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成碑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唐代书法的重大影响
(2011-01-19 11:03:19)
标签:
杂谈 |
《圣教序》成碑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唐代书法的重大影响
文章摘要:僧怀仁历经二十四年完成了《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这是佛教界在初唐的重大事件,是当时佛道之争的一个结果。其目的是维护佛法,摆脱当时“崇道抑佛”的困境。但客观地保留了王羲之大量的字迹,成为唐代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主要范本。它对行书写碑、对书家、对民间书法、对海外书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我们研究唐代书法史不可回避的问题。
文章内容:《圣教序成碑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唐代书法的重大影响程慧颖[内容提要]僧怀仁历经二十四年完成了《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这是佛教界在初唐的重大事件,是当时佛道之争的一个结果.其目的是维护佛法,摆脱当时"崇道抑佛"的困境.但客观地保留了王羲之大量的字迹,成为唐代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主要范本.它对行书写碑,对书家,对民间书法,对海外书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我们研究唐代书法史不可回避的问题.[关键词]《圣教序》背景王羲之影响王羲之书法艺术集中体现了儒家中庸美学的思想而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极力推崇,同时王书本身的确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因此,唐代朝野上下,争学王书一时蔚为风气.然而,要获得王书真迹?16?是相当不易的.唐太宗曾向全国颁发诏书,求购王书,由此王书也尽入宫廷.从武后索看王氏后裔王方庆"万岁通天帖"一事,说明了王羲之书法在社会上非常罕见.由于内府原迹不得外传,就利用"下真迹一等"的硬黄响拓技术复制摹本赏赐给达官贵人,唐武平一《徐氏法书记》云:"贞观初,下诏购求,殆尽遗逸.万机之暇,倍加执玩.《兰亭》,《乐毅》,尤闻宝重.尝求拓书人汤普彻等拓《兰亭》,赐梁公房玄龄已下八人."①如此珍贵的精摹本,一般人何以得到?那么,人们又是通过何种途径获取学王书的范本?我们在翻阅大量史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有意义的现象:《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以下简称《圣教序》)是唐人学王书风气中最主要的范本.一《圣教序》产生的历史背景隋朝,佛教居三教之首,但在唐朝建立之初,为了政治的需要,统治者借助老子以抬高李门皇族的名望,调整了宗教政策,崇道抑佛,使得魏晋以来的佛道之争更为激烈.虽然如此,但在整个唐代佛教还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因其除了自身的不断发展和玄奘等佛学之士的努力之外,唐太宗所写的《圣教序》亦功不可没.初唐,佛教受到强烈的攻击,当时以道教出身的傅奕抨击最为激烈,他多次上书请求废除佛教.武德七年(624),傅奕再次上《请除释教疏》,并据理力争,试图说服唐高祖李渊压制佛教,李渊虽说没完全废除佛教,却在翌年宣布道第一,儒第二,佛最后的政策.佛教无疑是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然而更严重的是,在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再次下诏,宣布道先佛后政策,显然这一政策的制定对于佛教自身的发展更是雪上加霜,在政治上和社会上的地位再次受到削弱.为了使佛教重新获得新皇权的支持,在唐太宗宣布道先佛后不久,玄奘便向朝廷上表,提出去印度取经,但未被允纳.然而玄奘为了佛教事业,不顾一切风险和阻拦,前往西域求取大乘佛法.归国后并翻译经,律,论三藏要籍.玄奘深知唐王朝在崇道?17?抑佛的政策之下,要组织起人唐以来最大规模的"译场",没有皇帝的特许和政府的财力资助,凭个人力量是难以达到的.所以,他为了迎合唐太宗,投其所好,撰写取经过程中各个国家发生的各样奇闻轶事,以引起唐太宗的兴趣.书成之后请求唐太宗为所翻译经书作序,"圣为代新文,敢缘前义,亦望曲垂神翰,题制一序,赞扬宗极",④唐太宗未许,表示不能轻易为佛教树碑立传.而立志弘扬佛法的玄奘深知,要使佛法广泛传播,请求唐太宗写序文是件极其重要的事.于是,贞观二十二年(648),玄奘再次请求唐太宗题序,经过他的个人努力和多方尽心协助下,唐太宗终于被玄奘的诚心所感动.同年八月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一文,太子李治也有作一篇《述圣记》,玄奘对皇帝父子所作之文,都上表陈谢,对唐太宗,高宗各有笺答.据说怀仁从贞观二十二年(648)至咸亨三年(672),从宫廷内府所藏王羲之名帖中集字,以成《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王澍《竹云题跋》云:"怀仁集《圣教序》以《兰亭》为主,而辅以《官奴》.其余增损裁成……"③应该说,王澍说的并不全面,因《集王书圣教序》,其中不仅仅有《兰亭》,《官奴》中的字,而是把宫廷中所有的王帖里的行书字几乎搜罗殆尽了.另外,加之怀仁的精心安排,巧加凑合,对个别缺字,不惜千金相求,这样,历时二十四年之久,耗资巨大,集字严谨逼真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终于镌刻成碑了.此碑因碑首刻有七佛头,世称《七佛圣教序》,所刻内容共计五部分:一,唐太宗《三藏圣教序》;二,唐太宗笺答一;三,唐高宗《述圣记》;四,唐高宗笺答一;五,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体现了大乘佛学的基本精神,加之由皇帝和太子亲笔共写的序和记,对当时保护和弘扬佛教事业起了很大的支持?18?作用,启功曾称"这两篇序文和两篇答书,便是当时佛教的最有权威的'护法"'.④它向世人表明"崇道抑佛"的格局已经改变了.再者,由于《圣教序》集的是"书圣"王羲之字,唐太宗最推崇王羲之书法,并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称:"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⑤奠定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对唐代尊王书风影响甚巨.正因如此,弘福寺众僧一致推举怀仁和尚,以王羲之的字迹集成《三藏圣教序》碑文,迎合皇帝,为此碑增值.宋周越《古今法书苑》称:"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诿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剧迹咸萃其中."⑥这说明怀仁《集王圣教序》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当时佛门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事件中,无论是皇帝的"序"和"记",还是"书圣"的字,对佛门而言,只有一个目的:维护佛法,弘扬佛教,摆脱"崇道抑佛"的困境.但对书法而言,却客观地保留了王羲之大量的字迹,在书法史上划下一道深刻的巨痕.二《圣教序》普及的原因最早的复制技术有勾摹填拓,临写和拓石.唐人摹拓技术最精,史书记载有冯承素,赵模,诸葛贞,韩道政等一批闻名遐迩的拓书手,他们所拓之书几可乱真,仅"下真迹一等".直至宋朝,刻帖技术成为主要的复制技术后,拓书才逐渐趋向萧条.拓石技术产生于东汉,金石史家马衡先生曾指出:"拓石之法盖始于石经."到了唐代,出现了专门的"拓书手",据《大唐六典》记载,崇文馆有拓书手三人.另有记载集贤殿书院有拓书手六人,以及掌管其他文书工作的书记.拓书技术的盛行促使很多碑额,墓志,石刻等碑刻书法便于流传与学习.拓书复制的对象是墨迹字帖,而拓石复制的对象却是刻石与碑.拓书技术中包含了更多的笔墨技能.拓石无需要笔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