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辨清卿薄意作品之八法

(2012-07-24 09:43:50)
标签:

林清卿

薄意

印章

石雕

杂谈

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
此文乃观泉兄 @观泉书屋 昨日在其微博上分多段发出,我建议他能整理为一篇长博方便后来者学习收藏。而兄言次日就会删去,吾不忍,于是速速复制拷贝下来。果然,观泉兄旋即删去,不留痕迹。吾一早抽空将昨夜拷贝的内容录为一篇博文,自留,分享。吾不敢据为己作,实为@观泉书屋 兄之文。全文未改!

清卿薄意大师,且大师意在创造美而非留名,所以作品绝大部分不署名,那么,怎么去分辨一块薄意作品是否清卿呢?观泉分享心得如下:
一,风格特征,大师作品的个人风格特征是很清晰的,仔细阅读刘爱珠《薄意大师林清卿》,花鸟人物山水,就可知清卿主要风格特征,比如花卉含蓄宁静而倔强,通常幼芽生机盎然而老根遒劲。所谓风格特征,就如齐白石的印,个人风格如此,如人的脸像特征,所以,初判清卿,风格特征排在第一位;

二,是题材:清卿习惯将成熟的题材和构图反复雕刻,比如菊花,梅花,夜游赤壁,倪云林洗桐图,秋海棠,芦雁图等等,这些作品,清卿是反复雕刻的,如遇到很陌生的题材,不是说不可能,但总归可以提醒我们要谨慎小心;

三,大构图:清卿是专研过国画的,且身边有不少国画高手(民国书画平均水平远高于现在),所以清卿作品,拓出来,那么就是一张水平很高的国画,这是很高的要求,因为这考验薄意创作人员的,不是关于石头的刀法,而是心中笔下有无美图,可参考爱珠那本书里面的拓片,其中画意,让人沉醉;

四,小构图:就是要看图画中的细节了,比如石纹,云纹,几笔简单的芦草,相信深谙国画之道的大画家,在清卿的作品中,很难找到不合画意的地方,现在的薄意创作人员,他们的作品可能初一看有画意,但不能细看,原因就在于此,建议在哪里呢?也许要好好研究《芥子园图谱》,补一补这些小构图基本的章法;

五,线条与打磨:清卿薄意,线条非常挺拔流畅,清卿以流畅的刀法,可能也是借助似已失传的打磨,以此体现线条的挺拔和层次感,比如花卉,如在风中逆风摇摆,这一点很关键,很多高仿乍看略有画意,且风格相似题材符合,但细看线条羸弱打磨粗劣。线条挺拔,体现了清卿以刀代笔的老辣,很了不起!

六,石材品种及石材的岁月感:清卿比较多使用杜林坑石创作,纯洁的高山很少用,朝鲜石,田,民国二高山(质地一流但多割裂),坑头,也时常有使用。另外,大家请注意,清卿大师1948年去世,他的作品,至少都已经留世60多年,所以通常石头上基本都会有岁月的痕迹,石头新到如今石的,那么大家要再多看。

七,格裂:清卿在创作时,对待任何石头的态度都很平等,甚至更关爱有格裂之石,任何一条格裂,都是老人家创作和构图的用心所在,格裂越多,越容易出神品,遇到石头有格裂而未被创作设计涵盖的(除非是后裂),通常都非清卿之作;

八,薄:薄意,顾名思义,不可能挖得太深,更不会涉及到浅浮雕的手法,清卿创薄意一门,就是在极薄的用刀中,体现复杂的层次感和动感,这才是薄意奥妙所在,挖得太深,且有明显浅浮雕手法的,大家要再仔细看,要慎重

胡乱想到八个方面,也许这八个方面,每一方面都不能单独去核定是否清卿神品,但结合这八个方面综合看,再加上常看清卿真品拓片,常到博物馆观摩真品,那么,观泉比较骄傲的认为,你基本已经算是清卿知音了!



备注:
林清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薄意大师。更多了解可参阅:http://baike.baidu.com/view/234173.htm

另附加几款大师的作品,一窥神妙之美。
1:林清卿 《高山石松下高士薄意章》
http://s6/middle/6f37f061gc589cf245765&690

2:林清卿 《田黄梅竹》
http://s6/middle/6f37f061gc589d0934e85&690

3:林清卿《薄意对章》
http://s10/middle/6f37f061gc589d16054b9&690

4:林清卿 《赤壁泛舟薄意套章》
http://s9/middle/6f37f061gc589d22e4b3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