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岭脚下的人家
(2023-10-20 10:22:48)
标签:
杂谈 |
黄土岭简述
瀛山书院座落在原遂安十六都源里。从瀛山书院往郁溪上游走三、四里许,就到了千年忠孝文化村——姜家镇章村。章村,古称貂山,所以章村的章姓人都自称是貂山章氏,从章村往里到十六都源头大多都是貂山章氏的后裔。从章村再往山里走五里许,就到了沈畈行政村,沈畈村由包括沈畈、田畈里、黄土岭、枧畈、塘坞口、苍坞、叶祀、上下龙门底及蒋家等十几个自然村组成。在沈畈行政村的中心地带就是黄土岭,在过去,黄土岭的村名可比沈畈的村名响亮,方圆几十里都知道有“黄土岭”,但也会有人不知道沈畈的。
黄土岭村,北靠大官岭,大官岭是一条从叶祀岭平缓延绵而至的山脊,大官岭巍峨高大。大官岭向南徒然低降,然后又分出左、中、右三条平缓的小山脊,中间小山脊短壮粗硕,如狮首雄踞,左、右两道小山脊又从狮首前绵延伸展,似狮子两条前腿。而在狮首与两前腿环抱着的中间,又冗然隆出一丘矮矮的山墩,好象狮子戏球一般。黄土岭村就座落于其间的平地上,一条潺潺的小溪从村前缓缓流过。
貂山章氏与蒋家村的历史渊源
沈畈行政村的叶祀源里,分布着好几个自然村,有叶祀、上龙门、下龙门、仓坞等。但做为蒋家村的村名由来已久,叶祀源,最早由卢姓肇基,形成一个叫项十八街的大村子,究竟这十八条街是何等规模?现在无从知晓,总之,一听说一个自然村有十八条街,应该是个大村庄。而当时这项十八街村,就座落在蒋家村前小溪的对面平埭里,如果这个村庄已不见踪影,只有人为而成的平坦地基与遗存在小水坑上当桥榀用的錾凿过的长条石,诉说着这里曾经是个大村子。
关于蒋家的最早记录,出现在《遂阳貂山章氏宗谱》之中。话说这蒋家,最早的居民就是姓蒋的。
北宋中期,原居住在福建浦城的章氏,在宋仁宗一朝曾出现过一位著名的宰相,名叫章得象。章氏在福建浦城世代簪缨,当时就有众多章氏男士在朝廷做官,比如与苏轼、曾巩同年应考并登榜的状元章衡,比如此后亦为宰相的章惇,因此在朝廷上形成一股相当大的势力。但做为章得象的嫡长子长孙、始迁貂山的章君杰不这么以为,深切感受到有树大招风的隐忧,于是在遍游全国各地之际,偶然来到了遂安武强溪北四十里许的貂山,只见这里浅山低岗,沃野平畴,山青水秀,好一派田野牧歌的景色,于是慨叹说:“这是一片多么美妙的地方,我何必一定要回到家乡去呢?”
一日,他从貂山沿溪水上行,来到了蒋家,当时村里有位长者,姓蒋,名奉政,其实他本人也是一位隐者。见这位外地来的少年英俊倜傥,风度翩翩,从言谈之中显露出不同凡属,于是就问他是哪里人,为何一个人来到这偏僻的小山村,章君杰就告诉他自己的身世及来到这里的原因。蒋奉政听了之后,深为赞叹。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章君杰就象上门女婿一样在蒋奉政家呆了好几年,而且在蒋家生了儿子。在此之后,章君杰又回到浦城,并带回家谱资料和生活银两等,并在貂山,就是现在的章村,购田置产,然后安顿了下来。
从《遂阳貂山章氏宗谱》之中可以得知,蒋家比貂山章村的历史更为久远。后来章氏在章村附近各个山村逐渐繁衍兴盛起来了,如今的章村之内,直到源头各村都有章姓后裔居住,而且都占村中人口的大多数。不过在这千年历史的长河中,蒋家村的蒋氏却渐渐式微了,后来蒋氏就外迁了,再之后,蒋家就再也见不到姓蒋的人家了。一直到清朝康乾时期,貂山章氏行素堂下的一支叫章起祥的先人,在多地徙居深感不妥之后,最终选择了蒋家。但村名还是沿用的原来的“蒋家”。
蒋家村座落在一个平凸上,地势爽垲,向阳开阔,而且地控遂安与徽遂官道——歙岭古道的要冲,是两边来往商人的必经之路,所以住在蒋家的章氏后来也很富有,人口也发展了三、四十户之多。
歙岭
歙岭,这是以歙县县名命名的山岭,是被称为五岳之外的白岳——白际山的中段部分。横亘在淳安县西北的姜家镇与安徽歙县长陔乡之间,最高峰为歙岭顶,海拔高程为1266米。在以低山缓坡为主要特征的江南丘陵地带,显得特别高兀挺拔。由于山脚与山顶存在着光照、温差、地形地势与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呈现出亚热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与针叶混交林、温带针叶林、温带灌木林与高山草甸等几种自然林带景观。从山脚走到山顶,你可以领略到走遍大半个中国才能看到的不同自然林带景观,用“一山有多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歙岭也不为过。
因此,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多样的植被状态。也使得歙岭的山岗与山湾里生长着许多珍奇动植物,如七叶一枝花、金丝吊葫芦、重瓣九节兰等等,如金钱豹、黑熊、果子狸、山鳗、石蛙等等。
如果是雨季,那么你爬过半山腰之后,就会看到时隐时现的云海奇观。时而会笼罩在茫茫白雾之中,让你觉得像一只蝴蝶飞进了一个朦胧而奇妙的梦境,时而又踩在云朵之上,让你觉得绝尘物外,飘然欲仙。
最神奇的是,在这高大的山体的半山腰里,会生长着几个面积有几十亩直至几百亩开阔的山间小盆地。最有名的是两处,一个叫西源塘,另一个叫塘埭,它们分列在铜坑源廊头的山两边,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相互守望,不离不弃。
其实西源塘是因为土话谐音而訛叫的,原来它叫十县堂,那么何以命名为十县堂呢?是因为那个平坦盆地的面积足以放下十个县衙门,可见这凹地之大。因而此地后来就有僧人那里修行并建立了庵寺,但如今已经早已圮弃。盆地里土质肥沃,空气清新,一排排、一层层的茶叶,郁郁葱葱,连绵有数十亩。由于水源充足,那里还有二十亩左右的梯田,夏季可以灌溉种植水稻。因此几百年来,都有人在这里隐居生息,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恬然自得。
而另一个叫塘埭的盆地,长的比西源塘更为完美,因为西源塘毕竟向一侧倾斜,敞开着弧形的豁口。而塘埭就完全像一个浴盆一样的存在。后面的高山雄峻,一直向上延伸至冷水崖,然后一直至歙岭顶。盆地的平原面积有上百亩的拓度,种植着青葱的茶叶,一行行、一排排,整整齐齐。盆地有中间有三五间房子,是原来是生产队修建的,一栋是两层楼的主房,另有几间矮房是厨房、厕所及猪圈牛栏。如今这里,两层楼里住着承包茶园的主人,而那几间矮房就成了羊圈。白天,山坡地头茶丛间,羊儿三五成群,咩咩地叫声,清脆而悠扬。它们相互追逐,相互嬉弄着,自由自在。
盆地的前面也有两座相对低矮的山岗,如屏风一般矗立着,而从歙岭流下来的山涧水,在缓缓流过平地之后,却从这两个山峰之间径直冲出,在山外猛然下坠成一道细长的、如白练一样的瀑布,在瀑布的下面就是与塘埭一样充满神话传说的金牛潭。
塘埭是徽遂官道的必经之地,也是战略要冲。元末,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曾经驻扎于此,形成一个大本营。而往山上走,再翻过歙岭顶之后,往下面走一二里地,就是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峙的城墙。城墙沿着山势横向长蛇形展开来,绵延二十多里长,都是用巨大的石块砌成,城墙的厚度在二米以上,高达三米以上,中间有一个个城垛,有瞭望台,还有更高大的城堡。如今遗址还在。
在塘埭驻扎期间,朱元璋每天喝着用高山清泉冲泡出来的绿茶,好不惬意。一天他问手下的当地民工:“这么好喝的茶,是哪里产的茶叶?”民工说:“啰!就是门前茶园里的茶叶。”“哦!那它叫什么茶叶呢?”朱元璋问。民工随口说:“这是种在歙岭上,自己摘、自己炒的茶青,没有什么名气的。”而当时民工说的是纯粹的遂安十六都土话,这个“歙”与“雪”发的是同一个音,如普通话中“歇”字这个音。因而朱元璋听到后以为是‘雪’字,于是答道:“那就叫‘雪岭青’吧。”所以后来产在歙岭的茶叶都被称作是‘雪岭青’。如今‘雪岭青’己远销海外,成为遂安绿茶炒青中的主打名牌。
在歙岭上,人民公社时期,当时的叶祀大队、沈畈大队、朱石大队与潘家大队都广泛地种植着大面积的茶叶。原沈畈大队就是冷水崖、地洞湾、搭路基、冷坞等都是面积几十亩甚至是上百亩的大茶园,按炒青干茶计算,当时沈畈大队光在歙岭上每年都可以生产两千多担干茶。而原叶祀大队、沈畈大队、朱石大队与潘家大队在歙岭上的茶叶产量都大于沈畈大队。但如今,歙岭上的茶叶除了叶祀、潘家还有部分可以采摘外,原沈畈大队与朱石大队的茶园基本上都彻底荒芜了。
歙岭古道
在歙岭上延伸着一条古道,从叶祀村口一直到安徽长陔乡的南源村,总长有三十多里。全部用一两米长青石板铺成,青石板的表面是用錾子凿平整的。这条古道,或穿梭于山湾林木之间,或盘旋于山脊之上,或舒展于平埭里。
关于古道的最初修建年代,我查阅过民国十九年版的《遂安县志》,未找到一条明确的记载,因此是何人捐资,何时始建,不得而知。按照一般推论,这么宏大的工程应该是官赀民助的为多。曾有传说是,浙江这边的一个和尚与安徽那边的一个寡妇共同捐资修建,但都找不到一条明确记载做为充分佐证。不过,我在查阅《遂阳貂山章氏宗谱》时,还看到它捐资修补的零星记录。
《章靕阳公传》:“……歙岭在貂山北二十里而遥,为通徽要路。其高虽仅二十余里,然崎岖险峻,行者苦之。公辄出囊金,募工甃治。口碑且载邻省,不独在桑梓也。”
章靕阳,生于顺治乙未年二月廿二日(1655年3月29日)子时,卒于康熙己丑年六月初六日(1709年7月12日)寅时。按他的生卒年份推算,这次修葺歙岭官道时间,应该是在清康熙年间。
《文学羽丰公传》:“……至若修歙岭、建南桥诸凡善事,莫不倾囊而乐助、竭力以赴。今虽人往风微而乐善不倦之诚,犹啧啧于口碑、称道弗衰焉。”
章羽丰,生于乾隆庚子年十二月廿三日(1781年1月17日)午时,卒于道光辛卯年八月初九日(1831年9月14日)申时。同样,按他的生卒年份推算,这次修葺歙岭官道时间,应该是在清嘉庆年间。
那么,这两次修葺年份间隔,起码在一个花甲子——6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