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模式浅谈
(2012-03-28 19:29:38)
标签:
杂谈 |
自解
------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模式浅谈
户县大王镇中心学校
有效、高效教学是我们近几年常提的一个话题,我们学校为了达到课堂常规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目的,大胆探讨交流出一个教研专题《尝试自解,心灵会通,绘体创新,引领共进》。为此,我在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从教学法和课堂整体结构的角度分析,结合我校的教研专题要求,我是这样做的:
一、
尝试自解,就是教师在课前经过多次诵读古诗,并不断深入思考,找出古诗中关键的字或词品味,也就是查找“诗眼”,领悟诗情,并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不借助教参,教学设计摹本的基础上,先设计出初案,实际上,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对学生讲的课前预习,学生通过查字典,查资料,上网等手段,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等,并通过古诗的注解,在心里形成对古事的初解,通过学生预习,教师尝试自解两条线,也就做到了在文本上师生的心灵会通。教师通过自解的过程,可以大致的理解到古诗中哪些地方需要重点去讲解,对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应把哪一部分当成重点去学。然后,我通过多种手段查阅相关教学资料,再结合自己在自读文本总结初案的基础上,与之对比,分析,查找出还有哪些地方遗漏,不足,找出差距,扬长避短,对初案进行深加工,重新修订完善出学生便于接受,理解,领悟的二次教案。
二、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过多次,反复的课堂实践,加工提炼出了特色鲜明,实用高效的适用于小学中高段的古诗教学五步法,即查----读-----明------悟------诵。我重点谈一下读、明、悟三大部分。
(一)读即反复的读。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多引领学生去读,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尝试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划出节奏,感受五言诗,七言诗的节奏特点,并将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延伸到课外,方便以后自己学习古诗。如:我在教学古诗《秋浦歌》时,让学生在多遍朗读的基础上,自己先划出节奏,我给与学生相应的指导,并让学生感受五言诗的节奏特点,那么在教授第二首古诗《悯农》时,在学生感受五言诗2、1、2,2、3的基础上,我便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划。同样,我在教学七言诗时《题西林壁》,让学生再次去感受七言诗2、2、1、2,2、2、3的节奏特点,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实践,去尝试,为以后自学古诗打好基础,学生也很乐于接受这样的学习方法。
(二)明指对诗意大致的解。
在课前预习的环节中,学生已经通过注解大致的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普遍的让学生去分别去总结古诗的一二句和三四句的意思,从而把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割裂的支离破碎。我采取的方法是,我是把古诗放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也能与老师一起跨越时空,想象着诗人当时的情景,整体去感知诗歌的大致意思。如我在教学《秋浦歌》时,就创设了一定的语境,被流放在秋浦而内心苦闷,惆怅的李白,晚上独自一人来到郊外,远远的他看见
(三)悟即领悟诗眼。
在我们诵读过的古诗词中,最能让我们留恋的不外乎诗人在诗中所运用的最为巧妙地几个字,我们也称之为“诗眼”。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诗眼也是古诗的灵魂,也是我们理解感悟诗歌的精髓。这也就更能证明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巧妙的点破诗眼的重要性。如:我在对《秋浦歌》的教学中,通过对诗眼“赧”、“明”、“郎”的理解,尤其是对“郎”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完成对古诗思想感情的融会贯通。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郎可以组成哪些词语?学生即可给出,儿郎,读书郎,新郎,郎君等,并随即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中都包含了那些情感。学生又可给出儿郎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郎君,体现了妻子对丈夫的爱,那么李白笔下的赧郎是李白生造的一个词,李白为什么要把冶炼工人称为“郎”呢?体现了什么?学生很自然地会给出,这“赧郎”一词是表达了李白对劳动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又如在教学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我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找出诗眼“更”字,我先让学生说出更是又、再的意思,接着让学生理解王维的“更尽一杯酒”是不是他给元二敬的最后一杯酒?王维为什么要不停地劝酒?学生经过体会,了解,总结归纳出这是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又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我让学生体会诗眼“关”和“出”。让学生通过联想体会作者在“小扣”“柴扉”无缘进得园门,心里着实有些扫兴之余,而满园的春色……顺势让学生想象园里有哪些春色?学生随即答出:娇艳的桃花是一簇一簇,青绿的小草是一丛一丛,婀娜的柳枝随风而舞等等,而这些春色中的杏花,却关不住,冲出围墙,溢出园外。学生便可体会到虽然主人没有给诗人开门,看似有些不值,可这一“出”,还是显示出了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同时也宣告春天是关锁不住的。
其实有了课堂的“读”、“明”、“悟”,早已将以前枯燥的诵读化难为易了,可谓水到渠成。最后,我再讲讲绘体创新的延伸,学生通过上面的步骤查—读---明---悟---诵等环节的学习,已领悟了诗句的节奏韵律,诗情意境。我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学过的课文知识方法去模仿,尝试去写写身边的事,娱乐式的引领创新。如:我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在学生普遍体会王维是如何表达对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针对六年级学生马上毕业的情况,我在课堂上即兴做了一句诗:逐水折枝寄弟子,桃李扑香报师恩。来表达我与学生的眷恋与不舍。我让学生回忆这一年来,同学之间一块上课,一块扫地,一块做游戏的情景;当你摔倒时,班级同学搀扶你的情景;当你偶遇下雨忘带雨伞,同学们向你伸出援手的情景……学生在我的激励与感染下,就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没过多久,还真有学生写了出来,“六年同窗情,一别奔东西。花间洒泪别同窗,春柳含情念友情。今日毕业奔东西,他日庆功再相聚等”,虽然学生的文笔还略显稚嫩,甚至不符合诗词格律,但经过我的绘体创新,激发引导,学生敢于大胆的去尝试,去创造,这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使学生真正地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与幸福。
教学不能只教不学,教研不能指研而不总结。在学校新的教研专题引领下,我将日常的常态课,借助理论,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出了高效实用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不但达到了自身的成长,学生成才的的双丰收,更是以一带十,以点带面,将优秀的教学模式在全校,全镇,全县推广开来,同时也达到了高效教学的目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