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的评课稿
(2011-07-05 22:31:04)
标签:
教育 |
《打电话》的评课稿
评课人:王艳珍
今天我们在培训中心大厅听了李萍老师的一节录像课《打电话》,《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综合应用中的一个新增内容。本节课,李萍老师教态自然,教学语言风趣幽默,数学语言表述精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尝试、自主探索,注重动手操作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简单点评。
一、、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体现数学本质,思维训练到位。
《打电话》这是一节数学实践课,是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从具体情境问题出发,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通过画图等方式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发现打电话中隐含的数学规律。《打电话》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优化;通过画图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让学生初步体验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李萍老师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很会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变枯燥的数学为快乐的数学,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学习知识。课始李老师根据学生最直接的思维得出一个一个的通知要15分钟;接下来李老师问“怎样通知会节省时间”,这一环节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发现,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并通过猜想、验证,使学生感受到“同时通知会省时间”;最后通过刚才不同的设计所用的时间不同,紧接着追问“怎样通知会更省时间”,把学生的思维又带到了更深的层次,经过思维的不断碰撞得出“所有知道信息的人同时通知最省时间”。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其“逐步优化”的线索是相当清晰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全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李萍老师的这节课是从让学生探索打电话尽快通知15人的最佳方案开始,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观察、分析、归纳,从中发现规律,进而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所有的人的最佳方案的形成、规律的发现,不是老师“给予”的,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主动获得的。
三、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强化感知,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接受;同时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本节课李老师精心选择身边的素材当教具、学具,让学生通过在题板上摆棋子、画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然后再用老师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使学生看到的更直观、更形象、更能亲身感受。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式学习,收获知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作用,让学生通过协调配合,认真实践和探索,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让学生尽可能的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学生活动的、讨论的、合作的和表达的机会;尽量的让学生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自己的一些思考表达出来,注重学生课堂思想活动。
五、教师的教学素养很高,教学语言风趣幽默,数学语言表述精准。
教师的教学素养很高,教学语言风趣幽默,数学语言表述精准,教学风格灵活机智,评价学生及时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