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读诗:雨中和杭州之夜
(2022-04-09 13:12:52)分类: 读诗随笔 |
窗户的诗
▌雨中
有一会儿,鸟声欢快、清亮
让雨中的万物,不再抵抗
之后,雨水哗哗
在窗外响着,掩盖一切
时间在忙碌中流逝,在困顿中消磨
比任何事物更容易
偶尔泛起的杂念,带来欢乐与痛苦
像一滴雨,被更多的雨带走
上午,就这样过去了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但我依然犹豫
就像一块石头,挡在路的中间
一条路背着一块石头去向远处
整个春天,总有什么不可以言说
却真实存在
总有什么流失,而我没有抓住
▌杭州之夜
植物。和孩子成为你全部的日子
盛开的水仙,香气清和
在黎明,或者黄昏,如同你的
呼吸。不自觉地,成为你的
一部分。我完全可以想象
日复一日,你把空中的飞雪
沿途的桃花,睡莲和菊花
轻轻拥进心怀。碧绿的湖水
既是照见无声岁月的镜子
也是你沉静如水的内心
它装着蓝色的星星
小小的月亮。你一定已经忘记
在杭州度过的那个夜晚
你只是,温柔地,对我笑了笑
带着神秘、绽放的光芒
在黑暗中。像离站的火车
使我以后,至今的生命
成为一种延续
就像一个故事结尾的省略号
07
明亮读诗:
读诗的本意是想探寻诗人想说什么,是如何表达的,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如果我们在读诗过程中,可以窥见诗人的思路和思想,也算是再一次创作吧。我想这两首诗歌,诗人的基本手法是采取用语言的错位和拼接来营造一种诗意的场景。这种错位,可以是两个想像中的片断的组合,可以是两个不相干的词汇因为一种氛围的营造而契合在一起,也可能是为了提升诗意而精心构造的一种铺垫和渲染。这种拼接,可能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奇思妙想,也可能是为了迎合诗意的走向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对诗歌文本的确立和它的可读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歌《雨中》,应该是两个场景,一个是下雨,一个是一块石头,挡在路的中间,因为一种氛围的营造而契合在一起。它属于客观写作的思维模式,包括画面感和现场感,始终贯穿于一首诗歌的全部。一切都显得真实和自然,只是在字句的排列和布局上,出现了人为的阻断和划分,身临其境的生活方式和亲切熟悉的景物,在每个人的目光和思维的镜像里,都可以找到它的原型和出处,这种诗歌离生活很近,离一景一物很近,近到可以直视和对话。雨中我们什么都可以看见,流去的和要抓住的,是矛盾的对立面,又是统一的,但是我们又时候却失去了机会,没有抓住,这就是诗人给我们的思考,诗歌的魅力所在。诗歌《杭州之夜》,两个场景,一个是自然植物的生命延续,一个是血缘生命的继续延续,诗歌娓娓道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启发和引导。诗歌,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那盏散发着晖光的灯,就是灯火阑珊处那个铭刻心怀的背影,就是那只与亘古相拥又与春光擦肩而过的陶罐,就是蛰伏在乡村的叹息声和城市的轻音乐,就是那个孜孜以求而又怀揣着梦想的前方。2022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