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鹤楼的“崔李遗踪”

(2010-11-29 10:54:36)
标签:

杂谈

黄鹤楼的“崔李遗踪”
http://ctc.qzs.qq.com/ac/b.gif
http://ctc.qzs.qq.com/ac/b.gif

 

相信作为武汉导游,大家对黄鹤楼肯定是再熟悉不过了。黄鹤楼作为武汉市的知名景点,一直是外地游客来武汉首选的地方了。黄鹤楼的“吕仙驾鹤”、“书圣写鹅”、“崔颢题诗”和“李白隔壁”的故事更是赋予了黄鹤楼独特的人文魅力。其中尤以“崔颢题诗”和“李白隔壁”最为精彩,可以说让黄鹤楼的“档次”一下子就上来了。因此在黄鹤楼就有“崔李遗踪”的牌坊和“搁笔亭”来纪念那段千古佳话。

在刚从事导游不久,听见当时的老导游讲过这个故事。说当年李白来到黄鹤楼时,老百姓让“诗仙”同志为黄鹤楼留下一份墨宝,于是李白兴致很高的准备赋诗一首,结果看到了崔颢的那首《黄鹤楼》,李白一看心里暗暗叫苦,因为崔颢的诗写得太好了,自己实在写不出更好的了,于是叹道“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示在上头。”然后搁笔而去。接着李白顺江而下来到了今天的南京,在游览凤凰台后写下了那首《登金陵凤凰台》,并自认为可以和崔诗媲美了,但是时人认为崔诗先写,而李诗后写,其韵调和收尾用到了“使人愁”与崔诗完全相同,所以仍是李不如崔。知道后来李白送别崔颢,写了那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才能到达那个高度。于是为了纪念“崔颢题诗,李白搁笔”,因而修建了搁笔亭。

学习了老导游的讲解后,我当时也很以为然。因为据说崔颢是开元时期的进士,在古代考中进士也是不容易的,因为“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当时的主流现象。而我们的“谪仙人”活动主要时间是在天宝时期,开元和天宝是唐玄宗前后的两个年号,被后世成为“开元盛世”和“天宝危机”。因此,崔颢在前,李白在后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了。但是这里冒出的第三者却告诉我们,《送孟浩然之广陵》明显早于崔颢的《黄鹤楼》。但是时至今日,我还在黄鹤楼听到有导游这样讲解,于是我觉得有必要论证一下。

刚说的第三者就是孟浩然,孟浩然是完全生活在开元和唐玄宗之前的年代。孟浩然是襄阳人,他出生于武则天时代,去世于唐明皇的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他和王维关系很好,世人称为“王孟”,40岁的时候,孟浩然赴京赶考,结果没有考上,就到好朋友王维那里去,结果碰到唐玄宗李隆基来访,孟浩然急忙躲到床底,但是最后还是被发现了。李隆基让孟浩然作诗,其实是很想破格收录他,结果孟浩然作了句“不才明主弃”,让皇帝内心不爽,于是从此不用孟浩然。孟浩然只好回到家乡,写写田园风光,于是唐代最有名的田园诗人诞生了。话说当年李白寄居在湖北安陆(其实就是上门女婿),李白与孟浩然建立了忘年交。公元730年的时候,孟浩然要出差去扬州,李白从安陆赶来相送,两位好友在黄鹤楼先大吃了一顿,然后就在附近的码头送别孟浩然,情深所致加上眼前的景象,“诗仙”有感而发写下了《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将友情和离别的感伤,用很大气的语调表露出来,成为后人称颂的名诗。但是这首诗并没有对黄鹤楼进行写实,而是点了一下。后来,李白还登门到孟浩然的住所,写下了“吾爱孟夫子”的诗,以表达他对孟浩然的尊敬和友情。

再来说说故事的两位主角,李白和崔颢。李白可以说是一个自学成才,没有经过科举考试,完全以自己的天生才智和游历,达到了“诗仙”这个无与伦比的成就。而崔颢,其实比李白还小3岁左右,河南开封人,少年得志,19岁就考中了进士,标准的科班出生。但是崔颢好饮酒和赌博,还经常离婚新娶,他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所写的诗,情志浮艳。当年名臣李邕本来很看好他,就让他赋诗一首,结果崔颢写到“十五嫁王昌”,李邕当时就觉得太艳了,然后拂袖而去,再也没有提拔的意思了。后来崔颢到边塞去历练后,诗风大变,天宝初年游历黄鹤楼,感触颇深,写下了那首千古名作《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形和眼前的景象结合,开篇用三个“黄鹤”,不追求“平仄”,不要求格律,就像黄河之水三叠而下,一泻千里,抒发心中的郁闷。达到了林黛玉之所言:“有了好意境,平仄是可以不顾的。”以至于宋代的诗品家认为《唐诗三百首》当以崔颢的《黄鹤楼》为“七律”第一名。

崔颢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正因为名气大作,而被召到长安担任翰林供奉,也就是皇帝的御用笔杆子。但是此时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于是李白就成了“作词家”了。这让他感觉的非常不爽,再加上杨国忠之类的奸臣当道,更让他感到迷茫,在让高力士脱靴,贵妃磨墨后,他得了罪权贵,无法在长安待下去了。从长安出来之后,他有游历了很多地方。又一次到了六朝古都金陵,登临凤凰台时,面对这当年的“吴宫”和“晋都”的废墟,有感于历史的变迁,写下了一首足以媲美崔颢的《黄鹤楼》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前面四句怀古,后面写景然后落到中心思想,那就是杨国忠这样的“浮云”挡住了皇帝的光芒,让皇帝无法看清世界。但是同样我看不到皇帝,我也很担忧朝政啊!最后两句有点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去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股忧国忧民的思想油然而生,让人肃然起敬。虽然在宋代,一些文人扬崔而抑李,认为崔诗好过李诗;但是近代很多文人觉得李诗的意境更高。我个人在此定位“各有千秋”。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应该是没有见过崔颢的黄鹤楼,虽然有点相似,但是只能说巧合,因为李诗的格律严谨些,更多的是怀古抒情。这首诗大约写作与746年前后,比崔诗晚3年左右。李白写了这首诗的12年之后,也就是公元758年,因为曾经作为永王的幕僚,而永王当时反对肃宗,后来被镇压。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一带),在行至江夏时,写下了那首我们武汉导游都知道的《与史中郎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时的李白就是迁客,他用“屈贾谊于长沙”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是还得被流放,在与朋友话别后,他继续流放,准备乘船进入巴蜀,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接到赦令。诗人很高兴,于是乘舟返回并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接着又回到了江夏。在江夏逗留的日子,他遇到了好友韦冰,赠诗《江夏赠韦南陵冰》,其中就有“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后人就将他改成了那首打油诗。李白也因为“捶碎黄鹤楼”,后来还做解释,写下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我个人认为李白后来肯定还是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估计有一种英雄惺惺相惜的感觉。以至于李白在江夏逗留的这段时间,游览鹦鹉洲时,有感三国时期的祢衡和自己的命运的相似,写下了与《黄鹤楼》颇为相似的《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前面四句也是用了三个“鹦鹉”,以求达到同样的效果;后面两句写景与崔诗也颇为相似,最后两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崔颢的诗也是异曲同工,甚至格律完全一样。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看作是李白对崔颢的一种敬佩和“知音”之情。

当然,我们在讲解黄鹤楼时,可以用打油诗来表达李白对崔颢的推崇,借以表示《黄鹤楼》诗作的高度,已取得生动的效果,因为民间有此轶闻;也可以扬崔诗《黄鹤楼》而压抑李诗《登金陵凤凰台》,因为宋朝的文人的确这样认为。但是我们不可以颠倒时间的顺序,来个“关公战秦琼”,因为所有的故事必须依托历史的真实时间,金庸如是,黄易如是,我想导游也应该如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