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球杆

(2011-01-25 10:14:12)
标签:

高尔夫

用品

球具

球杆

体育

分类: 高尔夫用具
來越多的高爾夫球具品牌不斷地湧進了國內,在使高爾夫愛好者們有了更多選擇的同時,如何在其中挑選到適合自己的球具,也成為了眾多球友們一個新的煩惱。

  關于挑選何種品牌的球具,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根據自己的喜好;其主要影響因素為品牌的知名度和價格。
第二:瞭解想要購買的品牌中是否有適合自己的產品;這一點非常重要,特別是初學者一定要注意,因為有很多著名的品牌並沒有生產初學者用桿,如果盲目地崇拜名牌商品,很有可能使你無法真正地享受到這項運動帶來的樂趣。筆者想要強調的是:購買球具不象購買其他的商品,對于自己來說,貴的商品不一定就是好的商品,一定要去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球具。

   每個品牌的球具都會有多種型號,當確定好購買何種品牌之後,大多數球友往往不知道應該選擇哪一款型號的球具?筆者認為也應該從兩個方面去考慮。其一:選擇適合自己揮桿節奏、習慣的產品;其二:目的性;也就是说,你是希望調整球的方向性,還是想增加距離。當然,對于部分球友來說也可以兩者兼得。一般來說,我們擊打出的“壞球”可以被分為十種:A右曲球;B.左曲球;C.右斜球;D.左斜球;E.“沖天砲”球;F.“弱不禁風”球(後旋過多容易被風吹起);G.“失速” 球(球在飛行過程中突然失速落向地面);H.“遲鈍”球(球僅僅被擊出一點點距離);I.“剃頭”球;J.“鋤地”球.如果經常出現A-D的問題,你就應該從調整方向的角度出發來挑選新的球桿;如果經常出現F-G的情況,就應該從增加距離的方面上來挑選;如果經常出現H-J的現象,最大的可能性是:你正在使用著完全不適合你的球具!

  調查顯示:球友們更換最多的球桿是開球木,所佔比率為56.86%,其次為推桿:17.45%,特殊桿為14.31%,球道木桿為11.3%。筆者將按照這個順序逐步介紹如何能夠挑選到適合自己的球具,希望能夠給大家在更換球具時起到一些參考的作用。

   其實挑選球桿也如同選購其他商品一樣,我們可以充分參考它的規格數據。但筆者首先要強調,挑選球桿和挑選其它商品不一樣的地方是:不能從規格數據方面來簡單地將球具歸納為“好”和“不好”,對于所有選手都好的球具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對于同一個人(中、高差點選手)來說,這支球桿永遠都適合你也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中高差點選手的揮桿姿勢、力量、速度、習慣都會隨著打球時間的延長而發生變化,高差點選手變化會更加明顯。球具的特性是由其自身的規格數據來決定的,而這些數據之間具有比較強的“相剋性”!它的變化在帶來某一方面優勢的同時也肯定會帶來其他方面的劣勢。筆者對于挑選球具的理解是:適當性!也可以叫做匹配性!根據自身的狀況來選擇相匹配的球具,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球具的規格數據一般包括:球桿的長度、重量、揮桿平衡度(SWING BALANCE);桿身的重量、軟硬度(FLEX)、彎曲點(KICK POINT)、扭矩(TORQUE);桿頭的體積、桿面傾角(LOFT)、重心位置、落地角(LIE)等;這些數據中有些是明確標示出來的,而有些數據是 沒有標示出來的。

  首先來談談球桿最基本的規格數據:重量和長度。我們知道,球包裏的14 支球桿,按照開球木、球道木、鐵桿、挖起桿的順序排下來,雖然長度是越來越短,但重量卻是越來越重。因為開球木主要追求的是距離,故此輕而長;而挖起桿是追求精準度的,所以重而短。雖然說開球木的主要目的是距離,但實際上即便是同一品牌的同一款產品,也會有重量(290-320克)和長度(44-45.5 英寸)上的差別。

  此時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選擇呢?重要的依據應該是筆者前面所提到的“目的性”!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追求距離,那麼應該選擇比較長一些的球桿,因為越長的球桿在揮動時會產生更大的離心力,會增加桿頭速度,從而能夠達到增加距離的目的。當然要注意是否符合自己的揮桿節奏和習慣,如下桿速度很快、並且有“延時下桿”習慣的選手並不適合使用過長的球桿,這樣的選手如果使用過長的球桿會使有效擊中率降低,並且容易出現右曲球的現象。如果你追求方向性,就應該選擇比較短一些的球桿,所謂“一寸短,一寸準”,相信這一點大家不難理解。從重量上說也是如此,輕一些的球桿揮動起來會更快一些,距離就會更遠一些。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球桿過輕,容易使球手過多地使用手臂的力量來揮動球桿,無法產生足夠的離心力,也就無法充分發揮出體內的力量,使用時間長了反而會使桿頭速度下降。此外,球桿過輕會使揮桿動作不穩定,有效擊中率降低。而重一些的球桿擊出去的球的彈道會更加穩定一些,但如果過重,球友在上桿時會用力地抓緊球桿,從而違背了“決不用力”這個揮桿動作的基本要求,無法使揮桿速度在擊球的瞬間時 達到最大,距離肯定會受損失。

  選擇球桿重量、長度的基本原則是:應該在自己能夠比較輕鬆地揮動的範圍內,儘量去選擇比較長一些、重一些的球桿。據國外(日本)統計的數據顯示:對于普通的球友來講:長度為45英寸,重量在295-300克之間比較合適;長度為44英寸,重量在315-320克的比較合適。也可以依據桿頭速度來選擇:40米/秒(90英裏/小時)左右的選擇290克;43-45 米/秒(95-100英裏/小時)選擇305克的;46米/秒以上的選擇320克的。

  在此還要提到一個與重量和長度緊密相關的名詞:揮桿平衡,也被稱為揮桿重量。即使是總重量相同的球桿,揮動起來時的重量感覺也是不一樣的,平衡點越靠近桿頭側感覺越重,反之感覺越輕。我們經常能夠從球桿上看到C9或D0等字樣,就是揮桿重量,它是用來表示桿頭的作用狀況的。按照揮桿時的重量感覺從輕到重分為 ABCDE五個階段,在這五個階段上,以每1/20盎司(約1.42克)為重量單位再劃分為0-9個等級。一般來說:從C4-C9為普通的女性和力氣較弱的男性,D0-D3為普通的男性,D4-D8為一般的職業(或力氣很大)選手使用。在此希望大家注意的是,這個數值是相對值,不是絕對植,即使是揮桿重量相同的球桿,如果長度不同揮桿時感覺到的重量也不一樣,比如44英吋和45英吋的兩支開球木,揮桿平衡度都為D0,揮桿時44英吋的要感覺到比較重一些。 希望大家能夠記住自己現在使用的開球桿的揮桿重量,在你挑選新的開球木桿時會使你少走很多彎路。

  下面來談一談球桿中最重要的部分:桿身的數據規格。由于目前開球木的桿身採用的都是碳纖維,鋼桿身的幾乎已經不使用了,故此在這裡主要介紹的是碳桿身。

   桿身的重量種類非常多,從三十克至九十克的都有,因為它直接關係到球桿的總重量和揮桿重量,所以挑選使用什麼重量的桿身就顯得非常重要。選擇時的主要依據是揮桿節奏和桿頭速度,想必很多較高水平的球友會有體會:使用適合自己揮桿節奏以及速度的桿身,球的飛行距離會增加;一般來說:揮桿速度快的選手更喜歡 用重一些的桿身,因為較重的桿身擊出去球的彈道更加穩定。參考數據:桿頭速度在40米/秒左右的球友,比較適合的重量為50克前後的;桿頭速度在 43-45米/秒的球友比較適合的重量為60-65克;46米/秒以上比較適合的為65-70克。

   軟硬度表示的是桿身的彈力。它對彈道的穩定性和球的飛行距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桿身越硬彈道越穩定;越軟距離越遠。有五種規格:女士 L(Ladies);業餘A(Amateur);普通R(Regular);硬S(Stiff);超硬X(Extra-Stiff)。選擇什麼硬度的桿身 應該根據揮桿的速度決定:75英裏/小時(34米/秒)以下:硬度為L;75-85英裏/小時(38米/秒):A或R;85-95英裏/小時(43米 /秒):R或S;95-108英裏/小時(48米/秒):S或X;108英裏/小時以上:X或XX;請大家注意:各品牌商的R、S、X的硬度標準是不一樣的,要充分結合自己的揮桿節奏來進行挑選。

  桿身的彎曲點是指桿身被彎曲時,彎曲最大的部位。桿身一般分為:高(HP,靠近握把側)、中(MP,相對中間)、低(LP,靠近桿頭側)彎曲點。它主要影響著彈道的高低和桿頭速度,舉一個比較形象的例子:如同我們踢球時腿部各關節(胯部、膝蓋、腳腕)的作用。高彎曲點的桿身擊出的球彈道低,準確度好;而低彎曲點的桿身彈道較高,距離更遠一些;選擇何種彎曲點的桿身應該根據選手各自的需要。一般來說,中低差點的選手適用高、中彎曲點,高、中差點的選手適用於中、低彎曲點的桿身。

   桿身受力時所產生的轉向變化被數值化後就是扭矩,簡稱為TQ。對于揮桿速度較慢以及力量不足的選手來說,應選擇扭矩在5.0以上的,扭矩較大的桿身在擊 球的瞬間,桿面比較容易迴轉過來,會有較明顯的“抽球”感覺,使揮桿動作更為流暢一些。對于揮桿速度很快的選手,應選擇扭矩在4.0以下的,因為扭矩過大 就意味著桿身的轉動較大,不易控制球的飛行方向。但如果扭矩太小,會使桿身的舉(觸)動過於敏感,揮桿時給人感覺非常硬,節奏不好掌握,不但距離上會有損 失,也會比較容易產生右曲球(因為球的左側旋較少)。

  此外,碳桿身的製造在材料、工藝上 也有多種多樣:如HONMA的桿身中使用鈦合金線,還有FUJIKURA的SPEEDER桿身採用三軸編織方法,其作用原理都是:從下桿到擊球這個過程中,桿身的彎曲能夠更快地恢復原狀,一方面能夠使擊球的感觸更快地傳遞到手上,另一方面能夠增加揮桿速度,使球飛的更遠。(未完待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