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杂谈 |
分类: 好书分享 |
这本书本身看着不迷糊,但关于这本书的简介有点让人迷糊:有人说,这是杰西-利佛莫尔晚年自写的自传,又有人说,这是以他为原型撰写的财经小说。百度了一下,觉得如下说法比较靠谱:《股票作手回忆录》作于1920年代,由财经记者以杰西利佛莫尔为原型撰写;而杰西利佛莫尔生于1877年,因不愿继承父亲农业14岁便离家闯荡,15岁开始投资人生,历经四起四落,最后一次于1933年破产,从此潦倒;1939年在儿子劝说下写下《股票大作手操盘术》(1940年3月出版),出版后观者寥寥,同年11月罹患抑郁的20世纪最伟大的股票作手在酒吧衣帽间饮枪自尽,留下人生最后警句:“我的一生是失败的”!在大作手离去20年后,在彼得林奇、比尔格罗斯等大师的一致推荐下,《股票作手回忆录》一夜洛阳纸贵,千金难求!
《股票作手回忆录》在后半段开始讲故事,讲一个又一个的股票操纵故事,而归根结底莫过于一句话:心理游戏!能否胜出,在于因时而变,巧妙而准确的算计出“对手”在哪里、状态如何等等。这部分的内容适合职业的投资人士看,尤其是大型基金经理及其操盘手等。因为只有他们才会遇到这些问题,及思考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于散户人士来说,凑个热闹而已,哪怕看懂了,一辈子也不见得能用上半回——不过看看可能也是好的,因为这里面有一半的情况散户都是作为“被算计”的一方。
我看的是2012年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钱振东翻译的《股票作手回忆录》。说实话,翻译的不咋样!很多地方读起来有点拗口,理解起来比较费劲,但好处是总体上错别字不多,能够大体上表达清楚要说的意思。我相信这不是最好的翻译版本,如有朋友知道更好的版本不妨共享给大家。
此前已经看过该书的简介,但一直提不起兴趣完整阅读。近来,有意无意中看到许多业内人士在重提该书,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这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于是趁着京东-易购大拼杀之际,一口气买了十数本书,其中就包括《股票作手回忆录》。
花了两天,把书粗略看了一遍,有一个惊讶的发现:书中许多内容场景,竟然如此熟悉!
该书有点类似叙事体,前面2/3部分以时间作为线索,讲述了书中主角利文斯顿的成长经历;后面1/3部分集中讲述了股票操纵及如何操纵(是书中定义的“操纵”)。利文斯顿从投机商号起步,换成现代语言就是从解读图表并进行分时日间交易起步,是一个小额高频投机交易者。起步非常成功,接着怀揣2500美元(换成今日的人民币,估计有几十万了)到了纽约,尝试了人生头两次的起落,然后开始步入成功,并于1911-1915年经历人生第三次跌落后经历人生最辉煌的第四次崛起,收获人生最大的财富、荣耀与骂名。
利文斯顿第一次跌落,“交易条件”的改变是核心原因:此前在投机商号小额交易,实际上不是直接在场内交易股票,可以看做是股票的场外衍生交易(好比如今的股指期货),是一种小额的实时交易,其对手就是投机商号的小老板。当他来到纽约后,实际是进行股票的场内交易,限于当时交易条件,行情报价与实现交易之间是有时差与价差的,这对于仅仅依赖1%涨跌幅盈利的利文斯顿来说是致命的!于是他破产了。这一次经历,说明了把握交易条件是取得交易成功的先决条件,当条件改变时,必须要改进交易方法从而适应变化:他的对应办法是延长交易周期,获取更大幅度波动的价差,以覆盖场内交易的时空差。
利文斯顿第二次跌落,“介入太早”是核心原因。当摆脱实时交易的思维限制后,利文斯顿开始关注大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时间因素。这一次他看对了,而且比任何人都更早的看到市场空头的临近——这一次他看对了,但他破产了!因为他忽略了空头临近与空头掌控市场是两回事,他在牛熊转换的博弈时期被市场清洗出来了。这一次,他的改进办法是:分批建仓,趋势正确后加仓,并坚守正确的仓位(书中的语言就是:我不能失去我的位置),直至大趋势出现后离场,即提前离场。很多人不能理解“我不能失去我的位置”的含义!也即,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分批建仓,当正确的仓位建立起来后,即使明知道要出现反向反弹将导致浮亏产生时依然不能减仓。为什么?就是因为“不能失去位置”!什么位置?心理位置!一个投机客,形成判断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而当判断一旦形成就必须坚守,直至确认判断出错后方能放弃;既然判断的形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必须坚守正确的判断才能实现盈利,而要能坚守必须要“心手合一”!多次的进出,极容易导致思维短视,为了追逐眼前琐碎的波动利益而遗忘大方向的演进,从而造成心理波动:对一个投机客来说,赚100万和赚100块是没有区别的,他追求的是操作的正确率!哪怕某一次操作,仅仅损失100元钱,事实上与损失100万的操作带给他的困扰是一样的。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守住我的位置”。所以,一个投机客能否真正升华,本质上就在于是否能够真正理解上述这一点。理解了,自然就不会在细小的波动上进进出出了,这是毫无意义的事情!更进一步,事实上就是要从看价格波动跃升到看形成趋势的因素变动。
利文斯顿第三次跌落,“丧失独立性”是核心原因。这一次之前,他获得巨大成功,跻身名流,原本的名流也慕名而至,既然能成为名流,那必然是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人——这些人,往往就是致命因素!他被“光说不练”者洗了脑,在错误的方向上坚守棉花持仓,以致爆仓;爆仓后,他急于翻身,结果一错再错,身负债款,而负债的压力导致他越陷越深,终无法自拔。于是他主动申请个人破产!摆脱负债压力后终于东山再起。这一次,他面临的其实仅仅是心理因素干扰,与他的投资技能已经无关。这是他最重要的一次投资挫败!而能够从资产百万美元(按现在算是过亿美元了)破产的心理阴影中重新站起来,我相信“年轻”是最重要的因素。当1911年破产时,按原型杰西利佛莫尔实际年龄算只有34岁——而1933年,杰西利佛莫尔又一次破产时,已经56岁,时间让他失去了又一次站起来的力量了!
我曾说过,投资是长跑、高尔夫类型的运动,只要你健康就能参与,但投机是短跑、拳击类型的运动,不但要健康还要健壮才行。投机家——投机客当中的极品——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必然都要在其投机人生的后半段转向带有投资性质的路子上来,这是必然的,这是心理运动的规律使然。很多人往往费尽心力于技巧的提升凝练上,却对本质性的人性问题不闻不问,或一知半解。而真正的投资大师,莫不是在人生的青年时期便能领悟个中要害,从而有意识的规避不可控的风险——而这样做,也往往会限制了他们最终的收益数额,但至少他们会含笑离去,不至于落下“我的一生是失败的”这样的警句。许多人,在不曾闻达时,总是觉得“铁马金戈,裹尸还乡”也是一种壮美,能够赢得人生的饱满,含笑而别。看看杰西利佛莫尔的自我评价,唏嘘不已!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失败于当事者而言从来都是凄苦不堪的,只有事外者才会觉得这是一种“美”。
《股票作手回忆录》,我觉得于普通投资者(散户)价值真的不大!尤其是在我完整的看完以后,这种想法得到加强了。但专业人士看看,还是很有警戒意义的。我比较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华尔街从来没有新鲜事,这是人性”“人性百年来,从不曾改变”:杰西利佛莫尔,自他踏入交易那一刻起,其人生便已注定!他在谋求“战胜市场”,而他深知“任何人都不可能战胜市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天才的宿命,而天才的宿命从来都是注定的。
羡慕天才?——天才往往羡慕凡人!
那为何还要羡慕天才?做回自己吧,这才是最真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