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每个孩子都需要爱,许多孩子对爱的需要远胜于对一两件玩具礼物的需要。但父母如何来表达自己的爱呢?
建议:轻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与孩子道别时挥挥手;在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这些都是在向孩子表达爱心。
纪律
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需要你提供一些做人处世的规矩,以让他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以及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建议:使用严厉的但却是能被孩子理解的纪律来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然后再平心静气地向他解释:“无论你何时再犯,我都会阻止,直到你能自己改正为止。”
以身作则
你传递给孩子最重要的信息往往不是用言语方式来达到的。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他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楷模。
建议: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观察你,因此你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假如你不想让你的孩子吸烟,你自己最好就不要与香烟为伴。要想为你的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自尊
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他的尊重培养出来的。体罚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尊重意味着你必须将孩子看成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允许他发展自己的爱好和追求。
建议:即使孩子的发展与你为他设计的目标并不一致,或者他的有些表现你很难理解,你也应尊重他的个性。你要关心他,但不要什么都替他作主,你应鼓励他独立思考并勇于探索,让他知道你随时都在关注着他。
良好的自我形象
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适当称赞是重要的,但假如称赞言过其实,反而会有损于孩子的自我评价。相反,对孩子的过分指责和嘲笑,传达的是这样一种信息:“你没有能力做这事情,必须由我来代替你完成。”这种凡事包办的做法会破坏孩子的成就感。
建议:让你的孩子独立地去从事一些事情,直到他完全掌握,然后说一声:“做得好!”让孩子有一种成就感。
良好的健康习惯
培养孩子的健康习惯,父母的行为是很重要的,父母坚持刷牙、健身或注重饮食健康,都是无意地向你孩子灌输一种观念:要照料好自己的身体。
建议:让你的孩子定期去医院,接受必要的健康体检,同时让孩子了解坏习惯对身体的危害。
多跟孩子在一起
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你也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始终是第一位的。
建议:每周都计划一次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然后让孩子盼望着这个时刻的到来,让他知道你非常乐意与他在一起。
学习动力
所有那些肯学习的父母都在无形中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但也应注意不要拔苗助长。对孩子来说,压力过大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
建议:在幼儿时期就开始让孩子学着阅读,待他长大后再让他对着你朗读。培养他对自然和周围环境的好奇心。你要经常倾听孩子的想法,与他一起探讨一些问题。
幽默感
与你的孩子一起欢笑,能让他看到事物轻松和愉快的一面。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笑声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建议:和孩子一起阅读幽默书籍和看喜剧电影,当孩子尝试一些幽默行为时,父母应表现出很欣赏的样子。
伙伴关系
从两岁开始,孩子就需要与同龄或略大的孩子玩耍,孩子能学会妥协、同情和合作,还会发展出一些新技巧、兴趣、责任心等等。你所要做的是适时地给他们一些指导。
建议:不要总让孩子关在家里做一些早已设计好的游戏,要鼓励他多与同龄孩子在一起玩耍,这样,在自由自在的活动中,孩子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

父母的牺牲──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因为王季庆看了诗人纪伯崙一首关于《孩子》的诗,让她对教育孩子的看法有了180度的转变,“其实我对自己很严格,但在我怀孕的时候,看了纪伯崙的书,真的好感动,你清楚知道你绝对不能去掌控另一个个体,即使他是你的孩子,但华人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财产。
所以我很小心努力把孩子当作是一个‘人’,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即使是做错了,他还是有权利去嚐试,你只能告诉他有什麽选择,他决定了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待王季庆说完这句话,再听她说别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于是你便知道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一位母亲来说,对一位非常疼爱自己孩子的母亲来说。
一个女子做了母亲,最容易陷入一个窠臼,就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然教育家马卡连柯却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亲所能给于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对孩子来说,他们习惯了风和日丽的天气,直到有一天在自己迎接疾风骤雨的时候,在不测风云的挫折和挑战裡,惊慌失措,不知道心中的勇气和智慧该从哪而来。
对父母来说,儿女是他们的私人财产,他们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在孩子身上,直到他们年老时,同样渴望得到全部的关爱,儿女就像风筝,他们想要永远拽住那根线,只有把它牢牢操在手中,心裡才有安全感。
做了父亲以后的胡适先生,写过一篇《我的儿子》,裡面说道︰“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但是你既然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王季庆曾经遇到一位母亲,在女儿7岁的时候和丈夫离婚了,她的工作能力强、生活能力很好,但却非常担心独生女儿的种种,开口闭口都是女儿。当王季庆问她:“妳的生命有何意义和价值?”她如此回答:“我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就是要我的女儿正常。”
王季庆说:“她女儿已经17岁了,不疯不痴不傻,而且长得很漂亮,你认为我可以接受她这样的答桉吗?她不是普通老百姓,她是一位博士,在国外也住了很久,可是她的答桉竟是如此!”王季庆再问她:“那妳自己的生命呢?”
她说:“我自己有如藁木死灰,我已经完全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只一心一意地想女儿好,我已经把自己放弃了。”
一个藁木死灰的妈妈一心一意想让自己的女儿快乐、幸福。“这是最大的问题,你把自己生命的基础放到别人的喜怒哀乐上,交在别人手裡,生命的意义竟是女儿正常与否?!”面对一个成熟的独立女性有此生命告白,王季庆的嘴巴都张大了。
这母亲每一天都像监狱裡的狱卒,把女儿当犯人看,甚麽都要通过她,即使她在上班,仍然想女儿不知道会不会偷跑出去。因为她对孩子的不信任,造成母女无法沟通,压力越来越大,女儿岂受得了母亲的监视,非逃不可。
“后来真有不太好的事发生,华人的父母总是替孩子选择,但选择之后谁要负责?这位母亲以为自己很对,因为她是出于爱心,最可怕的就是这个──以爱之名,做一件与爱完全没有关係的事情。”
王季庆最后提醒这位母亲:“先不要讲女儿如何如何,妳的焦点应该放在妳自己的生命上。先不要对人好,如果你自己是空的。你看到自己快乐吗?因为我们不仅仅只是活,而是要活得快乐,这才值得。这才是给妳女儿最好的东西──身教,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
孩子有孩子要走的路
王季庆对此也有自己的故事,“这听起来很负面,我自己也很痛苦,是我给了孩子自由,他是一个‘人’,我没办法控制他,最后他自己去承受后果,他学到了教训,可是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痛苦。以结果来论的话,人家会觉得还是传统的方法好,但孩子的学习肯定不一样,这是他要走的路,我们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过去的经历来学习的。”
在儿子上高中时,有一次王季庆带他们去看她上标准舞的课,老二看了便有兴趣想学。于是舞蹈班就安排了一个女舞伴给他,是一个年纪较长的女生。跳跳两人就成了朋友,常到家裡作客,后来成了情侣。当时老二才17岁,是个中学生,女伴比他大10岁,已经是一个相当能干的职业女性。
王季庆看两人从舞伴到情侣,局面开始失控了。她和孩子分析过,双方的生活背景、年龄差距,而且他马上就要高中毕业到美国去上大学,两人看来不可能有甚麽好的发展。“感情的事,我从来就跟孩子说,惟一的要求就是不要伤害对方,要尊重对方。当时我对孩子说‘你要去唸书,她年纪也大了,怎麽可以等你这麽多年?
’”
儿子答应妈妈先做朋友,直到他美国唸书后,双方便各自自由发展。但结果却出乎意料,儿子上大学后,不只和对方保持联络,反而因为感受到外在的压力越大,两人的距离越远,两人就越是团结,越是觉得这段爱情是伟大的。
于是,儿子没有遵守自己的承诺与对方切断关係,还在他读大二时就结婚了,家人全蒙在鼓裡。王季庆说:“本来没有甚麽,我也承认他们的关係,不说甚麽,儿子毕业后就在太太底下工作,应该很好的。但他们夫妻的关係越来越不平衡,越来越不对劲,儿子和我本来是很亲密的,甚麽都谈,但两人却慢慢疏远了,我不知道为什麽。我的痛苦不是儿子不听你的话,而是你觉得他和你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你不知道他在想甚麽?”
后来事情的发展是,夫妻两人的事业失败,初生的孩子还小,太太却患上精神分裂症,王季庆眼睁睁看孩子承受巨大的挫折和痛苦,整整10年,在孩子最黄金的
10年。作为一个母亲,王季庆的心疼和难过是言语无法说的,但她一直陪儿子,接受他的一切,当时她最常对孩子说的不是“当初如果怎样怎样。”而是“我会一直在这裡。”
“我没有再去责备他,这没有用,我不会让他觉得因为他犯了错而不理他。我已经不能替他做甚麽,他自己做的自己承担,我只能包容他。”直到今天,即使让王季庆早知道结果是这样,她还是觉得:“想尽办法去钳制孩子是没有用的,有一些选择,是他自己要做决定的,别人不能替他做。当时他选择了这条路,必然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我不了解。”
现在儿子的事业和生活已平稳顺利,王季庆回头看这件事:“有一些事是无解的,它在正常的状况下是找不到答桉的,既然发生了,就不要怨天尤人。只是你不要觉得这件事是冲你来的,或是冲儿子来的,无论如何,不管事情好坏,它都成为我儿子人生的一部份,一个过程,值得他去学习。”
没有一个女子天生就是一个独立的妈妈,一个独立的妻子,自己的价值自己去寻找,去肯定。王季庆以前也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建立在爱情上──“我要我爱的人全心全意地来爱我,如果不是如此,自己就失去了价值。”
王季庆遇到一个女子把一生的重心都放在丈夫身上,却因为无法生育,先生与她离婚。她在离婚后患上严重的脑癌,经过一段努力奋斗的抗癌期。
但王季庆看她其实是不要活的,“她的痛苦是她指定了只要她先生的爱,只有她先生可以肯定她的价值,因为她的先生不爱她,在她心裡早就丧失了活下去的意愿。在她的潜意识裡有一点自杀的倾向,但她又不能自杀,她把受伤的感情不断压抑下来,慢慢地就变成了她的病。她一生病,就可以转移掉自己的问题,‘你看我很可怜,我生病不是我的错啊!我还要去奋斗、拚命去抗癌!”
王季庆觉得这位女子如果不愿承认自己早已放弃了自己,不承认自己的生命是被动的,“如果你不爱我,我就……”,不管她如何努力去抗癌,都是没有用的。
她提醒说:“当一个人在情感上受伤时,儘管情绪是负面的,你都要去承认它、认识它、接受它。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价值的,不管你是贫是富,美貌平凡,遇到任何事,从根本上来说,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王季庆参加一个团体叫“Pollyanna”,“其实每个人都有悲观乐观矛盾的地方,Pollyanna就是叫你从乐观的角度去看事情,它有点像傻大姐的意思,不管你发生什麽事、任何打击,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份礼物,敲醒你,告诉你应该要改变了,让你变得更快乐。参加这个团体的每个人,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抛出来,让其他人帮你从Pollyanna乐观的角度看事情,让别人帮你在困境中看到一些好处和积极面。”
王季庆小档桉
留学加拿大,并旅美十馀年。经历半年的心灵追寻,遍览各类心理、宗教、哲学、神秘学等书籍。于1976年首度接触启悟性的“赛斯资料”后,心弦震动,遂开始译介赛斯书系列及新时代经典作品共十馀种。她也是在台北内湖的中华新时代协会总会创办人,影响很多读者。
孩子(选自纪伯崙的书《先知》)
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说道:请和我们说说关于“孩子”的事。
他于是说道:
孩子实际上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乃是生命本身的企盼
他们只是经你而生,并非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与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于他们的,是你们的爱而不是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庇荫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荫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于明日的世界,那是你们在梦中也无法探访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地学像他们一样,但是,不要白费力气要他们像你
因为岁月无法倒流,生命也不会停滞于昨日
你们是弓,孩子是从你们身上发出的生命之箭
那射箭者在苍茫路途中看定目标,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一个弯弓,使你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当为射箭者所成就的一切欢欣喜悦
因为祂不仅爱那射出的飞箭,也爱手中握的那稳固的弯弓
纪伯伦《先知的灵光-孩子》
他们是藉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胡适《我的儿子》
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然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