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投资体系

(2013-08-23 08:35:53)
标签:

投资体系

财经

分类: 股市投资

这是一个庞大的问题,需要一些耐心!讲讲我的认识。

大体上需要分为三步:一、确立体系的根基;二、构建体系的框架;三、落实体系的应用。第一步是最艰难,也是历时最长的,然而也是最关键的,就好比建筑一幢大厦,打地基的时间往往比盖楼层的时间要长。地基打得好,房子才能起的高、起的稳,道理是一样的。下面就以建楼房为比喻,逐一谈谈:

第一步:确立体系的根基。我们要把自身的体系建立在投资、投机还是兼而有之的基础上?这好比建楼前,我们是要选一块泥地、沙地还是混合地?泥地有泥地的建法,沙地有沙地的建法,如果建到海里去了,那就是造船了。但现实中,投资和投机的界线是极为模糊的,所以并不是说我们想选泥地它就是泥地,想选沙地它就是沙地。因此,为了选好地,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识“地”:把什么是投资,什么是投机的问题搞清楚。而要能真正的认识投资与投机,那就很接近市场的本质——人性——这个核心了。认识投机投资问题,或说市场本质问题,有两个有效的途径:阅读和实践,但都离不开不断的思考和分辨。阅读,通过遍读成名投资大师的书籍,我们可以快速的找到通向市场本质的捷径。巴菲特、查理芒格、索罗斯、罗杰斯、费雪、格雷厄姆、彼得林奇、杰西利佛莫尔、安德烈科斯托兰尼、艾略特、江恩等等,以及经过数十年时间考验的经典投资书籍。这是一个相当长的阅读名单,而为了基本的了解一位大师的全貌,至少要把他的传记和若干本经典的书籍都通读一遍才行——当然,碰到了风格与自身特点明显背离的,一两本也就够了。通过阅读大师,事实上我们是在“阅读”市场,每一位大师都代表着市场的一种组成,就好像市场由若干教派组成,各位大师分别是这些教派的教主——这个比喻有些牵强,权当帮助理解用吧。但通过阅读大师,有时候我们仍然不能准确的理解市场,因为我们缺乏各位大师存活的市场背景,离了这些背景,对“教派”的理解就难免有与现实脱节之处,所以还必须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市场发展史、经济发展史、经济学发展史,甚至国家发展史。哪怕这样,有时候还是不足,因为每一位投资大师同时还是一位哲学大师,故,我们还要学习一些哲学——这里是学习,比阅读要求要高,既然学习,那就以“懂得”为衡量标准了。如此,阅读这一层面的问题,大体差不多了。实践,就是亲自去市场摸爬滚打了,把阅读、学习、思考的抽象的虚的东西,放到实实在在的地方进行校验,实践检验真理。通过实践,不仅是认识阅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自身,把自身的人性问题、特性问题、偏好问题、心理特质问题,等等,都认识清楚了,搞清楚自己能走的路有哪些——这点非常重要,是上述所有问题的唯一落脚点。到了这里,我想确立根基的问题差不多可以解决了。

第二步:构建体系的框架。这好比是设计楼房的整体结构了,是建购物广场、写字楼、商住楼?这要看自身需要了,但一定要实事求是:是王健林的料,就去建万达,是潘石屹就去建写字楼,是王石就去建商住楼,实在都不行,那就建个宅基楼也是好的,搞不准发展起来了就改名为“别墅”了。而建什么样的楼,出什么样的设计图纸,其实,一大半的问题已经在第一步——选地——这一环上连带解决了,这里要做的仅仅是做一个集合整理,并做做加减法,哪些可以放进来,哪些要剔除掉,以达到最优解。这不是拍脑袋能够获得答案的,必须要通过唯一的途径实现——实践,及其结果。通过市场来得到最后的最优解,这个最优解恐怕是阶段性的,有一个不断循环提高的过程。那么,我们要集合一些什么东西在这里面呢?上面第一步提到的和未提到的大师或非大师的方法都可以,通过第一步,事实上我们已经有很多种方法、工具可供选择了,甚至我们还可以做集成创新。但所有这些选择,都要通过实践校验,并真实的面对实践的结果,能要的要,该要的要,不能和不该的坚决剔除——同时,由于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必须要择优而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集合的方法必须要相互匹配,浑然一体,否则,体系内部不匹配就必有内耗,一加一小于二、甚至小于一和零了。如此,这个框架也就差不多了。

第三步:落实体系的应用。这是第二步的延伸,这个问题看起来最简单,也是上述一切的所求,但做好不易。楼房建好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用起来,并红红火火。就比如建的是万达广场吧,建成了,还要招商——就是买股了。那能否只招沃尔玛,把它三层都做成超市?这恐怕是不行的——但如果建的是未来的“别墅”,那么只住一家人是可以的。所以,很显然,所谓体系的应用还是一个匹配的问题,只是这里匹配的不是准则、方法和工具,而是我们的米饭帮主:股票,或说有价证券。如何让体系的效用达到最优化?这不是体系框架能够回答的问题,必须在体系框架基础上再进一步。说白了,就是个“组合管理”问题了。什么股票可以买?这个问题是第二步的“体系框架”回答的——当然,也会出现买入的股票事实上是偏离了上述框架限定的范围的,这也是这里要解决的问题,但暂且排除这种情况。何时买?买多少?何时卖?卖多少?这些问题,是当前这一步要解决的。这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而这恐怕也是一日不离开市场,就一日都在进行中的——而这,也是我们所有市场参与者最热爱和热衷的活动了!但为了让这个活动更有乐趣,不得不把它放到整个体系构建的最后一步来实现。如此,关于体系构建也就差不多了。

看到这里,或许我们会发现:其实上面三步走,搞来搞去不都是在来回买卖吗,有啥区别?是的,上述三步事实上都离不开“实践”,也都由“实践”贯穿,甚至某些阶段三步是在同时进行的。但提出来三步,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区分它们重要性的先后次序!——而这个次序,一般情况下,恰恰是与我们的自然认知过程相反的。故,唯有把上面三步的层次关系理清了充实了,我们才能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投资体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盲目,避免出现本该避免却没有避免的盲区。但真要做到也不容易,单纯实现第一步,可能就需要若干年——我觉得期望三年内完成,基本是不大现实的,要做好更长时间的思想准备。

——当然了,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也有更简单的路径可以选择。只是立意高远,或者要以资本市场为生、为理想者,权做砖头抛抛,说不定砸点火花星星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