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说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病”

(2012-03-13 12:18:53)
标签:

杂谈

这会儿,我来戏说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病”,戏说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带给其个人的工作、生活的“小病”。

小病之一:不喜欢突然到访,交朋友很困难。她最近认识了小A,聊得来,彼此欣赏,可小A总是在突然想起的时候来个电话说:“现在一起去逛街吧?”“一会一起去吃饭吧?”因为她习惯预约,她的工作时间是预约制的,她的休息时间也需要预约,因此前几次她还能理解小A不预约的习惯,并开玩笑说:“有啥计划要提前告诉下啊,免得没时间赴约。”可小A并没往心里去,时间久了,她累了,她不习惯这样突然而至的约会,赴约不见得有时间,不赴约次数多了小A觉得她不给面子。而事实上,她觉得即便是朋友,也要懂得彼此尊重对方的时间和习惯,否则如何成为朋友呢。

小病之二:对时间很敏感,被打扰就像被抢钱。她工作的时候是按照小时和分钟来计时的,不是来访者的时间,绝对不给。因此,她把时间分得很清楚,不是她工作的时间,她不愿意别人打扰。偶尔的紧急事件可以理解,但平常的日子,她对待任何人非工作时间的派遣还是爱答不理的,这是职业化的心理咨询师的通病,她听到非工作时间派遣工作的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小时几百块的,加班费你出么?”

小病之三:讲究原则,得罪人。心理咨询师忌讳双重关系,即不给亲戚朋友相关人士做咨询。最好是陌生人对陌生人。双重关系,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有害无利,因此,职业的心理咨询师是不会接待亲戚朋友的。很多人会对心理咨询师有这样的评价:“不近人情,想借点光都难。”是啊,似乎只有这个职业不能让亲戚朋友借光,若是开饭店朋友可以打折,开出租亲戚可以免费,可做心理咨询的不但要收钱还一百个不愿意接待。即便你解释给人家听,为什么不能接待,人家心里还是不相信,心想“就没见过这么矫情的职业。”

小病之四:总是在学习,累不累啊!当你认识了一个心理咨询师,你发现,周末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她,一问她在干嘛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图书馆,一把年纪的人了,整的跟学生似的,你说她累不累啊。

(以下大部分是摘录而来的……

曾经看到一句话很有意思,说人生最怕两件事,一是有做教师的父母,二是有做心理咨询师的配偶。

  曾经听一位心理专家的太太总结:电话找他的人基本有三种,一种是领导,一种是学生,还有一种就是搞心理的同行,这第三种人的特点就是——说不了三句话,就要帮你解决问题了。因此,她很讨厌老公这个职业,更讨厌那些打电话的人。

  可说起职业病,又何止是心理咨询师有呢?  

一个广告公司的大男孩每餐必喝可乐,但一定要可口可乐,绝对不能是百事,因为前者是客户。他说即使没有人看着他也绝对不可能喝百事,那样会有负罪感。  

  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看到模特身上的一两肉都觉得是灾难。

    对于教师来说,循循教导是常态。

  想起来,一个人的工作是每日重复又重复、高度熟练的一套行为方式,那么每日做这些事的人难免会形成一样的内外在特点,难免挂了一样的相啊。

  可话又说回来,如果一个人要把自己的职业做好,好到一个境界,那没有点职业病还真说不过去。

  有的人因职业而成病,但也可能是在先而职业在后,因果很难分清。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几乎每一种性格特点都能有适合的职业,比如不安全感极强、有强迫症倾向的人可以去设计、维护安保系统。而从种群的角度来说,有抑郁倾向的人比较关注负面,在遇到危险时往往会是第一个发现问题并向群体报警的。

  我们都说男选行,女选郎,现代社会,选行对男女都很重要。这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启示就是,根据自己的倾向去找职业,修成职业病的正果。

  所以,职业病的形成路线是:一个人本来就有这种特点,于是就从事了这种职业,从事之后又会强化这方面的特点,于是严谨的愈发严谨,能说的愈发能说,艺术的愈发艺术。

  但我们并不仅仅有职业这一方面,我们还有生活,还要和一些和我们不同的人,或者说,具有不同职业病的人打交道。可因为平时在一个行业中,身边都是相同的人,一个人很容易下意识地认为自己职业的这种方式就是唯一的,是唯一正确的。

  所以生活真是辛苦,为了做好工作,要多点职业病,可为了生活,又要少点职业病。

  其实要做的并不一定要去改变什么。即使没有搞心理学的人用职业病式的放大镜去观察职业病,生活也一样会继续。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身上的职业病有一点点自省,再用幽默的心态有一点点自嘲,接受生活和人性的丰富多彩,生活本来就很美好。

对于职业心理咨询师来说,有职业病,对来访者和自己相对是安全的!没职业病,也许会有点危险哦!

那么戏说之后,我想好好地说:尊重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病,欧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妈妈的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