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蘑菇的鉴别与食用

标签:
美食 |
分类: 美食 |
野生蘑菇甚多,因其味道特别鲜美,颇受消费者喜爱,但误食野生毒蘑菇而酿成悲剧的事故也时有发生。如何识别毒蘑菇呢?
一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二看颜色。毒蘑颜色鲜艳呈金黄、粉红、白、黑、绿。无毒蘑菇多为咖啡、淡紫或灰红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三看形状。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毒蘑菇一般比较粘滑,菌盖上常粘些杂物或生长一些像补丁状的斑块。菌柄上常有菌环,无毒蘑菇很少有菌环。
四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五闻气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或其它的怪异味道,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无毒蘑菇为苦杏或水果味亦或是有特殊香味。
六是测试。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
七是煮试。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八是化学鉴别。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黑色羊肚菌 (Black Morel)
鸡冠菌 (Chicken Woods)
鸡油菌 (Goden Chanterelle)
刺猬菇
榛蘑
喇叭菌
牛肝菌 (King-Bolete)
蠔菇 (Osyster)
鸡腿菇
蘑菇的营养价值
野生食用蘑菇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味佳肴,它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食用佳品。现代研究证明,食用蘑菇含高蛋白、低脂肪、多营养,对保持人体健康和提高人体免疫力都很有帮助。
毒蘑菇简介
蘑菇寄生于枯树上或朽根中,种类很多,蕈体与柄通常呈白色,老时为淡黄色,部分为咖啡色,肉质柔软肥嫩,鲜美可口。每当春末初夏和深秋,山野里生出各种蘑菇时,常有误食毒蘑菇而中毒的现象,有的误食者还因此丧命。目前我国已鉴定的蕈类中可食用的蘑菇近300种,有毒蘑菇100余种,其中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约10 余种。最常见的毒蘑菇有褐鳞环柄菇、肉褐麟环柄菇、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秋生盔孢伞、绿帽蕈、毒蝇蕈、马鞍蕈、鹿花菌、包脚黑褶伞、毒粉褶菌、残托斑毒伞等。鉴别有毒的蘑菇是有一定困难的。毒蘑菇外形特点是大多颜色鲜艳,伞盖和菌柄上有斑点、疵点,菌柄折断后流浆、发粘,伞盖肉质呈薄片形。但也有些毒蕈无上述特点,如白毒伞,颜色并不鲜艳,须仔细鉴别。目前对于有毒蘑菇的鉴别,尚无可靠的简易办法。因此,为预防毒蕈中毒,最根本的办法是不要采摘自己不认识的蘑菇食用。
食用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
毒蘑菇中毒最快10分钟发病,最慢潜伏24小时。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分为四种类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1)胃肠炎型:中毒发病较快,潜伏期一般为半小时至6小时,最短在进食毒蘑菇10分钟后即可发病,及时治疗恢复较快,病死率低。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水样便带血、失水及休克昏迷、发热、呕血、便血等。(2)神经精神型:幻视、幻听、谵语、狂躁、抽搐、精神错乱、昏迷等。(3)溶血型:中毒较为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贫血、黄疸、紫斑等,呕吐、便血。(4)脏器损害型:病情凶险,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0~24小时,最短可为7~8小时。初期表现为胃肠炎症状,继而出现肝肾心脑等脏器损害,最后可因肝、肾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