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2012-05-20 23:02:15)
标签:

育儿

分类: 二下语文教案

一、教材简析

  《守株待兔》是一篇寓言,与一般的抒情性课文相比,故事情节性强,而语言文字浅显直白。这样文体的课文,可以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在边讲边说边议的过程中,与文本对话,了解故事内容,巩固生字词,感悟寓意。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作为主要执教老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各教学环节渗透讲故事、复述故事能力的培养。数学老师作为协同教师,通过一教一辅型、学习站型协同教学模式,进行个别化辅导,将小班变成小小班

二、学习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守、窜、撞、桩、此、锄;会写5个生字:守、此、桩、肥、丢。

2. 通过词语忽然等体会野兔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通过白捡从此整天等词语体会种田人期盼不劳而获的愚蠢行为。在品词读句中明白寓意。

3. 借助讲故事形式,尝试复述课文,愿意把故事讲给同伴或家人听。

三、教学重难点

借助讲故事形式,尝试复述故事,并明白寓意。

四、课前准备 课件和生字卡片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兴趣

1.揭示课题,朗读正音。

2.老师逐字板书课题,教学生字。

3.引导学生说题意。

二、读好故事,集中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协同老师巡视,帮助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分组出示字词(带拼音),读通长句。

忽然  窜出来(读通句子:种田人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

    树桩(读通句子: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里的树桩上,死了。)

又肥又大  乐滋滋(读通句子: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乐滋滋地走回家去。)

从此   锄头(读通句子: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

3.分组朗读生字

4.书写生字:肥、桩、守(协同老师巡视,帮助指导学生书写,并记录下书写特别认真、美观,书写姿势端正的学生。)

三、学讲故事,明白寓意

(一)了解、讲述故事的起因,随机巩固生字词语窜、撞、树桩

1.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呢?谁能讲一讲。 (重点理解:窜 )

2.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事发之:一只野兔从树林里飞快地窜出来,刚好有棵树桩让她撞上,刚好撞死了,又被种田人看到,你觉得这一切发生得有点儿——(碰巧/奇怪/不可思议)

3.引导学生尝试复述故事的起因

屏幕提示词语:忽然       树桩(协同老师巡视,帮助指导学生复述。)

4.继续点拨:种田人仅仅是看到野兔窜出来,撞死在树桩上就马上有守株待兔的念头了吗?

   学习句子:他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二)讲述守株待兔的过程和结果,随机巩固词语从此、锄头

1.划找课文写农夫想法的句子,并尝试复述。

2.  种田人这样想,又是怎样做的呢?

3. “从此就是从哪一天以后?

4.  理解整天:如果把整天一词去掉,句子的意思还一样吗?

(三)评价种田人的行为,明白寓意

1.小组内评价种田人的想法和做法。(协同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讨论,并记录讨论有序的小组)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播。

3.写话练习(情境中写字——此、丢)(协同老师巡视、指导、批阅学生的写话;指导小组学习,并记录优秀发言。)

我想劝劝从此以后丢下锄头的种田人。

1)我想对种田人说:你别再(          ),赶快去(              )吧!

2)我想告诉种田人一个道理:(                                       )。

4. 师总结寓意。

四、讲述故事,阅读推荐

1.尝试接龙复述整个故事。(分两个学习站,两位老师分别指导)

2.建议学生回家把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

3. 阅读推荐:《中华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五、学情反馈,多元评价

走到进行整节课的课堂反馈。

 

教学反思:

    在揭题伊始,我就呈现学习方法,接着通过解题:“守株”、“待兔”,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并巧妙地根据题目“守株”和“待兔”,让学生既快速又准确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这种做法不仅化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填,最后归纳出寓意,自己表演和构思新的故事情节,克服了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