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宜春震山
(2015-12-02 21:06:19)
标签:
转载 |
分类: 生态环保 |
【震山岩记】摩崖题刻
【震山岩记】摩崖题刻位于江西宜春袁州区东5.5公里下浦乡塘上塘头村侧。卢肇撰写的《震山岩记》就镌刻在震山西麓的崖壁上,凿有一方框。框长2.5米、宽2米。为阴刻楷书。文长309字。唐咸通七年(866年)勒石。现尚有80余字可以辨识,是江西宜春市最古老的题刻。此处为著名的宜春八景之钓台烟雨。
《震山岩记》
咸通七年,予罢新安守,以俸钱易负郭二顷在震山之西,又得枫树之林于溪南。日与郡守高公游其下。公名厚,衣缨之茂士也,为政严简,民悉安之。予以“震山”易“呼冈”之名白公,公喜,命刊其事于岩下,予既得西林而罗鸟网兔,挟弹走马于其间,亦请命其林曰“卢氏弋林”,以其对东“彭氏钓诸”也。因谓高公;使郡人无得樵渔。于是林之檀、栎、杉、桧不日丰茂,以冠于郡。高公因戒吏以丹书贻卢氏,使西畴之人世世掌之,郡民相率言曰:“二刺史俱好事者,吾侪幸寓目焉。”遂以刊之。
历史记载
典故传说
赞颂诗词
清乾年间的袁州知府陈延枚写了《钓台烟雨》一诗:“一抹江天白鹭飞,中流若个钓雨矶,眼前勋业诚余事,竿上丝纶聊乐饥。骚客偶留江畔醉,渔人空趁少阳归。蒲帆十幅来何暮,烟雨桐江似此非。”颇为传神地描绘了这一景致。
清朝易曰廉赞美震山钓鱼台写道:“昔人几载钓鱼去,此地犹堪泛钓台。古迹摩挲余一石。荒台寂寞已千年。滩声杂音芳洲雨,树影微茫远诸烟。更有轻裘兼短笠,依稀来往白云边。”
北宋中期的文学家陆经贬官袁州时写了首《震山岩》,诗云:“稍变春罗色,还追云壑游。俯探青玉窟,旁挹翠绡流。九夏日车冷,四时龙气浮。隐沦今不见,钓叟浪垂钩。”
震山金船银船的民间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颜洞里有条很大的地下河,每年春夏季节发大水都要淹没周边很多农田,给附近村民造成很大的损失,有一天神仙铁拐李来到这里发现这里风光秀美,一派鱼米之乡的富庶景象,所以就打算在此修炼,后来他发现洞中河水经常发大水,就施法术将洞中的地下河出水口给填塞住了。这样水灾是没有了,但土地却又面临无水灌溉的问题。于是他就在洞口附近钻了几个小孔隙,于是在紧贴山脚的岩洞边形成了一条宽约一米的蜿蜒溪流----游溪。村民们十分感激。后来铁拐李要走了,临走前他在洞口小溪边的一面岩壁上刻满了天书般的文字。当晚他就托梦给附近村民,意思是说我在这里修仙得道,多亏了这里的仙山福地和乡亲们的关照。我今天要走了,没有什么东西表示感谢,只有来时带来的一船金子和一船银子还封在洞中地下河中,我就不带走了,继续留在洞中。你们的子孙后代都要发愤读书。就是种田也要读书识字。我刻了一些字在洞口石壁上,今后若有人能一字不漏的读出上面所有的字,这一船金子和一船银子就会从洞中出来。
钓台烟雨:荒台寂寞已千年
《赣西发现》人文档案
据宜春市志记载,钓台烟雨为“宜春八景”之一,位于市区东郊下浦境内,相传有两个钓台:一在距城3公里许的大塘村雷潭,称雷潭钓台;一在距城5.5公里许的墈上村震山,称震山钓台。1984年5月,两台皆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潭,在袁河转弯处北岸边,山丘由北而南,止于河边,形成岩壁。清光绪年间,知县杨火昆命石工于石后之岩壁上刻“钓鱼台”三大字。
震山,别名颜山,在浙赣铁路南侧、南河河边。石前溪流原深数米,现已淤塞。唐代宜春隐士彭构云曾垂钓于船形石上,故称征君钓台,又名震山钓台。
构云怀屈隐钓台
江西彭姓始祖彭构云,为避“安史之乱”隐居在袁州区下浦街道勘上塘头村震山(别名颜山)小河边那块伸向江心的船型大石头上垂钓,于是成就了宜春古八景中一景----钓台烟雨。
据记载,震山钓台位于袁河一小支流游溪(南河)旁,背倚震山,此处“壁峭崔峨,众石奇出”,其中一块石头,长宽8尺,高约丈余,如牛之犄角。兀然伸向河心,宛如一船横泊于河的中央,为唐代宜春隐士彭构云垂钓处,亦称“彭征君钓台”。震山原称马鞍山,唐代状元卢肇以其“同麓而异峰”、“如画震卦”,故易其名为“震山”,
清朝易曰廉赞美震山钓鱼台写道:“昔人几载钓鱼去,此地犹堪泛钓台。古迹摩挲余一石。荒台寂寞已千年。滩声杂音芳洲雨,树影微茫远诸烟。更有轻裘兼短笠,依稀来往白云边。”北宋中期的文学家陆经贬官袁州时写了首《震山岩》,诗云:“稍变春罗色,还追云壑游。俯探青玉窟,旁挹翠绡流。九夏日车冷,四时龙气浮。隐沦今不见,钓叟浪垂钩。”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到当年震山钓台的风景非常秀美,山青水秀,潭水深幽。在梅雨季节,细雨霏霏,迷迷朦朦,故而人们又把这里称之为“钓台烟雨”。
笔者在震山钓台看到,蜿蜒曲折的南河静静的缠绕在震山脚下,那块突出的构云公常坐在那儿钓鱼的船型石头也昂首挺立在那儿,但由于岁月悠悠,沧桑巨变,名耀一时的钓鱼台下面的水里长满了芦苇,南河也变窄了,芦苇淹在河水中随着流水漂浮着。站在钓台四顾远眺,笔者不禁想象着当年构云公隐居此地垂钓时的情景:微风习习,细雨霏霏,远望独峰苍茫,近观溪畔钓台朦胧,交织成一面浓淡相宜的山水画,给人一种如梦如幻、虚无飘渺的感觉。
可以说没有彭构云也就没有震山钓台(钓台烟雨)这一著名的风景地,为更深入地了解彭构云,笔者和一帮驴友徒步十多公里,到袁州区新坊乡合浦村东塘里上岭组彭构云陵墓进行实地探访。彭构云陵墓坐落在上村岭的西面山上,坐西朝东,由彭氏子孙2007年重修,属宜春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在彭构云墓志上看到记载:彭构云生于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年),21岁登进士,任礼部侍郎,25岁任袁州刺史,见帝相奢弊,致仕隐居宜春,为赣省八大隐贤之一。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11月29日,唐玄宗赐封彭构云为征君。为避“安史之乱”,彭构云自临州(今甘肃临洮)迁徙袁州(今袁州区新坊乡合浦村东塘里上岭组),成为江西彭氏一世祖。
卢肇震山崖题刻
震山钓台的看点很多,那儿还有宜春市最古老的题刻:震山摩崖题刻。
据宜春市志记载:震山摩崖题刻位于市东5.5公里下浦乡塘上塘头村侧。卢肇撰写的《震山岩记》就镌刻在震山西麓的崖壁上,凿有一方框。框长2.5米、宽2米。为阴刻楷书。文长309字。唐咸通七年(866年)勒石。现尚有80余字可以辨识,是本市最古老的题刻。
笔者站在震山摩崖那儿仔细端详了许久看不到卢肇的题刻,还是一位老乡告诉笔者要浇水到摩崖上才能显出些许字来,果然当老乡浇上水后刻在岩石上的字隐隐约约的出现在笔者眼前,只是由于日久雨淋风化,有些字已经是很难辨认,后来笔者翻阅了史书找到了卢肇所作《震山岩记》的原文:
宜春郡东十五里,有山。望之正若冠冕,同麓而异峰,在东方如画震卦。郡人名之曰“呼冈”,意者谓其若长幼相呼,同在一处,其义不显,予无取焉。其西北有石室,临游溪之涘。邑人彭先生尝钓岩下。先生讳构云,善黄老言。宝应中,诏以玉帛召先生,不至,时太守命其乡曰“征君乡”,岩曰“征君钓台”。
咸通七年,予罢新安守,以俸钱易负郭二顷在震山之西,又得枫树之林于溪南。日与郡守高公游其下。公名厚,衣缨之茂士也,为政严简,民悉安之。予以“震山”易“呼冈”之名白公,公喜,命刊其事于岩下,予既得西林而罗鸟网兔,挟弹走马于其间,亦请命其林曰“卢氏弋林”,以其对东“彭氏钓诸”也。因谓高公;使郡人无得樵渔。于是林之檀、栎、杉、桧不日丰茂,以冠于郡。高公因戒吏以丹书贻卢氏,使西畴之人世世掌之,郡民相率言曰:“二刺史俱好事者,吾侪幸寓目焉。”遂以刊之。
据《宜春县志·人物》载:卢肇,字子发,宜春人(今分宜文标乡)。唐咸通七年(866年)届期罢任,返回宜春候选。回宜春后,与宜春刺史高厚结为至交,选择城东十五里的彭构云隐居地侧,以俸银购地二顷,修建寓居书斋之所,从事文章翰墨著述立说。复又在“呼冈”名“震山”,辟“卢氏弋林”与“彭氏钓渚”相对。封山育林以利檀、桧成长,罗鸟网兔以添文翰余乐。此情此景,心旷意洽。咸通七年(866年)11月23日撰写“震山岩记”以志其胜,并在游溪岩畔凿石摩刻其文,作永久留传后世。但由于年久月深,风化侵蚀。尚有80余字可辨识,其他隐约难辨。笔者在震山钓台逗留许久发现那儿还有不少值得看的景点,在钓鱼台的左侧约五十米的地方,有一片滴水岩。整个崖壁成层状分列,边缘参差不平,犬牙交错。但每个突出部位又被滴水洗磨的很是圆润。每年的梅雨季节,一条条滴水形成水线就象一串串珍珠门帘,煞是好看。岩壁的下方有几个可容三五个人的小洞,洞丈许见方,但不管外面如何滴水,里面倒也干爽如故。滴水岩正前方有一块巨石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显得很是突兀。据说这块石头大有来头,传说当年八仙之首的铁拐李在得道成仙前云游路过此地,突然间狂风大做,乌云漫天,瞬间就下起了瓢泼大雨,风雨雷电中,一块巨石从天而降,正好砸在了他的腿上。于是,他便躲进旁边的小洞避雨疗伤,历经半年方始离开。但一条腿就此成了拐子。
震山钓台右后侧有个山谷,山谷旁边的有一条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断裂带,这是一条亿万年前形成的褶皱,而且很是明显,远远地一眼望去便可分辨。这是笔者走了许多地方见到的唯一一个,不管是作为地质奇观还是文化遗产,我们都有必要来保护它。
震山钓台还有两处洞穴。东首是一处两个洞口的浅洞,因为其外形酷似人的鼻孔,当地人叫它双鼻洞,双鼻洞前有一块空地,颇为平坦,山的西面,也就是正好钓鱼台的后面,有一个大洞,里面很是空旷,可以容下几百人。
笔者认为震山钓台有很厚重的文化及很丰富的旅游资源,值得整体开发和推介。
秀水洄旋成雷潭
笔者前面提到相传有两个钓鱼台,还有一个在距城3公里许的大塘村雷潭,称雷潭钓台;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五七袁州《雷潭》云:“在府城东北五里,秀水至此成潭,旧传有龙潜于内,上有峭壁石罅,龙鳞印石成痕,洞边有寺。”
雷潭,在袁河转弯处北岸边,山丘由北而南,止于河边,形成岩壁。为一盘形岩石平伸于河中,苔痕满矶,石面平坦,正可垂足坐钓。石下袁河洄旋处,形成深潭,水清澄碧,有如翡翠,故称雷潭。石西北侧,有古寺宝庵,古树丛生。
雷潭的妙处在于一块盘形的伸于河心的巨石。由于石面平坦,探首可见下面水潭,且潭中鱼甚肥硕,便使此地成了钓鱼的佳处。许多清雅之士,闲来无事,常常在此垂钓。清代有个叫杨琨的知县,喜好文墨。一日心血来潮,唤人在岩后的石壁上刻下“钓鱼台”三个字,雷潭的名声也就逐渐远扬了。
最近市政府已经开始重视钓鱼台的保护了。笔者相信雷潭钓鱼台一定会得到很好的保护,笔者也期待宜春八景之一的钓台烟雨能早日焕发出昔时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