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构建高效课堂   做到减负提质

(2012-03-16 10:03:05)
标签:

杂谈

 

构建高效课堂   做到减负提质

                              户县大王中心学校    

 

学生的作业负担太重,学生的厌学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成了当今教育的热点话题。作为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能兼顾考试成绩和学生发展的两全之策。在教学中,我摸索出了几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做法,现概述如下,希望对各位同行有所帮助。

语文教材是以文质并美,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标准精选了课文。它们既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拐杖,也是学生作文学步的凭借。学生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掌握精读、泛读的方法,能分析、会概括,懂言外之意,行间之情。课文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良好拐杖。阅读教学中讲读课文必须或熟读成诵或反复咀嚼体味,学生对个中妙处就有感悟,对字词句章就能消化整理吸收。把讲读课文作为写作的凭借,既省却另寻写作范文的时间,又省却熟悉范文的时间。通过摹习,学生又进一步熟悉了课文,单位时间内的语文学习效率就必然提高。 

要想充分利用教材,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精读重点课文。

重点课文都设计为讲读课文,要求精读、揣摩。学习讲读课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阅读的能力。因此,讲读课文首先要读懂、读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整体把握基本课文的结构、思想内涵,吸收文章字、词、句、章的精华。教师可在晨读课上布置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感情的把握、语音、语调、节奏的处理等方面有朗读指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争取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背诵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背诵有助于理解,理解有助于背诵。一般的步骤是这样的:粗读课文感知内容——细读课文理解内容——讨论解惑理解后诵读。目前,有一种片面否定“死记硬背”的极端提法,认为学习不要记忆、背诵。这是不科学的,不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养成,尤其在文科方面、语言方面,记忆、背诵是必不可少的。

二、  择可资模写的课文模写。

讲读课文都是佳作,都值得反复诵读,理解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开展模写。学《翠鸟》可让学生模写《鸟》,学《红树林》可模写一处美景或状物,学《荷塘旧事》可模写《童年趣事》,…… 针对不同写作水平、不同年级的学生,应选择合适的课文摹写。当然,在教学时,若能进一步遵循“有利于学生模仿学习”的标准,点破写法指导,则效果更好。模写成功后,还要指导学生破格创新。正如书法先摹再临后放,模写作文对学习写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布置和评判作业

(一)精选语文作业题

小学生语文作业的预留、书写与评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精选语文作业题有 “质” 和“量” 两个方面的原因。就“质”而言,我们可从理论上更深刻地揭示精选作业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是通过“做和反思”学习语文的,那么他们做什么样的题,就将形成什么样的语言经验和能力,并进一步积淀或升华为什么的语言积累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应当做什么类型的语文题,不仅反映了教师的语文教学经验,还折射出他们的语文教育观念。学生语文作业的状况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册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置中间想象推理过程于不顾,盲目地“发挥”,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无效”指学生写作业和教师判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近乎无效劳动。鉴于此种情况,我主张要精选作业题。所谓精选语文作业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习题册中,把作业题选精,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

当然,能从浩如烟海的语文题中精选作业,确实是语文教师功底的体现。这不仅要选配适当的模仿性训练题,以达巩固记忆、熟练应用之效,还应从更高的观点审视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最好每次的作业题都呈现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根据作业题的构成,编纂一些错解辨析、悖论质疑及无固定答案的开放式问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那些不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舍弃或往后推。只有这样,每次作业才能体现出“精选”二字,恰似教师经过潜心烹调后,奉献给学生的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二)改变作业的评判标准

所谓改变作业的评判标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而做的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

1.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

2.回答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的序号,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

3.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语文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问题1的设定,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

对问题2的设定,可以这样理解:语文练习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那些基础扎实、想象丰富、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往往会产生自信。即便遇上一时棘手的题,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决了某个知识点的推理,或某个情景的具体想象,该题即可自圆其说。而这恰恰是疑点,即为问题2中所说的“症结”。能够分析出“症结”,知道哪儿卡壳,是需要一定语文素养的,这对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但正是因为问题2的设定,使学生对不会做的题不做变成了一种“合法行为”,再也不会有人做抄袭的傻事。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学生大都能静下心来,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分析症结所在,甚至在分析的过程中,使问题获解而得到意外的收获。这其中培养的是求实精神,提高的是分析能力,摒弃的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

至于问题3,它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所用技能、方法的巩固,是作业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众所周知,对学生减负决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我们要争取以最小的劳动付出,去换取最大的收获。如果说策略一是为实现“量的减负”,那么策略二是为了“质的增效”。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成功,个别题目没完成,但明确了哪儿卡壳也是成功。在这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他们将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对教师而言,在批改作业前,先浏览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情况,首先做到对该生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选题评判,大部分题目则可略判,从而大大节省了处理作业的时间,以便为研究教学、精选作业题投入更大的精力。

过去我们长期奉行强制性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正像古人所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而近年来,上述两条教学策略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把对两条策略的兴趣,逐渐转变成为对语文的兴趣。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有许多证据支持学生所发生的这种积极变化。以下只是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成绩一直不太好的某学生说:“过去我们的作业不仅量大,老师还逼着交,没办法只好抄别人的。现在我们把过去只重视‘交没交’,变成了关心‘会不会’,这是个质的变化,作业量虽小了,但却练得实了。”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却有另一番积极的评论。如一位学生说:“我最欣赏老师让我们找症结这一条,它不仅有效杜绝了抄袭别人作业和凑结论的做法,而且还诱导我们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许多作业题都是在一步步寻找症结中解决的。”平心而论,虽然考试成绩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进步。笔者所教班的统考平均分明显高于兄弟班。这至少可以作为学生发生积极变化的证据。其次,学生的学习风气、思维习惯也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当面对一时不会做的题,这些学生能一反过去的知难而退或盲目抄袭,变得能深入思考,直至问题的解决。一部分优秀学生在难题面前表现出的那种跃跃欲试、坚韧不拔、必欲攻克而后快的钻研精神,更属难能可贵,这大概就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两条策略的精髓是“精练”与“反思”,而且反思愈深刻,练习就可以愈精巧。因此,能否使全体学生对每次的语文作业都进行深刻的反思,逐渐养成自查、自省的良好思维习惯,是两条策略能否实现既“减负”又“增效”的关键。实践中,总有个别学生钻“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的空子,而不去认真分析症结,这是两条策略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减负”的真正含义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们就会在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肯于刻苦学习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路越宽。

减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减负”的具体执行者,所以“减负”必须从自身做起。至于怎样改,用什么方式,应因人因内容、对象不同而异,不管用什么法,都要引导好“主体”。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交给他们自学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学习,这才是我们所期望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