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食糖进口贸易前景分析  李艳君

(2012-10-12 11:45:15)
标签:

杂谈

分类: 公司行业分析
摘要:近年中国食糖进口呈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进口量急剧增加,净进口大增。影响中国食糖进口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中国食糖供需缺口扩大,国家宏观调控难抑糖价高涨,国内市场强于国际市场,进口成本优势凸显。未来中国食糖进口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关键词:食糖进口,市场供需、价格走势、宏观调控、进口成本

  一、中国食糖进口贸易呈现新的特点

  1.进口急剧增加,净进口量大增

  中国是世界食糖主要净进口国家。长期以来,由于国内生产白糖成本较高,且一般为低品质白糖,而国际贸易主要为原糖和高品质白糖,因此,造成中国白糖不具有出口优势,因而国内食糖生产主要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每年的出口量远低于进口量。近两年,中国食糖出口量不足10万吨,而进口却急剧增加,导致净进口量大增。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食糖进口量106.5万吨,较2008年大幅增长36.5%,这是连续3年下降之后的增长低于近10年的平均水平。但2010年我国食糖进口量激增,达到176.6万吨,较2009年增长65.9%为15年来的最高水平;净进口量也因此达到171.2万吨,大幅增长71%(表1)。

表12001-2010年中国食糖净进口量变化

单位:万吨

进口

同比(%)

出口

同比(%)

净进口

同比(%)

2001

119.9

87.1

19.6

-52.7

100.3

343

2002

118.3

-1.3

32.6

66.3

85.7

-14.6

2003

77.5

-34.4

10.3

-68.4

67.2

-21.6

2004

121.4

56.6

8.5

-17.5

112.9

68

2005

139.1

14.6

35.8

321.2

103.3

-8.5

2006

136.5

-1.9

15.4

-57

121.1

17.2

2007

119.2

-12.7

11.1

-27.9

108.1

-10.7

2008

78.0

-34.6

6.2

-44.1

71.8

-33.6

2009

106.5

36.5

6.4

3.2

100.1

39.4

2010

176.6

65.8

9.4

46.9

171.2

71.0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1-2009,中国海关统计月刊2010年12月

  2.一般贸易进口显著提升

  中国食糖进口一直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导,近年来进口量在60万吨-100万吨之间,占进口总量的比重在80%左右。2010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食糖达到163.9万吨,大幅增长97.4%,所占比重高达92.8%[1],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较2009年提升14.9个百分点。

  自2005年以来,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食糖呈逐年下降趋势,进口量从41.3万吨降至2009年的10.1万吨,年均降幅为29.7 %。2010年,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大幅回升,达到11.8万吨,同比增长16.4%,但仍远低于2007年以前水平;且所占比重仅为6.7%[1],为近年来最低。

  3.巴西成为最大来源国

  2010年我国食糖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巴西、古巴和韩国,三国占我国进口食糖总量的91.5%。其中我国自巴西进口食糖达108.9万吨,较2009年激增3.6倍,占我国进口食糖总量的比重高达61.7%(表2)较2009年提升约40个百分点,首次超越古巴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古巴一直是我国稳定的食糖进口来源国。为稳定国内供应,我国政府与古巴政府签订有长期进口原糖协议,每年从古巴进口食糖40万吨左右,直接转入国家储备。2010年,我国从古巴进口食糖37万吨,同比大幅下降15.5% 占比为21%(表2),下降20.2个百分点;进口量和占比均为近年来最低水平。

  2008年和2009年,我国自韩国进口食糖锐减,尽管2010年我国大幅增加自韩国进口,使进口量从2009年的12.4万吨增至15.5万吨(表2),但仍低于2007年的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0%。

2 中国食糖进口来源国及进口量的变化

2007

2008

2009

2010

进口

来源国

进口量

(万吨)

占比

(%)

进口

来源国

进口量

(万吨)

占比

(%)

进口

来源国

进口量

(万吨)

占比

(%)

进口

来源国

进口量

(万吨)

占比

(%)

古巴

38.0

31.7

古巴

40.8

52.3

古巴

43.8

41.2

巴西

108.9

61.7

泰国

18.4

15.4

印度

16.0

20.5

巴西

23.6

22.2

古巴

37.0

21.0

韩国

16.1

13.5

韩国

13.1

16.8

泰国

13.4

12.5

韩国

15.5

8.8

印度

15.1

12.7

泰国

5.3

6.8

韩国

12.4

11.7

澳大

利亚

6.4

3.6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1-2009,中国海关统计月刊2010年12月

  4.进口配额使用率大幅提高

  我国对食糖实行进口配额制度,中国入世后按照承诺增加进口配额并大幅削减关税, 2004年进口配额从174万吨增加到194.5万吨,配额内关税从24%降为15%,配额外关税从70%降为50%;此后至2010年,我国进口配额及关税维持在2004年的水平。15%的进口关税远远低于世贸组织135个成员国(地区)97%的平均关税水平[2],但由于国内食糖自给率在90%以上,供需基本平衡,国内糖价明显低于进口成本价,每年食糖进口量扣除政府间协议进口(古巴原糖进口),维持在100万吨以下,配额使用率不足50%。 2010年,由于进口食糖激增,我国食糖进口配额使用率从2009年的32.2%大幅提高至71.8%同比增加39.6个百分点。

  二、影响中国食糖进口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

  1.国内食糖连续减产扩大供需缺口,导致进口需求急剧增加

  由于糖料(甘蔗和甜菜)种植面积大规模减少,加上百年不遇的持续干旱,导致2009/10年我国食糖产量继续大幅减产[3],从2008/09年的1243万吨降至1074万吨,降幅达13.6%;而我国食糖消费继续呈刚性增长,消费量为1404万吨(表3),同比增长1%;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从147万吨增至330万吨,为15年来最大缺口[4];库存锐减,库存消费比降至10%以下,为近4年来的最低水平。进口食糖一直是我国食糖市场的必要补充,在国内供应形势持续紧张的情况下,进口糖的需求大幅增加。

  我国入世以来,食糖自给率高达90%以上,进口食糖占国内消费的比重均在10%以下,表明我国进口依存度较低。2010年,我国食糖自给率大幅降低,仅为76.4%%;进口占国内消费的比重首度超过10%,达到12.8%,同比增加5.1个百分点,进口依存度有较大提升。

表32006/07-2010/11年中国食糖供需平衡状况

单位:万吨

2006/07

2007/08

2008/09

2009/10

2010/11

产量

1199

1484

1243

1074

1045

消费量

1250

1360

1390

1404

1418

期末库存

146

357

312

123

13

库存消费比

11.6%

26.1%

18.1%

8.7%

0.9%

  数据来源:中国糖业协会http://www.ec-sugar.com/web/index.jsp

  齐鲁证券研究所http://www.gtja.com/share/commons/ShowDocumentFile.jsp?id=6923380

  说明:中国糖业协会定期公布食糖产量数据,但食糖消费量国内目前没有权威统计数据,通常是各有关机构部门根据中国糖业协会公布的食糖销售数据加上进口估测,或根据含糖食品产量估测。

  2. 国储糖创纪录投放以缓解国内供应紧张,但难抑高涨的糖价

  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为稳定国内食糖市场,我国于1991年建立储备糖制度。20年来,国家储备糖的来源主要是通过中国与古巴政府间贸易协议,从古巴进口的原糖,国内仅在2004年、2008年和2009年进行过3次收储。根据国内食糖市场的供需形势,国家通过放储进行宏观调控。2010年,面对国内食糖市场供应紧张,糖价不断上涨的局面,国家先后9次放储,累计放储量达183万吨,创国家储备糖制度建立以来的最高放储记录。

  尽管大量放储使国内食糖市场的供需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但并未有效抑制高涨的糖价。2010年,国内市场现货和期货价格持续走强。广西南宁批发价和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价12月均价分别为6792.35元/吨、6696.91元/吨(表5),比年初分别上涨42.3%、27.3%;与2009年相比,年度均价分别上涨41.5%、45.9%。

  3.国际食糖市场弱于国内市场,进口成本优势凸显

  由于主产国普遍遭受干旱或洪涝灾害影响占全球1//3产量的巴西、印度食糖产量低于预期,泰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和俄罗斯等国均有3-4%的减产。2009/10年,全球食糖产量1.54亿吨(表4),虽实现增长但增幅有限,同比增长6.6%。因为这是在2008/2009年大幅减产11.7%之后的增长,属于恢复性增长,且仍远低于此前两年的水平。而同期全球消费量为1.55亿吨(表4),继续稳步增加,同比增长0.7%,显示消费需求的刚性特征,这导致全球食糖市场继续供需偏紧的局面,期末库存和库存消费比创历史新低[5]。

表4: 2006/07-2010/11年国际食糖供需平衡状况

单位:万吨

2006/07

2007/08

2008/09

2009/10

2010/11

产量

16420

16309

14393

15346

16095

消费量

15255

15220

15372

15486

15932

进口

4350

4549

4729

5141

5183

出口

5144

5154

4888

5181

5260

期末库存

3449

3933

2795

2615

2882

库存消费比

22.6%

25.8%

18.2%

16.9%

18.1%


  数据来源: USDA 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

  http://www.fas.usda.gov/psdonline/psdQuery.aspx

  2010年初以来在全球食糖供需偏紧和大量投机资金的推动下,国际糖价持续高位震荡,11月初美国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国际糖价迅速飙升,年底ICE11#原糖期货价格达到34.35美分/磅(折757.28 美元/吨),创30年新高。2010年,ICE原糖期货价格年均价为 22.35美分/磅(折492.70 美元/吨)(表5),同比上涨25.8%。

  国内糖价总体走势与国际糖价相似,但由于基本面较国际市场更加紧张,支撑了国内糖价更加强势,庞大的国内供需缺口使国内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导致连续6个月进口成本价低于国内市场价。其中,5月份巴西原糖进口成本价与广西白糖批发价差达979元/吨(表5),由此推动国内企业大量进口。

5 2010年国内糖价与国际糖价比较

月均价

巴西原糖

出口价

(美元/吨)

ICE11#

原糖期价

(美元/吨)

进口

成本价

(元/吨)

广西白糖

批发价

(元/吨)

郑商所

白糖期价

(元/吨)

进口成本价

与广西价差

(元/吨)

1月

624

624

6884

4774

5262

2110

2月

593

586

6586

4525

5298

2060

3月

440

425

5098

5179

4951

-81

4月

361

356

4326

5160

5076

-834

5月

325

322

3986

4965

4924

-979

6月

352

349

4244

5037

5021

-793

7月

419

389

4864

5217

5262

-353

8月

446

424

5130

5403

5355

-353

9月

540

523

5993

5704

5603

289

10月

632

594

6807

6234

5298

573

11月

677

637

7223

6994

6716

229

12月

713

685

7550

6792

6697

758

年均价

同比

510

33.9%

493

25.8%

5733

26.7%

5356

46.5%

5499

45.9%

234

-73.1%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重要商品价格监测数据整理http://wms.mofcom.gov.cn/bn/bn.html

  说明:进口成本价包含眩光度增值、运输费、保险费、进口关税、增值税和港杂费等。

  三、中国食糖进口贸易前景分析

  1.国内食糖供需将持续紧张格局,近期进口需求会显著提高

  尽管在国家提高糖料收购价和高糖价的推动下,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提高,甘蔗种植面积增长了5%,达到了187万公顷,但由于受到不利天气影响,部分主产区甘蔗含糖率下滑,导致食糖产量低于预期,连续第三年减产。根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2010/11年,我国食糖产量1045万吨,较上一年度减少29万吨。尽管国内糖价高涨,但消费依旧旺盛,主要含糖食品产量高速增长,推动我国食糖消费量持续刚性增长,估计为1418万吨,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至371万吨,库存消费比降至0.9%的超低水平,供需形势较上一年度更加紧张,市场对进口糖的依赖程度将明显增加[6]。

  尽管2011年2月以来国内糖价跟随国际糖价有所回落,但仍在7000元/吨高位上下震荡,随着夏天消费旺季的到来,减产带来的供应紧张和制糖成本高企将支撑国内糖价继续走高。国储抛售继续成为平抑缺口、减缓价格波动的有力调控工具[7]。继2011年2月国储糖抛售15万吨之后,5月底再次抛售25万吨。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计划,2011年6-9月还将投放55.2万吨储备糖。在经过2010年多次投放之后,目前国储糖的总体规模已经不大,与庞大的供给缺口相比,约200万吨的储备数量明显偏低,国储有比较强烈的补库需求,增加进口以扩充储备成为必然。

  从长期来看,我国食糖产量增长受制于种植面积和多发不利气候影响,依靠单产提高实现产量增长的潜力有限,而食糖消费随着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村食糖消费的增加,以及食品、饮料工业快速发展,仍将持续快速增长势头。过去10年,中国食糖消费量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量的增长速度,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增长潜力最大的食糖市场。中国是位居巴西、印度、欧盟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食糖生产国,同时也是位居印度、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食糖消费国。中国虽是世界食糖消费大国,但人均食糖消费量低,2010年人均消费仅11公斤,远低于世界人均23公斤的水平[8]。中国糖业协会预测我国的食糖消费量在2015年将达到1600至1800万吨[9]。中国有望超越欧盟成为世界第二大食糖消费国。因此,长期大量进口可能成为常态。

  2.国际糖价走低推动进口规模扩大,但超配额进口的可能性较小

  在国内食糖供需形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我国食糖进口规模深受国际糖价走低的影响。因主产国印度和泰国大幅增产,国际糖市供需偏紧的格局因有所缓解,对国际糖价形成下行压力。美国农业部估计,2010/11年全球食糖产量1.61亿吨,全球食糖消费量1.59亿吨,由上一年度的供求紧平衡转为供求过剩162.6万吨,库存消费比为18.1%略高于2009/10年水平。随着市场供应增加及印度政府决定出口50万吨食糖,ICE11#原糖在2011年2月达到35.4美分/磅(折787美元/吨)的历史高点后持续走低,5月份跌至20.74美分/磅(折461美元/吨),跌幅达41.4%。而国内糖价在供需紧张的支撑下维持高位震荡。导致3-5月进口成本价持续低于国内市场价,其中,5月份巴西原糖进口成本价低于广西白糖批发价达到1400元/吨以上。进口成本价的优势日益突出,刺激国内企业大量进口食糖。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1-5月,我国进口食糖41万吨,同比大幅增长84.4%。预计全年进口规模将会超过2010年水平,但超配额进口食糖的可能性较小。2011年,中国食糖进配额仍为194.5万吨,配额内关税15%,配额外最惠国关税50%。以目前500多美元/吨的价位,若超配额进口,关税自15%上升至50%,巴西原糖进口成本将增加1800元/吨,完全抵消了低价进口糖的利润空间。因此,在目前的国际国内糖价走势下,中国食糖进口量很难超出194.5万吨的配额数量。

  3.中国在世界食糖进口贸易中地位提升,已开始影响国际糖价

  随着食糖进口激增,中国在世界食糖进口贸易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

  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09/10年,中国食糖进口占世界食糖进口总量的比重为2.9%,较上一年度提升0.7个百分点,从世界排名第十七位跃升至第六位,成为世界进口贸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预计2010/11年中国食糖进口所占比重将进一步提升至3.5%,与主要进口国俄罗斯的差距逐步缩小。

2008/09-2010/11世界食糖进口贸易变化

2008/09

2009/10

2010/11

进口量

(万吨)

占比

%)

进口量

(万吨)

占比

%)

进口量

(万吨)

占比

%)

世界

4665.6

5236.5

5182.8

美国

279.6

6.0

301.0

5.7

325.3

6.3

欧盟

318.0

6.8

257.5

4.9

310.0

6.0

印尼

219.7

4.7

320.0

6.1

299.5

5.8

阿联酋

215.0

4.6

222.3

4.2

295.0

5.7

俄罗斯

161.0

3.5

203.1

3.9

212.2

4.1

中国

107.7

2.3

153.5

2.9

182.0

3.5

  数据来源: 根据USDA 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 数据计算整理(2011年5月数据)

  http://www.fas.usda.gov/psdonline/psdQuery.aspx

  世界食糖贸易有其特殊性。由于食糖是各国高度保护的农产品之一,发达国家平均进口关税税率为122%,发展中国家为55%。尽管全球食糖产量已达到1.6亿吨左右,但食糖国际贸易量仅占30%多,其中各国政府双边协定贸易约占1/3。因此,食糖实际自由贸易量很小。2006年欧盟糖业改革后,由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全球食糖产量高度集中于巴西、印度,两国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10]。因此主要出口国巴西、泰国、印度等产量和出口量的小幅度变化往往会导致国际糖价的大幅波动。主要进口国的进口量虽然相对分散,但大幅度的变化仍会影响国际糖价走势。

  中国是世界少数对食糖进口实行低关税的国家之一,随着食糖自给率大幅下降,进口的依存度明显提升,促使国内外糖价联动性增强。2010年以来的国际国内糖价走势说明,中国的进口需求已开始影响国际糖价[11]。2010/11年减产和国储补库继续推高进口需求,为世界所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