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相,用
(2013-07-15 13:31: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历史探索 |
诸子百家先后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老家(后来才成为道家)是同时期的。儒、老同源,但前者时刻坚持入世原则,明知不可为而为子,后者讲求“顺势而为”,当时不我与时则退而隐之,当时代转折关键时期则积极入世。易,是上古时代的精粹,属于神秘学,或说玄学,来源于对天地的效法。孔子进行了完整的整理,著《周易》。此外还有《礼记》、《春秋》等,是中华文化集大成者,或说以他为圣,树立了中华文化的儒家至圣的楷模。《论语》是儒家学说集大成者,核心为“仁”!君子如何修身成仁。儒家的立意比道家更高,对社会贡献也更大,儒者,要舍身成仁,道者,只需洁身自好即可。
这些其实都是中华民族的宗教精神!佛教是在秦汉之后传入中国的,以“拈花微笑”而顿悟的禅宗为主流,几百年时间里完成了本地化,从此儒释道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自宋明之后,原始佛教在印度灭亡,故中国成为佛教文化最早也是最完整的记录者了。中华民族具有极其开放包容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民族,所以历史上能够包容各色宗教信仰并为我所用。
无论佛家、道家还是儒家,都蕴含了体、相、用三层含义,从这一点来说,三者都是宗教,三者都是一个层面的体系,只是侧重有所不同,所相与所用不同。三者都可视为普世智慧,因为都包含万物,万而归一。
儒家历来重视通才教育,上识天文,下识地理,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无一不晓,而后归一:这便是普世智慧。
本届新政府,对各种重大改革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2014年6月30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间界限。房地产信息联网能否落地,将是一块试金石。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是一个非常注重信诺的民族,尤其居于上者。上行下效,这是理顺一切难点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