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季养阳

(2011-06-27 23:58:43)
标签:

健康

分类: 养生

    说到了夏季要养阳,因为很多人不了解,总是觉得夏季天气这么热了,那里还要养阳的,所以夏季养阳对这话题单独的提出来说说。人的生理夏季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这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腠理开泄,通过排汗以使人的体温达到平衡,但是汗为心之液,汗液外泄,气随汗也泄掉,夏季以五脏来说是对应于心,中医上有汗血同源的说法(其实西医学也证实这一点,一个人流汗太多,血容量也相应的减少),所以心气最易耗伤,这就是中医学上所谓“壮火食气”。气为阳,气伤了阳也就伤,所以夏季人体的阳气多不足,应养阳气。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中医养生认为,亚健康状态都可通过养护阳气、祛除湿邪来防治。因此,培养阳气可有效增强抵抗力。

1、少食冷饮。夏季气候炎热,冷饮成为人们最爱的饮品,很多家庭无论男女老幼每天必饮数杯,以此来清暑热。人们却不知夏季虽然气候炎热,但人体的阳气处于外泄的状态,即盛于外而虚于内,阴气内伏,没有足够的阳气来护脾胃,过度地饮用凉茶容易损伤脾胃之气,引起食欲减少、胃痛、腹泻等症状,时间长了还会损伤肾的阳气,导致脾肾阳虚。

2. 别贪凉。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旺盛,汗出得较多,毛孔开泄,如果贪凉,如汗出后受风或空调过凉都更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夏季还是一个多湿的季节,湿为阴邪,最易伤及脾阳,所以不要认为夏天只有暑热之邪,而天天的吃冷食物。

3.夏天少喝凉茶,特别是我国南方更是喝得多,加上厂家的宣传,让人民总是觉得夏天一定要喝凉茶,而不知道夏天本来是应养阳气的。市场上有的凉茶配伍过于苦寒,这是不太适合喝的,尤其脾胃功能较弱的人更要慎服。夏季多湿,特别是长夏(大小暑季节时期)是通于脾,过喝凉茶伤了脾阳,脾对水湿的运化(代谢)功能就会下降,脾反而会被湿邪遏制,一旦脾的功能被湿邪所阻遏,则可能因为脾气不能正常运化、气机不畅导致体内水湿停聚,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水肿、四肢不温等各种症状。

4.适当运动:夏季外界阳气最旺,应多到户外活动,可补充身体能量、调畅气血、养护阳气,但不宜运动过度,出门应做到防晒。走路可固护阳气。

5.按摩涌泉穴:中医养生认为,“精从足底生”,精即指人体能量。足底有一个重要穴位,即涌泉穴。《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全身四肢各处。在空闲时经常按摩涌泉穴。

 
四十不补 五十受苦

中医认为“人到四十,阳气不足”,因此便有“四十不补,五十受苦”的说法。壮年之后,女性是42岁,男性是48岁,人体的阳气升发活力有所下降,便会出现一个生理性的消降过程,此时若不及时补充,人便会很快衰老。

医生治病的时候,总会想方设法帮助病人恢复“本来面目”,即生病前的状态。同样,要补阳气,首先要弄清它“本来面目”———“纯阳之体”。

古人认为小孩是“纯阳之体”。因为小孩子精力最充沛,哭叫一整天嗓子都不会哑,可以整天地笑,也可以一天到晚玩耍游戏都不觉得累。而且,小男孩在没有任何欲望的情况下,阴器会勃起。中医认为,这说明小孩肾气充足。阳气衰败的人,根本做不到这样。

夏补阳气 冬不生病
  
阳气宜在春夏季节补。中医养生原则是“顺应天然”。夏季外界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也是最旺盛的时候,所以一些慢性病在人体充足的阳气抵挡之下,减轻了。而到了冬天,外界阴气重了,人体的阴气也重,抵抗疾病的能力也随之变弱,慢性病就会“卷土重来”,变本加厉。中医的“冬病夏治”就是在盛夏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将阳气培养得更旺,以便秋冬抵御疾病的侵袭。这也是中医一直强调的“养生,要顺应天然”的观点。夏季养阳

 

《内经》里的夏日固阳原则

夏天补阳的方法有很多,《黄帝内经》给出了一些基本原则:“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也就是说,夏天时不要熬夜,保证良好的睡眠(夜卧早起)最好晚上11时前入睡,次日早晨六七时起床;不要怕热、怕阳光,适当晒晒太阳,少吹凉风 (无厌于日);保持心情愉悦,不要经常发怒(使志无怒)。

 

中医专家论阳气
   “阳气不足,湿邪不去,吃再多药品补品都如同隔山打牛。绝大多数疾病都可以从养护阳气、驱除湿邪的角度防治,培固自身阳气,就是开启人体自愈大药、抵御病邪的不二法门。”

说这话的武国忠是中医界泰斗胡海牙先生的关门弟子,被称为“北京最贵的医生”。

阳强则寿,阳衰则夭。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阳气耗尽,生命也就消失。

阴阳在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各有侧重,阴气主要反映物质的一面,表现人的精气神,而阳气则突出反映能量,表现为各脏腑的功能状况。阳气足,则脏腑功能好,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就问题多多。

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只要能从“阳气”两字下手,那么大部分的现代病就不会困扰人们,一切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温床。


立夏养生杂谈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立夏一到,炎炎的夏日就隆重登场了。暑、湿、汽为夏天的主令,且常夹有火热之气,因此,人们要格外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立夏后易气虚血热,消化功能下降,在饮食上需多加注意,根据体质进行食补才能避免身体亏损消瘦。

    立夏饭与立夏蛋

    “立夏饭”是传统食俗之一,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故又名“五色饭”。

  五豆各具药效。赤豆又名红饭豆、米赤豆,《汤液本草》言其“气温,味辛甘酸,无毒”,《本草新编》谓之“入脾经”,《食性本草》说它“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有滋补强壮、健脾养胃、利水除湿、清热解毒、健身宁心、和气排脓、通乳汁和补血的功能。服食黄豆可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精髓,增力气,补虚开胃,是适宜虚弱者食用的补益食品,《食物本草会纂》谓之“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肿毒”。黑豆具补肾养血之功,《本草纲目》中说“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肿下气,治风热而活血解毒”,《本草纲目拾遗》说“服之能益精补髓,壮力润肌,发白后黑,久则转老为少,终其身无病”。青豆味甘、性平,入脾、在肠经,具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的作用。绿豆性味甘寒、无毒,有清热解毒、祛暑止渴、利水消肿、明目退翳、美肤养颜之功效,《夷坚志》记载,“有人服附子过多,头肿如斗,唇裂血流,急求绿豆、黑豆各数合嚼食,并煎汤饮之,乃解也”。

 夏季养阳   经典的立夏食物还有“立夏蛋”,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Zhu去声)夏。”

    “立夏蛋”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神农本草》言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本草纲目》说“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唐代的《本草拾遗》谓其“破热气,除瘴气”。胡桃壳性味苦、涩、平,入脾、肺、肾经,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之功。鸡蛋性味甘、平,归脾、胃经,可补肺养血、滋阴润燥,用于气血不足、热病烦渴等,是扶助正气的常用食品。

    另外,民间还有立夏食李美颜的说法,妇女在立夏这天,把李子榨汁,混入酒中喝,能青春长驻。《月令粹编》说:“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中医理论认为,李子味甘酸、性凉,具有美容养颜、清肝涤热、生津液、利小便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李花和于面脂中,有很好的美容作用,可以“去粉滓黑黯”,“令人面泽”,对汗斑、脸生黑斑等有良效。《泉州本草》称李子有“清湿热,解邪毒,利小便,止消渴”作用。《医林纂要》认为李子可“养肝、泻肝、祛瘀”。立夏之际,故乡的李子定已又大又圆,在光影斑驳的枝叶间闪着诱人的光。

    立夏过后,温度逐渐攀升,人们就会觉得烦躁上火,食欲也会有所下降。立夏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宜采取“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适合立夏节气养生食疗的秘法:

  莲子猪肚

  原料:猪肚子1个,莲子肉50克,香油、精盐、生姜、葱、蒜各适量。

  制作:先将猪肚子洗干净,莲子(去心)用水泡发,然后放入猪肚内,用线缝合,将猪肚放入锅内,加清水炖熟透;后捞出晾凉,将猪肚切成均匀细丝,同莲子放入盘中,将香油、精盐、葱、蒜调料与猪肚丝拌匀即成。

  功效:益气补虚、健脾益胃。

  应用:脾胃气虚所致的不思饮食、口淡乏味、气短形瘦、四肢无力、消化不良、食后脘腹饱胀、大便溏泻、水肿腹水,以及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等而属脾胃气虚者。

  枸杞肉丝

  原料:枸杞子50克,瘦猪肉400克,熟青笋100克,料酒、酱油、猪油、麻油、白砂糖、味精、精盐各适量。

  制作:将枸杞子清洗干净待用。猪肉去除筋膜,切成丝;熟青笋切成同样长的细丝。将炒锅烧热,放入猪油,将肉丝、笋丝同时下锅,烹入料酒,加入白砂糖、酱油、味精、精盐搅拌均匀,放人枸杞颠炒几下,淋上麻油拌匀,起锅即成。

  功效:补血滋阴、抗老益寿。

  应用:阴血亏虚所致的形瘦体弱、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阳萎不举、心悸心慌、头目眩晕、视物模糊、视力减退、失眠健忘,以及贫血、性功能低下、神经衰弱等而属阴血亏虚者。

  玄参炖猪肝

  原料:玄参15克,鲜猪肝500克,菜油、酱油、生姜、细葱、白砂糖、料酒、湿淀粉适量。

  制作:将猪肝洗干净,与玄参同时放人锅内,加水适量,炖煮约1小时后,捞出猪肝,切成小片备用,将炒锅内放人菜油,投入洗净切碎了的姜、葱,稍炒一下,再放入猪肝片中,将酱油、白砂糖、料酒混合,兑加原汤适量,以湿淀粉收取透明汤汁,倒人猪肝片中,搅拌均匀即成。

  功效:滋阴、养血、明目。

  应用:肝阴血亏虚所致的两目干涩、迎风流泪、头晕眼花、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夜盲症,以及慢性肝炎而属肝阴血虚者。

    总之,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人的心神易受到扰动,出现心神不宁。因此,人们要格外重视精神的调养:

    一是要健脾除湿。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湿邪较重的症状。所以应常服用健脾利湿之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

  二是清热消暑。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来祛暑。

  三是补养肺肾。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以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麦冬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四是冬病夏治。中医历来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如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此外,夏天也是便于中药外用的时节,如用中药煎汤洗浴,能起到防治多种皮肤病的作用。


惊蛰养生有讲究
    惊蛰(jīng zhé),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眼前正是处在惊蛰节气之中。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万物复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节气的转换对农民朋友的重要。除此之外,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无论你是从商的生意人还是医生或是其他的职业,积累一定的物候知识,对你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所帮助的。

    惊蛰节气的养生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的调养。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概括了惊蛰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点要点。

    惊蛰时节的饮食调养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荠菜等。但此时正值仲春,肝气正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锅巴、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具体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以下介绍几个食疗方。

   山药玉米粉粥

  山药粉15克,粳米100克,玉米粉15克。将粳米淘洗干净,下锅煮粥,  同时把玉米粉、山药粉用冷水调和,待粥将成时,加入山药、玉米粉,再略煮即成。有健脾补气的功效。

 山药扁豆饭

    鲜山药200克,扁豆50克,陈皮3克,大枣500克。将山药用清水洗净,去皮切成薄片,再将大枣去核切碎,与扁豆、陈皮混匀后放入碗中。如常法蒸熟即成。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菠菜猪肝汤

  猪肝150克,菠菜50克,鲜蘑菇50克,水发木耳25克,蒜茸、姜片、调料适量。炉火烹调,待油烧到五成熟时,爆香姜片、蒜茸。投入蘑菇、木耳,加适量水煮沸,氽入猪肝并搅和,调味。倒入菠菜煮沸,淋上麻油即成。有养肝健脾的功效。

  山药炒菠菜

    鲜山药20克,菠菜250克,猪瘦肉100克,绍酒6毫升,盐3克,味精2克,生粉20克,姜4克,葱6克,素油35毫升。将鲜山药洗净切片,菠菜洗净,去黄叶、老梗,切成4厘米长的段;猪瘦肉洗净,切成细丝;姜切丝,葱切段。将猪瘦肉放入碗内,加入生粉、盐、味精抓匀,挂浆待用。将炒锅置武火上烧热,加入素油,烧至六成热时,下入姜、葱爆香,随即下入猪瘦肉、绍酒、菠菜、鲜山药片、盐、味精,炒熟即成。有补脾养肝的功用。

日常固阳要点   少食冷饮:

夏天多酷暑难耐,此时人们喜欢喝冷饮,吃寒凉食物,但这样做会损伤脾胃,消耗阳气。因此,夏天要少食冷饮、冰镇啤酒和瓜果,喝水以温开水为宜,以防止阳气受损。多吃温补食物如肉类食物,红枣、枸杞、当归等。

适当运动:
  
夏天外界阳气最旺,这时多到户外活动,可以吸收自然界阳气精华,补充能量,调畅气血,养护阳气。但如果运动过度,就会导致大汗淋漓,这样也易损阳气。

保暖避寒:
  夏季养阳
有些人一到夏天,就整天不离电风扇或空调。但过于贪凉,寒凉之气就会从人体皮肤、毛孔侵入人体,易伤肺卫之阳气,导致上呼吸道免疫力下降,细菌、病毒乘虚入侵。

推荐固阳妙招   按摩涌泉穴,振奋一身阳气:
  
中医认为,“精从足底生”,精即指人体能量。足底有一个人体重要穴位———涌泉穴。《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顾名思义,涌泉,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唐志民建议人们,每天晚上洗完脚后,按摩涌泉穴15分钟左右,或按摩人体其他的保健穴位如足三里、关元、命门等,对健康都大有裨益。

走路壮阳:
  
走路的确也可壮阳,实际上,走路和足浴的保健功效,主要是通过涌泉穴起作用。路况不需特别讲究,也不必非要挑鹅卵石路,一般的路面即可,每天走半个小时的路,也可以固护阳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