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风景区之三——现存白马寺之中轴线区建筑
(2010-12-02 17:19:43)
标签:
白马寺 |
分类: 游行天下 |
“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笔下的白马寺。今天这座著名古刹仍名扬海内外,巍然屹立在邙山脚下。现存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城东12公里处,面积约200余亩(约4万平方米),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寺院座北面南,主体建筑分布在由南向北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庐阁五层殿堂;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典型的中国佛寺特色。寺山门之外,广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泰式佛殿以及印度风格佛殿分布在寺院西侧。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也称涅之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在清凉台上还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
天王殿和大佛殿的后壁和两山皆以梯形青石、梯形青砖和大青砖镶砌,是各寺庙中少见的,这大概是东汉遗物,是当时建筑用的券砖和券石。大佛殿背后,面向北方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坐像。像左置装有甘露水的瓶子,上插柳枝,据说可消灾治病,右边有口衔念珠的鹦鹉,表示佛法无边,连鸟类也被佛法所动。传说原来此处有一对联:“问观音何以倒座,叹世人不肯回头”。
大雄宝殿是寺内最大的殿宇,悬山式,长22.8米,宽14.2米。殿前有一月台,殿中供奉的主佛是释迦牟尼,造像高2.25米,通体髹金,面轮饱满,作闭目入定状。这尊佛像,构图谐调,起落均匀,线条自然、流畅。释迦左侧是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边是主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他们的造像风格与释迦佛相同,给人以庄严、慈祥之感。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塑像,都是元代“夹纻漆造像作品。由于宋代以后,夹纻干漆造像工艺渐渐失传,而元、明时期的作品,留传下来更是风毛麟角。白马寺现存的这组佛教文物,是我国佛教造像史上最后一批夹纻子漆造像中的杰作,是流传至今的稀世文物瑰宝。这里的夹纻干漆造像工艺所塑的十八罗汉,在国内仅此一例。因此,和寺内其他建筑不同的是,大雄殿门前被栅栏隔开,游人不准入内,
第四层大殿是接引殿,长约14米,宽10米多。上是悬山顶,下为双层殿基。光绪九年重建。正中供奉阿弥陀佛,像高3.50米,因他站在那里,授手接引信徒入渡西方“极乐世界”,又叫接引佛。左侧是拿净瓶的观音菩萨,右边是拿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三者合称“西方三圣”,或“弥陀三尊”,造像都是清代泥塑作品。
毗卢阁为最后一殿,长15.8米,宽10.6米,始建于唐,元代重建,明清重修。它重檐歇山,飞翼挑角,巍然耸立在清凉台上。它与大佛殿一高一低,错落有致,层次感强。以南北中轴线为准,两侧辅助建筑也完全对称,使白马寺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布局规整,体现出中国古建筑群的独特风格。毗卢殿主尊毗卢佛,又称“大日如来”,意为“光明普照”,象征佛的智慧广大无边。左侧站立着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两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它们都是清代泥塑像。殿内砖台木龛上还有清代的“八仙”木雕以及景泰蓝佛塔、佛亭等文物。毗卢殿四壁石刻很多,有清代道光年间悟成和尚书写的《佛说四十二章经》刻石,有元朝《龙川大和尚遗嘱记》刻石,有清雍正年间《颍石诱公和尚寿塔铭》刻石以及清如琇的《释源大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刻石等。其中明嘉靖年间王诤赋诗并草书的《王诤诗》刻石,飘逸洒脱,独具风采,是白马寺现存的优秀书法艺术品之一。它和宋代苏易简断文碑、宋代景遵书碑、元代赵孟頫书写之碑以及清代如琇断文碑,合称为白马寺“书法五佳”,是古代书法艺术的杰作。
清凉台,又叫清源台,被称为“空中庭院”,是白马寺后部一座砖砌的高台。长约43米,宽33米,高5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是明代建筑。据传这里曾是东汉明帝避暑和读书的别墅,原来的面积比现在大三倍。当年的白马驮来的经书、佛像就珍藏在这里,印度来的两位高僧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相传北宋淳化年间,天下大旱,宋太祖命人启二位高僧墓以求雨。墓开之后,见他们“仪貌如生”,随即便“甘霖普降”。佛门弟子为了表示对两位印度高僧的崇敬,不仅在白马寺两侧分别为他们修了墓冢,还在清凉台毗卢殿两侧的配殿里为他们造了塑像。这就是今日迎叶摩腾墓、竺法兰墓以及清凉台上迦叶摩腾殿和望法兰殿的由来。清凉台上殿阁环绕,自成院落。院内有两株明代古柏,至今约有400多年的历史。每逢夏季,树上凌霄花缠绕,橙黄色花朵点缀在翠柏枝头,下有荷花水池相映,幽静中透出清凉。清凉台庭院上刻着清朝康熙年间寺内住持和尚如诱的诗曰:“香台宝阁碧玲珑,花雨常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磐落空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