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饼 洛阳城市的新名片
(2010-12-30 15:02:53)
标签:
武则天洛阳牡丹饼旅游食品营销策略 |
牡丹饼,洛阳城市的新名片
潘雅军
一 产品创意新,传奇色彩浓,富有较深的文化内涵
武则天自幼聪慧伶俐,十四岁因其长相俊美选入宫中,受封“才人”,颇得太宗欢心。太宗死去,武则天与所有嫔妃都被发送感业寺削发为尼。为了打发枯燥寂寥的日子,她们经常在一起制作一些点心食品作为消遣。偶然一天,他们发现把牡丹花瓣加入馅料制成素饼,味道非常鲜美。后唐高宗李治继位,媚娘应召入宫,晋封为昭仪,深得高宗宠爱。一日李治龙体欠安,饮食无味,武则天亲自到御膳房为高宗制作了一些素饼。高宗食后龙颜大悦,抬眼看到武则天笑语盈盈手持素饼的样子,娇艳如同牡丹花,当场下旨称此饼为“牡丹饼”。而后又派人到牡丹盛产地洛阳采集新鲜原料制作此饼以供专用。后来“牡丹饼”的名字随着其制作方法在民间广泛流传,受到老百姓喜爱。
而在与我们一水相隔的日本,也有一种叫牡丹饼的甜食,通常在春分或秋分时制作,用来祭拜祖先。日本文化深受大唐文化熏陶,而他们的牡丹饼是否源于武则天时期流入民间的牡丹饼,一时间还无法考究,但并不影响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时值牡丹即将被选为国花之际,利用这一契机,宣传牡丹饼,塑造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二 独到的生产工艺和准确的产品地位为赢得市场打下基础
在产品定位中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洛阳作为牡丹花城和国家级旅游城市,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食品,更缺少能代表城市形象又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面点,在人们的印象中除去唐三彩就是洛阳水席,牡丹饼一经推出,就定位于把牡丹饼塑造成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代表,既是平民能享受起的应时食品,又是传播城市品位的文化产品,两者合一,使其显现强劲持久的生命力和品牌渗透力,是典型的文化食品和具有代表的城市名片。
三 有效的策划、宣传为其全面上市提供了保障
1
构思牡丹饼的故事,通过媒体的帮助和有关学者的参与,丰富牡丹饼内容并赋予其传奇色彩,使一块饼变成一段浪漫故事的载体和厚重文化的象征。
2
有效的传播使人们对其有了初步印象。由于先期的营销策略就是通过定位旅游食品来提升形象、塑造品牌,然后逐步扩大市场范围,让本地消费者认可,因此媒体策略就以周围大家熟悉的电视、宣传页等形式来完成,通过电视让人们能对牡丹饼的故事有所立体认识,平面媒体报纸印刷品详尽诉求产品特征,长达三个月的电台宣传和公共广场广告促销,使人们对牡丹饼有了由浅入深的认识。
3
在销售渠道上,前期以旅游窗口单位为主,通过设置展台,让外地游客对此产品有所认识。最主要是向外界展示了洛阳不仅有游客可观赏的牡丹,同时也有美味可口的食品供大家购买,从而加深了对牡丹花城的认识;后期在旅游旺季过后,又进入卖场,全市主要卖场均可看到牡丹饼,为更多的本地市民购买提供方便。此阶段主要是将牡丹饼由礼品化逐渐变成大众应时食品,扩大日常消费群体,通过一年的运作,牡丹饼已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特别是节假日销售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回顾牡丹饼的营销过程可以说是精耕细作,循序渐进,整合传播运用的结果,对此很有所感悟。
潘亚军:资深传媒策划人、酒文化专家、文化营销的倡道者,先后供职于国家地方四家媒体,注重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建设的研究,并力求市场运作中文化与营销相结合的应用,先后主持参与十多例新产品市及宣传推广策划工作,缜密细致,思维展拓是一贯工作作风。联系方式:1807799060@qq.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