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道感悟——自我的小结及分享

(2011-06-25 15:37:51)
标签:

财经

中国

底部

敬畏

趋势

分类: 股市投资

在目前阶段,若未来一段时期内,政府无法有效解决经济结构转型与人民收入结构调整问题,在输入型通胀作用下,股市震荡下行几率很大,底部遥遥无期,2000点、1000点都不是梦幻!但假如一切在3、5年内得到较好解决,一轮大牛将腾空而起,6000点、10000点不是梦!而最现实的无法排除的一种可能是,一切都拖延着,转型既不成功,但也未失败,那么反复震荡,上下发神经将是常态。股市涨跌与政府、经济息息相关(中国目前现状而言),政府可以左右股市中短期上下,却无力左右长期趋势,唯有经济基本面运行状况,才是股市长期趋势的力量。A股目前已经不再是10年、20年前那个封闭的小系统了,政府可以只手遮天,呼风唤雨,其与经济整体关联已经非常高,资本制度初显雏形。宏观经济尤现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博弈,更何况资本市场!所以,博弈才是现实。

之前曾分析大师们都会留底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资金量过于庞大,无法从容进出,但对于资金量仅有若干亿的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比较费解。当时的理解是对底部的博弈,也即博弈资金、经济与政策的走向,今天延续这个思路,并肯定这个思路:即底部是博弈的结果。底部从来不可测,人人都有心中的一个底,股市的“底”无非是各参与方的“底”综合作用的一个结果,但底部一旦形成,其后将极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快速脱离!因而,大师们留底仓就是应对这种情形——当然,从投资心理的角度来说,会起到稳定投资心态的作用,让判断更加客观。对散户而言,我一般建议在底部形成、并确认脱离后进入,这样会错失20%甚至更多的涨幅,但换句话,更多时候,你是躲过了20%甚至50%的跌幅,会数学的算算就知道两者孰重孰轻了——但问题是,这是在底部V型反转的时候适用的方法,假如底部是弧形底就比较费劲了!有一个很考耐心的方法,就是我等若干年,就为了等那个V型底,然后才参与,其实这是非常高明的一个办法!但一般人难以做到,那么此外的解决办法我只能说在理解了上述关于“底”的分析后,采用分仓进入的策略了:即把资金分成三等分,在确认趋势后逐渐加仓,否则止损。这个方法要做到也不容易,有试错成本,还需坚定的意志。

回到大盘目前状况,我觉得不妨试着将这里作为一个“底”来博弈,轻仓参与。由于周五放量,资金进入比较坚决——尽管,熊市反弹的时候也如此绚丽(例如08年4.24)——但不妨将这里作为一个平台震荡型态处理,在指数回压抵挡支撑时进入,视个股情况波段进出,后续仓位变化则据走势相应跟进。这里顺带提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对趋势的生成死灭的理解!在旧趋势即将灭去,新趋势即将生成之际,灭去前显示的衰竭与初生时表现的虚弱两者的本质理解——两者有时候会纠缠一起,盘面都显示为上涨,但若是旧趋势制造的上涨,其后必将暴跌,只有新趋势才会带来持续上涨。

随着对股市的理解加深,越来越感觉自身的渺小,竟然出现了进入股市以来第一次对市场的敬畏!保持足够的这份敬畏吧,这是能生存下去很关键的一点!有了这份敬畏,才不会在市场不可为的同时试图超越它;但在保持敬畏的同时,也要锤炼出足够的勇气,这样在市场新生涅磐之际,才会有足够胆识在枪林弹雨中追随新生。这样的大敬畏与大勇气,就如同贪婪与恐惧的关系,都是孪生连体,要得其一,必得其二。

近来在贴近市场的锤炼中,不断加深着对技术的理解,也开始逐渐明白技术派、分析派等等派别的区别,以不同的角度可以将这些不同的投资风格罗列出数十、上百种。随着技能的增加,我的技能选项也在丰富中,有技术、有分析,还可以细分为,纯指标类技术、资金流技术、分析派技术、技术分析、资金分析、企业分析、热点分析、题材分析、宏观分析等等,当然还有混合的,我倾向于注重基本面的混合类分析。而我也深刻明白,以价值为取向的选股型基本分析的长线投资方法,是与纯技术分析为基础的操作型中短线投资方法几乎是格格不入的,而与两者同时产生交集的是所谓的宏观分析派(侧重分析经济周期、资金周期、政治周期、国际政治等等)。这里面没有孰优孰劣,就如同人的性格一样,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我个人倾向于第一类,这符合我的性格、特长,强化这方面的能力也是我个人的终极目标;但阶段内,我会增强第二类能力,下一阶段会增强第三类。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投资成为一种无压力的工作,让它成为生活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

前进在市场当中,只有与自己比较高低、与自己争输赢,战胜自己,才能立于市场不败之地!学佛以修身,修身以修心;理解阴阳相生与相克,凡事学会从阴阳两面思考;锚定了内心,才能不在股海沉浮中迷失自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