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马寺风景区之七——比丘尼道场:齐云塔院

(2010-12-02 17:26:04)
标签:

白马寺

齐云塔院

分类: 游行天下

(一)与和尚庙比邻而建的尼姑庵

    白马寺山门东走约30多米,越过狄梁公墓,便进入齐云塔院。与白马寺庄严肃穆的阳刚之气不同,齐云塔院里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还有那线条柔和流畅的齐云塔,无不展现着其独有的阴柔之美。这也是至今为止我第一次见到和尚庙和尼姑庵如此比邻而建。 

    1990年,齐云塔院被辟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这里就成了比丘尼们的活动场所。比丘是梵文译音,俗称和尚,是指依佛法受过具足戒(大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俗称尼姑,是指依佛法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早在佛教传入中国的200年间,还没有出家的女性,直到西晋末年,这种局面才被一个名叫净检的女子打破。净检,俗姓仲,名令仪,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后举家迁居洛阳。净检的父亲名仲诞,曾任武威太守。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净检,受过良好的教育,出家前常为贵族子女教授琴书。

    当时的洛阳,佛学昌盛,西域僧人颇多,在宫城西门外的一个寺院里,有个叫法始的僧人居此弘佛传法,名闻洛阳。有一天,净检前往寺中听法始说法,立即“大悟”,表示愿意从法,出家为比丘尼。但是,当时中原一带还没有比丘尼,于是她去求见西域僧人智山。在听智山讲禅诵和戒法时,净检开悟异常,旋即剃发,从智山受十戒。当时随净检同时出家受戒的女子有24人,此事轰动整个洛阳城。净检率领这群女尼,在洛阳宫城西创建竹林寺,作为修行弘法的场所。后来,胡僧昙摩羯多在洛阳设立戒坛,净检等4人登坛受具足戒,成为中国最早受戒出家的比丘尼。净检等人受戒,在中原佛学界引起轰动,各阶层欲出家修行的女性纷纷拜净检为师,比丘尼的数量越来越多。而据《僧史略》记载,东汉时期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不管是哪一种说法,第一个比丘尼确实是在洛阳出家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齐云塔院历经多次整修。尤其是1990年的那次整修,不仅扩大了塔院面积,修砌了围墙,还新建了山门、禅房、客堂、放生池、碑廊等建筑,并成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使净检等人昔日弘扬佛法的足迹,得以在高耸入云的齐云塔下,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 

(二)齐云塔蛙鸣的传说

    如果你站在齐云塔20米远的地方用力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那里发出青蛙的叫声。民间有个关于齐云塔蛙鸣之谜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白马寺一带有个大水潭,潭水碧绿,深不可测,名叫蛤蟆潭。在蛤蟆潭的深处住着一只癞蛤蟆,不知经过几世几劫的修炼,癞蛤蟆成精了。这只癞蛤蟆精不但长了一身烂疮疤,样子丑陋无比,而且还是当地的一大祸害。它一不高兴,就会在潭中掀起汹涌的波涛,搅得潭水四处泛滥,淹没周围大片大片的房屋和庄稼,使不少百姓家破人亡,缺衣少食。当地老百姓实在恨透了这只癞蛤蟆。有一年冬天的腊月初八,这一天正是佛成道的纪念日,天气格外晴朗。有一位托钵游化的老和尚远道而来,路过蛤蟆潭。这位老和尚身穿褐色袈裟,足蹬黄色芒鞋,气度不凡。蛤蟆潭附近的老百姓见到老和尚后,纷纷向其诉说癞蛤蟆精的恶行。老和尚听后,对百姓的遭遇非常同情,决心降妖除怪,收服这只癞蛤蟆精。老和尚用左手把钵高高举起,迈开大步来到蛤蟆潭边。当!当!当!他把钵敲得震天响,向癞蛤蟆精宣战!此时,癞蛤蟆精正准备兴风作浪,听到这刺耳的声音,可把它给气坏了,肚子胀得像鼓一样。只听它发出一声怪叫,腾空而起,一下子掀起数十丈高的大浪,想把老和尚淹死。霎时间,天地昏暗,日月无光,阴风怒号,浊浪滔天!面对狂风怒浪,神通广大的老和尚像鱼儿一样,时而潜入潭底,时而跃出水面,与蛤蟆精斗法。经过了七七四十九个回合,蛤蟆精早已精疲力竭,只听老和尚大喝一声,把钵一举,“当啷”一声,蛤蟆精便一个筋斗栽进了钵里。蛤蟆精彻底失败了。它向老和尚苦苦求饶,请求不要杀死它,它愿意痛改前非,以后永不再做坏事。老和尚慈悲为怀,答应了蛤蟆精的请求。蛤蟆精在老和尚的指挥下搬砖运石,在蛤蟆潭边修建了一座佛塔。因为该佛塔高耸入云,人称齐云塔。从此以后,癞蛤蟆精弃恶从善,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好事。有人病了蛤蟆精帮着医治,天旱了它降下甘霖,天热了它送来清凉。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如此过了许多年后,蛤蟆精身上的癞皮渐渐蜕化,齐云塔上出现了一只金蛤蟆!到了夜里,金蛤蟆闪闪发光,简直像在高高的齐云塔上点缀了一颗明亮的星星。从此,蛤蟆精就守在塔上,每当人们击掌呼叫它时,它就“呱呱呱”地回应,向大家表示慰问和祝福! 

    其实,这只是美丽的传说,从齐云塔上传来的蛙鸣,实际是一种回声现象。声源发出的声波,在传递过程中碰到障碍物时,便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在离齐云塔大约20米的地方拍手,声波传到塔身后被反射回来,其中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声波,先碰到塔身并被反射回来,接着,第一层塔檐也把声波反射回来,依次是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等等,都相继把声波反射回来。其中,各层塔檐在反射声波时还形成“聚焦”现象。所以,人们听到的由齐云塔形成的回声,实际上是由好多次简单回声的叠加、延续以及所谓“聚焦”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综合回声”。这种“综合回声”的频率、响度和音色等与青蛙叫声非常接近,人们就像听到了蛙鸣似的。这种奇特有趣的现象反映了古代建筑大师独具匠心的技艺和智慧。

(三)中国第一座佛塔

   中国的第一座佛塔有没有具体名字?如果有,它叫什么名字?这原是中国佛教史、中国古建筑史上的一个谜。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佛塔就建在白马寺。如果它是汉明帝敕令建造的齐云塔,那么“齐云”就是“中国第一古塔”的名字。因此,我国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曾指出:永平年间初创此塔时,即已号曰“齐云”,初次提到了中国第一座佛塔之命名。

    追溯齐云塔之历史,则始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即白马寺建成后的第二年,汉明帝刘庄曾敕令创建齐云塔。据《释源大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记载:己巳年二月八日,汉明帝刘庄驾临白马寺,会见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当时摄摩腾问道:“寺院东南是什么馆室?”汉明帝说:“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起一个大土丘,有一丈多高,人们把它铲平后,土丘又自动隆起。而且,土丘夜里时常发出明光,百姓认为很神奇,就把那土丘称为圣冢。自周代以来,百姓经常前往祭祀,而且祈求往往很灵验。还真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摄摩腾听后说:“如来灭度百年之后,有阿恕伽王安放佛舍利于天下,共有八万四千处,东土中国有十九处,陛下所言圣冢,即其中一处。” 听了高僧一番话后,汉明帝颁发诏令,按照两位印度高僧所描述的印度佛塔样式,在圣冢上面建9层佛塔,高500余尺,直插云霄,起名“齐云”。 

      齐云塔是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直插云霄。千百年来,民间流传两句谚语:“洛阳有座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时期,唐代为东白马寺木塔。北宋末年,木塔焚毁。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改建砖塔,名释迦舍利塔,即今天我们所见的齐云塔,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古建筑之一。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 它的神奇在于远看近看、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看都不一样。远看,中间大,上下小;近看,从下往上缩小。从南看,塔往北倒;从北看,塔往南倒;从东看,塔往西倒;从西看,塔往东倒。齐云塔诠释的是佛教的一个道理:你所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的。

    这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舍利砖塔,塔底部长、宽各7.8米,高约35米,共13层。齐云塔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砖块,塔身保存完好,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第一层塔檐下面,砌以仿木结构普柏枋和一斗三升拱。第一层之上每层用多层小砖砌出塔檐。每层塔檐的第一层小砖下,都装饰有菱角牙子。塔身周长最大处在塔的中腰,即第四、第五层塔檐处。自第六层起,塔檐逐层内收,塔顶覆以宝瓶式塔刹。齐云塔外轮廓由下至上略呈抛物线状,造型别致,线条柔和流畅。塔内有踏窝,可攀登而上。至第十层,向南有门,俗称“南天门”。出此门至塔外,向上再登三层,可至塔顶。塔内空,有角梯,可供游人上下游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