该塌陷的早已塌陷了,没塌的,相对也会很稳定。联系起假想的天外来客,决战境外似乎也有了顺理成章的可能。
图表
10凉风台大陷落
http://s1/bmiddle/716c5baaxab294c903720&690
假设大个子和中个子基本同时落地,在两者都产生了相对的冲击力时,如果离得很近,说不定会相互作用直接爆炸。但如果离有一段距离,两个引爆点形成的冲击波要碰到一起,都需要一个传导过程。奔袭了一段距离后,刚好到了现在凉风台所在的大山的底部,在距离两股力量发源地的中间位置,巨大的力量产生了碰撞。碰撞的结果,几乎势均力敌,能量也就在接触面上瞬间爆发。这样,也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那么大的山,会产生那么大的塌陷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两股力量找到了发泄点,出去的力量都被消释了,反弹回来的也就很小,因此,大割裂靠近昭通坝子一边的块状崩塌受影响很小,也便得以长久保留下来了。
如果仅只有相对不在环状山圆心隆起的凤凰山,以及坝子中曾经的大量积水还不足以证明陨石坑的话,那么麦克风印迹和小割裂的存在,应该就是又一条说不定极为关键的证据。看看两个割裂周围的山谷,就找不到类似的片状崩塌,说明那样的地形不具有普遍性。而离得很近凉风台周边的大面积山体塌陷,在边缘也只看得出常规的崩塌痕迹。
特别是小割裂,出现那样的地貌,单边的片状崩塌以及平行于山谷大面积的浪涌地形,除了刚形成一个新地貌时产生的强大撕扯力,同时遭遇到相向而行的强大的冲击波,几乎没有其它理由会形成那样的地貌。
也许细心的人会提出,小割裂基本是一条直线,而大割裂则有一定的幅度。这样的现象同样也能解释。高速行进的物体,在遇到强烈的阻力时,发生翻滚、轨迹划出一定的幅线也尚在情理之中。
既然砸到地面的找到了三块碎片,那么会不会可能还有更多的碎片呢?其实昭通坝子东南边的贵州省威宁县,在草海北方,同样也有两个相邻的环状山,辅处彝族苗族乡就在大环状山之内,相对来说,小一些的那个变形有些严重。而且,在大一些的这个在靠近小那个的一边,明显受力被向内挤了些回来。想象中,大的那个先形成,震波基本消失、定型后小的才砸到地面,因此冲击波只是将大的那个挤变形了些,而没有形成浪涌地形。
图表
11昭通、草海及辅处环状山相对位置,图片右边偏上为辅处环状山。
http://s5/bmiddle/716c5baaxab294f45a714&690
虽然两个小环状山中心没有明显的凸起,但能掉到地上的并不是总是大陨石吧。大很多的,砸入地表,威力巨大,形成非常大的环形山,中部也就像石头掉进水中一样,溅起一个水珠形成中间的小山。小很多的,入地浅,直接就形成了类似炮弹爆炸那样的弹坑也是可能的。当然,贵州的细节不多,不方便进一步判研。但昭通坝子及周围的种种迹象,应该是值得专家深入求证的。
图表
12贵州辅处环状山
http://s2/bmiddle/716c5baaxab2950e6d891&690
地球表面的形态之所以有别于其它大多数星球,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到她有厚厚的大气层。由于大多数天外来客基本都在进入大气层是烧化了,所以地表的陨石坑相对就会少很多。再加上地表的风化、水蚀、漫长的冰期、板块运动,能保留下来的陨坑也就更为稀少。从能找到的有限的资料看,现存经确认的著名陨石坑,在其周围似乎都没有类似大、小割裂那样的印迹,似乎都只是一、两块大陨石直接砸入地表形成的陨坑。如果昭通的陨石坑能得到证明,说不定大、小割裂作为陆地上很难存在的陨石划痕,会成为全新的研究课题。
从网上能找到的资料看,到目前为止,世界公认的,只有170个左右依然可以辨认出来的陨石坑。上世纪初期,大多数地质学家都还认为地球上没有遗留下来的陨石坑。到1970年,科学家们才初步断定了50多个。而现今全球公认的十大陨石坑,也没有一个属于中国。2006年《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采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刘建中教授,想了解中国陨石坑的分布情况。但得到的答案却是:“迄今为止,中国没有发现陨石坑。”
全球十大陨石坑中,排名第五的是加拿大的米斯塔斯汀湖,直径28公里。排名第六的是澳大利亚的戈斯峭壁,直径24公里。而昭通坝子周围的环状山,直径起码也有25公里。如果被证实的话,至少也有望进前八强,并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陨石坑。
观察十大陨石坑,就会发现有些只是个中央看不到隆起的湖,如加拿大的深水湾。即使有隆起的,也都呈不规则形,并且也都没有处于环形山的圆心位置,如前述的米斯塔斯汀湖,以及排名第三、直径45公里,塔吉克斯坦的喀拉库尔湖。
图表
13塔吉克斯坦的喀拉库尔湖,周围环状山的向内延伸与昭通的环状山非常相似。
http://s11/bmiddle/716c5baaxab295333185a&690
08年3月,江西上饶传出“惊现陨石坑”的消息。从卫星地图上看,周边的环状山倒是清晰可辨了,但环状山内部却依旧山脉纵横,看不出明显的洼陷,更没有类似昭通坝子这样的大面积平地。在该消息发布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鸣作了否定,同时也再度表示:“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境内还没有一个被专家认定的陨石坑。”在采访的末尾,陈研究员还提到:“我现在把主要经历都放在了辽宁鞍山罗圈沟附近。这里可能会诞生中国第一个陨石坑。”看到这个消息后立马调来该位置附近的卫星地图搜寻,只有一处直径一公里多的凹陷,范围稍微放大点,基本就看不到了。而昭通坝子的环状山,在500公里的视野范围内,都清晰可辨!
图表
14江西上饶疑似陨石坑
http://s8/bmiddle/716c5baaxeaf9d52b4dd7&690
图表
15辽宁鞍山罗圈沟,直径只有一公里多一点。
http://s11/bmiddle/716c5baaxab2956caed6a&690
大胆的假设已然完成,剩下的小心求证就不是我等自然爱好者能力范围内的事了。接下来,试着尽力将此观点转交到专家手中,说不定是到了该麻烦他们的时候了。
为方便阅读,特将昭通陨坑群的后续文章链接贴在这里(2012.02.27):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6c5baa0100w8m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