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课堂之幼儿园入园准备

(2013-07-24 18:31:10)
标签:

育儿

杂谈

分类: 幼儿园那些事

http://s13/mw690/6f38cdd2tx6BjjCCt088c&690
2013.05.20入园第一天

 

    5月20日,33个月零1周的朵朵正式入园了。前两年听过两个关于幼儿园择园的讲座,我和几位妈妈是去年就考察、选定幼儿园,并顺利通过了两轮面试,就等今年的入园通知了。但我没想到朵朵会提前三个多月接到通知,我还以为是按年龄来安排的,朵朵8月才会入园,所以当时入园准备并没有做特别充分。调作息是提前半年开始调,但效果甚微;平时会告诉朵等她长大了就能进XX幼儿园了,会和她聊如果在幼儿园需要帮助怎么办,朵会说找老师;不过当时还没带朵去幼儿园及周边看看,想着提前三个月带她去看呢,没想到提前三个月就接到入园通知了。很幸运父母课堂的最后一课“幼儿园入园准备”安排在5.11号,应该是老师知道了有两个孩子接到了入园通知,特地赶紧安排这节课的,谢谢贴心的老师们。在这一周我的准备工作做的更充分了,这节课真是很及时呀。这节课内容很多,杨老师考虑的很全面,非常详细的从各个方面帮家长做入园准备。开学在即,把这么好的内容分享给即将入园的孩子的家长们。括号内的是我根据朵实际入园后补充的个人体会。

 

一.入园前的准备

1.  生活作息及自理能力的准备

提前半年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5分钟一次慢慢往前调时间,循序渐进。

午睡时间1小时左右,睡1个小时左右放点音乐,孩子自然醒来。

人文美育课程的王老师给大家拷备了很多美妙的音乐,还有睡眠音乐、阅读音乐等等。

(朵两岁左右开始每天很晚睡,要到11点多,偶尔会过12点,为此我曾经焦虑过,后来放下了找到问题原因,不在孩子身上。但当时朵奶奶生病住院,爷爷主要照顾奶奶,外婆一个人精力有限,所以给朵调作息一直没啥效果,朵依旧早上八点多起,下午三四点睡午觉,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晚上依旧早睡不了,孩子精力本来就旺盛,下午睡的又足,到十点精神还好的不得了。

朵入园后从第一天开始就是7点20左右起床,一下提前一个多小时,通常是在朵迷糊的状态下给她穿好衣服,然后洗脸刷牙,7点50准备出门时才清醒。朵从入园第一天开始就不在家吃早饭,可能是起太早没胃口,她都是在幼儿园吃早饭。刚入园时对卧室有压力,不愿意睡午觉,接园时就困的不行,回家路上就会睡,有时到家要睡到六七点,晚上依旧晚睡,但早上依旧早起。第三天开始愿意进卧室,老师会先抱着她到睡着再放到小床,能睡一小时。但因手足口幼儿园放假两周,再加上端午节放假,再入园午睡又不睡或只睡半小时,这样回家后肯定要补觉的。又经过一周连续入园,从第15天开始午睡就从一个半小时逐渐到每天的2小时了。在幼儿园睡的早睡的足,晚上9点多就困了,可朵还想玩、看书,不愿意睡,但到十点半朵肯定是睡着了,有时会更早。可能对有的家庭来说十点半也算晚的,但对朵来说往前调了一小时,已经很不错了。调作息得全家配合才行,我们自己如果时间调好了,早下班陪朵,晚上早关灯,朵肯定能更早睡。)

 

自理能力:饭前洗手、自己吃饭、便后洗手、自己穿衣穿鞋。

给孩子准备穿脱方便的衣物,松紧带的裤子,不要系鞋带的鞋子。

(这些33个月的朵基本能自理,就是穿衣服套头的肯定没问题,扣扣子的还不行。她入园后基本每天都穿套头衫和松紧带裤子,虽然天气热了,但基本每天都穿中长裤的。为朵入园新买了几条到膝盖下的,面料舒服宽松点的中长裤,因为朵喜欢户外活动,幼儿园也有沙坑,觉得穿裤子方便,长点也保护点膝盖。朵入园前幼儿园有安排单独和老师聊孩子情况的时间,老师对孩子自理能力这方面问的很清楚,衣服是否能自己穿脱,裤子是否能自己穿脱,因为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老师不会帮忙,会尽量鼓励孩子自己做。)

 

如厕方面,家长越担心,孩子就越紧张,可能会出现憋几天大便的情况。家长言语上避免提起此事,在家补充,多吃蔬菜、水果。

(入园以来,朵好像只在幼儿园拉过一次粑粑,基本是每天下午回家拉的,每天都正常。这方面我倒没什么担心,虽说早上起来拉好再入园最好,我对这点真无所谓,这个等孩子自己的身体机能慢慢调整吧。今天早上入园第34天,朵是7点醒来,十分钟后拉粑粑了。)

 

孩子在家规则内化了,在幼儿园就不会挑战规则。

(朵目前还没在幼儿园出现挑战规则的事。就算朵出现了我也不焦虑,在幼儿园出现挑战规则的行为,幼儿园的老师反而会根据违规行为设计主题活动内容帮孩子构建规则。作为家长通过孩子的行为也知道了孩子有哪些规则没有内化,可以及时帮助孩子内化这些规则。)

 

2.  生活用品的准备

姓名贴,可以熨在衣服上、被子上,还有不粘胶的可以贴在绘本上,玩具上。

(姓名贴买了三种,一种是熨在衣服上的,一种是缝的,一种是不粘胶贴纸的,都有配可爱的图案的。熨的最方便,熨斗放上去15秒就好了,不过数次洗后有的会掉,当然可能也是我们自己没熨好的原因,有几件熨的时候底纸的光面弄错了。熨的姓名贴也可以撕掉的,熨的好的话有点难撕,但也能撕掉,昨晚就撕了一个,有名字的那面掉了,底纸还贴在衣服上,给撕了。缝的姓名贴用了三张,缝在床上用品上了。不粘胶的主要贴在带到幼儿园分享的绘本上了,几双鞋的鞋底也贴了。朵很喜欢不粘胶的姓名贴,自己在绘本上贴了好几张。)

 

有背带的、开合自如、不易漏水的水杯。

(教室里有水杯的,但新生一般喜欢自己的水杯,朵现在还要每天带自己的吸管水壶去。每周五的社会实践是要有背带的水杯方便,孩子有时在户外活动不愿意进教室喝水,自己带个有背带的水杯就方便些。不过估计孩子们户外玩的时候也不会带水杯,麻烦。)

 

室内鞋不要穿拖鞋,鞋子上也要贴名字,多备几双室内、室外鞋。

(朵入园时比较热了,教室里的室内鞋就用crocs了,为秋天准备了底较软的帆布鞋。)

http://s16/mw690/6f38cdd2tx6BjjY83uLdf&690

室内、室外鞋。新生喜欢户外活动比较多,所以室外鞋要适合运动的。
http://s10/mw690/6f38cdd2tx6Bjk2a3cl99&690  

3.  最重要的心理准备(家长/孩子)

孩子准备:

最好提前三个月带孩子去幼儿园及周边转转看看,让孩子积累入园的愿望,愿望是孩子自己的。讨论进了幼儿园会怎样,延迟满足,等你入园了才能和小朋友一起吃饭,才能用小马桶。

你准备好了才能进幼儿园,妈妈不能进去,妈妈不陪你去,你可以吗?

你想妈妈了怎么办?妈妈想你了怎么办呢,妈妈会和X阿姨说。

给孩子明确的概念:①妈妈不能陪你进去。②但会准时来接你。③这是不能反悔的成长的承诺。

满足孩子渴望长大的心理,憧憬幼儿园。

和孩子约定,进了幼儿园就不能反悔哦。

如果你因为想妈妈不想去幼儿园了怎么办?

如果你找不到老师怎么办?

(这些话非常重要,我都和朵说了。朵因为是5.6接到通知的,所以只有入园前两周去幼儿园及周边看看,那两周外公外婆带着,去的可频繁了,还有一天中午入园玩了一会儿,非常喜欢,很渴望能早点入园。我就用老师的方法告诉朵要等她长大了才能进幼儿园,老师已经给你准备好小饭桌、小椅子和小马桶了,等你再长大一点就能上幼儿园了。之前就有和朵说明妈妈是不能陪你去幼儿园的,朵知道需要帮助就找老师。因为我是职场妈,朵也知道我每天要上班的,每天爷爷会准时去接她。课后又增加了:1.你需要帮助,可找不到老师怎么办,朵回答我会找到的,我也可以找哥哥姐姐帮忙。2.你想妈妈了怎么办?妈妈想你了会和刘阿姨说会和吴阿姨说,朵马上说我会和老师说。3.如果你因为想妈妈不想去幼儿园怎么办,朵说不会的。那我就和她约定,进了幼儿园就不能反悔。当然入园后朵还是会说我后悔了,说过两次,还说过两次给她请假。朵说的时候我就说朵是想和妈妈待在一起是吗,妈妈也想和你待在一起。可是妈妈不能违反约定,每周一到周五要上班的,周六周日可以休息。朵就会问她呢,也是一到五上幼儿园,周六周日不去,朵会继续问还有几天可以不去幼儿园,我就告诉她今天是周几,还有几天到周六,聊到这儿基本就结束了。)

 

家长准备:

家长要坚信孩子要入园和小朋友一起玩。

恭喜小朋友终于长大了。

让孩子参与入园准备工作,边准备边讨论,这样准备的东西陪孩子入园,孩子会有亲切感。

接园时和大孩子沟通,问问大孩子“你想妈妈吗?”答案通常是不想,小朋友才想妈妈呢。

(朵入园前我们给她衣服上熨姓名贴,朵好奇,要帮忙,就参与一起熨。周一是分享日,周末我们和朵一起去超市买了分享物-脆谷乐,第一次分享以食物开始吧,之后可以分享一本绘本、一些活动照片等等。还买了新书包,新背带水壶,小床上用品。每天要备两套衣服,从里到外,包括袜子,我和朵一起选衣服,放入书包。关于第二条因为我不接园,所以没机会问大孩子。)

http://s10/mw690/6f38cdd2tx6Bjl9cszfc9&690
 

二.应对分离焦虑

1.  推荐绘本

《小阿力的大学校》入园前的准备和入园后的焦虑。

《我爱幼儿园》更适合从托班过渡到幼儿园的孩子。

(朵这两本都喜欢的,特别是《小阿力的大学校》,非常适合入园准备。朵之前还看过《汤姆上幼儿园》《汤姆挨罚》《超人兔系列-我不要去幼儿园》,朵看书时会说我想去。入园前《魔法亲亲》也看了。老师还推荐了好几本入园准备的绘本,我基本都有,但不急着入园前都看了,留一些入园后,适园期看。)

《阿波林的大事件》里有一本《幼儿园里的男老师》,这本朵也很喜欢,是入园后看的。朵1岁多非常喜欢《阿波林的小世界》,让她看看阿波林和她一样长大了,也进幼儿园了。

《庆子绘本》四册中有一本《最强大的勇士》,让孩子知道真正的强大不是外表的强大,而是内心的强大。
http://s15/mw690/6f38cdd2tx6BjkdJlQq2e&690

2.  孩子的分离焦虑

孩子的分离焦虑=好奇+兴奋+害怕+担心+委屈+思念+害羞+自豪+渴望……

委屈并不是因为事件多重要,而是因为亲人不在身边。

如果父母功课做好了,孩子会自豪,我长大了,入园了。

家长往往只看到焦虑,看不到其他方面。

(朵表现出来的较多的是好奇、兴奋、思念、自豪、渴望,还有委屈,因过敏痒呀会哭。)

不同性格的孩子适园方式不同

前几天大吵大闹的孩子入园适应比较快,相对简单,一般适园不超过一周,但反复比较多。

前三天不哭不闹,第四天开始不要去幼儿园,抽泣、不大哭的,适园相对慢一些。一旦适园了,不太会有反复。

入园后特别怪的孩子需要关注,更需要倾听、接纳、情绪释放。入园后一个月的情绪要关注,要释放,需要妈妈理解、包容。“妈妈知道你很难过。”

孩子的复杂情绪需要释放,不在现场释放,必然在家释放,因为家人是安全的对象。

(朵属于后者,头两天可兴奋了,迫不及待的入园进教室,第三天出现的分离焦虑,但朵的分离焦虑很体贴,就是从第三天晚上开始,躺在床上聊天时朵会说我不想去幼儿园,但第二天早上依旧是开开心心,迫不及待的入园。可惜第一周适园的好势头因手足口中断两周,再去幼儿园时迎来两天最严重的分离焦虑,直接拷微博记录了。这个严重只是相对朵比较温柔的分离焦虑而言。

http://s3/mw690/6f38cdd2tx6BjksBQX072&690
6.9早上,只有这么一天是早上分离焦虑,朵真是太体贴我们了。
http://s16/mw690/6f38cdd2tx6Bjkt4i51ef&690

之后又遇端午节休假,适园期就是怕放假不连续。假后朵每晚都会说一两遍我不要去幼儿园,但都挺平静,没啥情绪,我就重复妈妈知道你是想和妈妈在一起……她虽然每晚说这么一句,但第二天入园情绪都挺好,朵入园后20天左右就不说这句话了。昨天是入园第33天,朵说早上8点出发太晚了,我要6点半出发去幼儿园。)

 

3.  家长的分离焦虑

家长的分离焦虑=很多的担心+心疼+疑惑+生气+内疚……

家长若能面对自己的焦虑,则不会把情绪传递给孩子。家长要觉察,要梳理自己的情绪。

(我真没啥焦虑,因为对这个幼儿园了解的很多,陪朵适园的半天,也看到了老师的爱心、耐心和专业,很信任这里的老师,所以朵入园我很放心。幼儿园对新生是一对一关注一个月,有详细的新生观察记录表,记录每天的情绪与活动、饮食、睡眠与健康。我每天就看这些记录就够了。而且朵的变化也让我不焦虑,入园后规则感更好了,剪刀用的更好了,特别喜欢集体照,在家会以常说老师和小朋友的名字……)

 

 家长不良的应对:(列出不良应对,就知道正确的应对了。)

①入园时过度关照(孩子/老师)

不用交待喝水,忘记带东西,吃饭的事,只说“今天玩的开心哦!”

如果有特别重要的事可以写纸条给老师或接园时和老师沟通。

写纸条次数不要太多,不要做纸条妈,不要关注太多生活锁事。

(入园以来当过两次纸条妈,一是第一天要把朵擦手的药交给老师,二是朵独立上厕所时小PP擦的不干净,会痒,和老师沟通,希望老师能帮助引导朵做的更好。)

②托付同班或同园的小朋友“保护”自己的孩子。

这样会给孩子心理暗示,孩子很弱,幼儿园不安全。

③许诺第一个来接。

④接园的过度询问孩子园内情况。

第一个月早点到幼儿园接孩子,加餐后孩子出来就能看见妈妈。

(朵的幼儿园是要求家长第一个月15:15就到门口等孩子,如果有的孩子不愿意吃加餐就可以接孩子回家。)

 接时园,和老师说“再见,我们约好明天见。”

(这句话很好很重要。)

孩子大多数不愿谈幼儿园的事,问的越多越不说。简单问问孩子“开心吗?”就可以了。

(最初外公外婆、爷爷喜欢问,朵说的不多,我是让父母尽量别问,但我也理解他们的心情,也不会总提醒父母。朵入园第一周就会听她说三四个小朋友的名字,不久就找到了一对一的好朋友,入园17天时看着班级集体照能说出七八个小朋友的名字,现在能说全了。入园12天开始朵回家就会教我走线、经典体操、安静游戏等等,最近是当老师给我们分享绘本,开头是今天我们来分享一本书吧,结尾是谢谢爷爷带来这本书分享。)

⑤当着孩子的面与交流孩子在园内的情况。

有经验的老师也不会当着孩子的面和家长交流孩子在园内的情况。

⑥因尿裤子,没睡觉,丢东西等锁事责怪孩子或老师。

责怪孩子会给孩子更大的压力,埋怨老师会给老师带来压力。

如果孩子外套丢了,不知道放哪儿了,先抱起孩子关照他的情绪,过会儿再问是现在去找还是明天去找。不要让老师去找。老师帮孩子做这做那不见得好,反而是主动询问孩子意见的老师,让孩子自己作主的老师会给孩子好的影响。

(朵头半个月有几天在幼儿园出现尿裤子的情况,这也算是一个表现吧,她总说是喝汤喝牛奶弄湿的。幼儿园老师说这是正常的,不要总问朵这件事,等她对环境放松了,不紧张了就好了。朵入园第一天丢了袜子,第二天把新买的水壶摔坏了,我都没说什么。外婆和爷爷倒是说了几遍,结果朵第二天回家就说我今天没丢袜子。和外婆、爷爷沟通后,他们也不多说什么了,这样的提醒只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⑦因孩子与小朋友冲突受小伤而责怪老师,或找对方理论。

这样会传递给孩子他处理不好和人的交往,得依靠大人,反而让孩子感觉自己更弱。

(朵还没出现这类事情。)

⑧教授孩子所谓“自我保护”技巧。

孩子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孩子入园后会有点特殊情况,有的孩子咬人也可能是紧张。

(关于最后两条,我个人体会是孩子在入园前和其他小朋友玩的多,相对会处理的更好,因为在入园前小朋友间就碰到过各类冲突了,而当时父母在身边,到该介入时父母会介入引导并构建规则。朵是不到两岁时周末就开始和宝儿、兜兜一起玩,后来我们的队伍日益壮大,陆续加入了虫虫、开心和匀匀。小朋友多了,大了,性格也不相同,自然会有小冲突。关于父母何时介入我们几家开始不太统一的,后来问过杨老师,杨老师一句话就帮我们统一了,就是“父母觉得不舒服的时候就可以介入,可以和孩子们说换个舒服的游戏方式吧”,家长不把冲突升级,当成是一个游戏。而且孩子确实会在冲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5月底几个娃去天马农场玩,看到一辆停用的观光车,都很想开。虫先坐上位子转方向盘,朵和宝也冲上去小手把住方向盘说我也想玩,但先玩的虫还没玩好,明白表达不愿意,朵坚持了一小会儿又表达了一下想玩的愿望,看虫仍不愿意就下车了。然后马上捡了一个带泥巴的小草很高兴的给我看。孩子的方式其实和各人的性格也有些关系,对应儿童的四种先天气质-忧郁型(土)、乐天型(风)、冷静型(水)和激进型(火),朵朵是乐天型为主的。孩子的先天气质和父母也有关系的,可以看一下具体的相关内容,对应一下自己先天气质,朵妈我是乐天型的。)

 

4.   六字原则:对孩子――接纳、共情、陪伴

               对老师――信任、沟通、配合

 ①对孩子:

从心理上去接纳。第一次踏入社会,人生的很大挑战、转折,对孩子的情绪、行为要从心理上接纳。

共情不等于煽情,共情的情是孩子的,煽情的情不是孩子的。

不需要说教,孩子宣泄情绪时要共情。妈妈也在想你,从成人的角度去讲,有一口袋的吻,妈妈掏出来一个吻,我们虽然分开,妈妈还是很爱你,爱在这里,爱在那里(边说边点孩子的额头、胳膊等等)。

告诉孩子,妈妈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会照顾好你。

早上孩子不想去幼儿园。“哦,你是想跟妈妈待在一起吗?妈妈也好想和你待在一起。”抱抱孩子。不要和孩子说“幼儿园不是很好玩吗?”不要绕,直接说出孩子的想法-想和妈妈待在一起。

(这段也很重要,朵每次晚上说不想去幼儿园,我都会说这句话。)

孩子四岁时进入社交敏感期,孩子如果出现被控制,好朋友离开了,这些情况需要和老师交流,家长要了解,要疏导。

孩子入园时是一对一的交往,先是一对一老师,再是一对一小朋友,然后是进入一个团体。

通常初入园的新孩子怕三个地方:教室、餐厅、卧室。

(可能是因为朵已经在早教中心玩了两年,所以她不怕教室,对教室充满好奇,基本是迫不及待进教室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周末经常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玩,一起野餐,所以也不怕餐厅,朵几乎每天早上都在幼儿园吃早餐,好像只有两天是在家吃的,今天早上在家吃的生煎配白粥。外婆开始会担心朵在幼儿园吃不好,早饭都会准备朵的,想让朵在家垫垫再去幼儿园吃早饭。不过看朵的新生记录表,三餐吃的都不错,特别是早餐和下午的加餐,吃的可全了。朵对卧室有压力,不愿意进的,她不午睡的时候老师就让她观察别的小朋友午睡,带她去操场、教室。朵入园21天时开始独立午睡,应该是不用老师陪伴。独立午睡也延续到家里的,她有三天因过敏请假,在家午睡也不要外婆陪,自己在小床上选本书,一会儿就睡了。)

 

接园时和孩子讨论,明天我们在幼儿园门口怎么再见,怎么道别,仪式不要太复杂。

例1.  转身看背影,看妈妈的背影,妈妈回头笑着说再见。妈妈万一哭了,就和孩子说妈妈会想你的,妈妈都哭了。

例2.  拥抱充电,充足了,再见了。

例3.  宝宝,你明天还不想进幼儿园,拽着妈妈的衣服怎么办呢?妈妈是把你抱到老师怀里的呢,还是掰开你的手指把你放在地上呢?

(最后一个我们用到了,之前发的微博截图上有的。)

刚入园的两三个月内最好不要带孩子出远门。

 

②对老师:

多去聆听老师的描述,同时把家里的情况,对老师有帮助的信息告诉老师。

关于孩子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孩子适园后的心理变化分享给老师。

(幼儿园一个月新生观察期满后老师还会和家长面谈一次,不过我开始不知道,朵入园24天新生期满后就写了一封信给老师分享朵适园后的变化。)

同化了幼儿园后,孩子的安全感才会转到自己身上。

孩子开始会喜欢一个老师,不要一直强化对这个老师的情感,特别不要在老师间做比较,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个老师?”

孩子间也不要做比较,对孩子、对老师没有评判,只有感受,只有行为上的解释。

不要让孩子有好恶,有个人评判。大了孩子会有,但评判的是行为,不是人。

让孩子用爱的眼光看每一个人。

孩子之间的有冲突,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对方孩子的需求上。比如有小朋友抢朵朵的玩具,可以和朵朵说“哦,XX太想玩这个玩具了。”

 

 

http://s5/mw690/6f38cdd2tx6BkuPEkGo44&690



http://s14/mw690/6f38cdd2tx6BkuQsMAla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