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后吴宝童塔

(2014-05-14 22:22:21)
标签:

财经

分类: 乡土
后吴宝童塔
发布时间: 2012-05-25 00:56:20 星期五  责任编辑: 朱嵬嵬  作者: 叶朦朦
来源: 永康金报


http://www.jhnews.com.cn/jhrb/attachement/jpg/site1/20120524/f04da22a90e7112890cd0c.jpg


后吴村北部后龙岗上的宝童塔。

    这是什么?像一座塔,可是没有门。4米多高且通身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看那青砖垒的斑驳塔墙,似乎有些年头,不知道有何用处。

    昨天,记者在永康市前仓镇后吴村北部的后龙岗上,发现了这个新奇的建筑。

    “这是宝童塔,自从有后吴宗祠,就有这座塔了,以前小孩子夭折都被扔到这里。”83岁的村民吴文龙说出的话,不禁让人毛骨悚然。

    宝童塔的由来

 

    以前,在浙南一带的农村里有一种习俗,认为早夭的孩子是“取债鬼”,是来追债的,不能厚葬,不然会一直缠着你不放。所以,但凡有这样的“取债鬼”,孩子的父母都是草草处理。

    有些挖坑浅埋,有些走出家门200多米就将其弃于路边。更有迷信的人拿着大斧,将早夭骨肉的脑袋生生劈开,认为这样方能斩除“取债鬼”的纠缠。因此,对于这些活不到10岁的孩童,基本上都是被丢弃的。

    其实,这种草草了事的丧葬习俗未必就是“取债鬼”一说使然,这也可能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葬礼”对于生活窘迫、难以解决温饱的绝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奢望,否则又怎会出现“卖身葬父”的现象?

    也有些地方称宝童塔为保童塔,从字面理解就是保护儿童的尸骨,不致暴尸荒野,免受野狗山兽的侵害。事实上,在当时那个年代,宝童塔的出现具有其积极意义,宝童塔能够预防瘟疫的传播。

    关于宝童塔,农村很多上年纪的人都不陌生。那年岁不搞计划生育,加之卫生条件落后,生的多,养活的少。当时,浙江众多地方都出现过有类似作用的塔,专门扔死婴,有些是养不活的,有些是养不了的,如私生子。

    2010年,在缙云县人民医院的后山上,一座被废弃的保童塔内竟传来了一阵啼哭声。消防人员身上绑着绳子,从入口处吊挂进入塔内,终于在塔底发现了一名被遗弃的女婴。医护人员介绍,这名女婴出生才一个多月,患有先天性唇腭裂。

    宝童塔通常建在光秃秃的山顶上,高高的一个大圆桶,没门,没顶,往里一扔了事。随着时代变迁,很多村里的宝童塔都已经废弃,或是被新建筑覆盖。而像后吴村的宝童塔保存得如此完整的,实属难得。

    后吴人管宝童塔又叫唬童塔,如家中孩子哭闹不止,就吓唬小孩把他扔入塔中。

    以前的后吴村,由于卫生医疗条件落后,有生育10个、独活1人的现象。在后吴祠堂里坐着的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宝童塔力的死婴成了他们中很多人的一奶同胞,甚至是夭亡子女的最终归宿。

    “我们家本来有10个孩子,养活的只有4个。其他的兄弟姐妹都进了宝童塔。”村民吴福禄说。“我原本有个女儿,生下来只活了七八天,是我亲手扔进去的啊。”87岁的吴世高回忆旧事,浑浊的眼球泛起晶莹。

 

    后吴宝童塔始建之谜

 

    后吴宝童塔不仅保存得好,造型也堪称精致。吴文龙说,2009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中,永康市文物普查队发现了这座造型别致的宝童塔。根据该普查队的记载,后吴宝童塔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四周均为空地。塔基为六边形,高4.68米。

    宝童塔墙壁采用平砖错缝砌叠,攒尖顶。在檐下六角形的每面墙上都有题字,朝正东一面题为:“东门”,其余每面分别为“宝童塔”、“道光”、“己酉”、“为继”、“堂造”,除了主方位的“东门”,其他文字意为“道光己酉为继堂造”。

    “这座塔是清道光己酉年,也就是1849年建的。”后吴宗谱编委会主编———71岁的吴福禄说,而“为继堂”是吴氏宗谱第二十六世文武公,即婺州司马(州司马,即清朝对州判或州同官职的古称,通常为地方衙门的主要辅佐官,官阶从七品)吴文武的堂号。“那时的堂号不是随随便便能取的,单传的没有堂号,没有后嗣的更是没有。”所以当时的“为继堂”必定是人丁兴旺。也许正是由于出生的人数不断增多,吴文武才开始着手修建宝童塔。

    按照永康市文物普查队相关文献的记载,后吴宝童塔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吴文武之父吴立堂捐资建造。而并非像塔墙上的题字所言,是在道光己酉年建成。

    关于后吴宝童塔的历史,当地村民也有自己的说法。他们认为宝童塔不是在道光己年修建的,且认同塔上“道光已酉为继堂造”的字样,“为继堂”只是在道光己酉年对宝童塔进行了修缮。至于宝童塔始建于何年,村民们认为应当更早。

    “自有吴氏宗祠,就有这座塔了,两者是同时出现的。”吴文龙说。后吴村的吴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即1547年。如果按照吴文龙的说法,那么后吴宝童塔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后吴宝童塔的传说

 

    宝童塔里的都是后吴人的骨肉至亲。直到现在,村里每年都还保留着祭塔的仪式。89岁的吴华桥就是祭塔人之一。

    塔身虽是青砖垒砌,那一米高的塔脚用的却是整块的条石。坚实的基础也许就是后吴宝童塔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刻着“东门”二字的一侧墙上,在离地两米处有一个半米见方的入口。前两年,村里对宝童塔的瓦片进行修缮时,为了保护文物,就用石板将东门入口给堵上了。

    “这是死婴的入口处,以前是一扇活动木门,往里一推就进去,放手又自动关上。”吴华桥说,前两年去祭塔时还发现,在东门入口处残留着一些新稻草,他猜测一定还有人将死婴投入塔内。

    其实,宝童塔并不像所见那样,只有4米多高,它深入地底。有人说隐藏在地底的高度跟塔身一样高,也有人说有一人多高,总之塔下另有玄机。而对于塔本身的构造,村民们传得更是神乎其神。

    “我10多岁的时候跟两个伙伴拿着手电筒从入口进去看过。”今年61岁的吴贵崇说,可是里面光线太暗,什么都没看到。村里都传那塔是分层的,中间有一层铁丝网,分离尸水和衣物骨骼。

    吴文龙认为,里面的结构应该更加复杂。塔内横截面可能有三到四层的弹簧门,进入东门的死婴,在重力作用下压动弹簧门进入下一层,同时弹簧门又起到一个缓冲作用,最后使死婴缓慢地进入塔底。

    如此富有想象力的装置,不知道是流传下来的真实的结构,还是后吴人对早夭亲人寄予的美好愿望。

    事实上,这宝童塔并非只进不出,它有一个隐秘的出口。宝童塔伴山而建,在山坡一侧低于塔身的正南方有一高0.3米、长0.3米的方形洞口,直通塔底,洞口用两层石板与一层厚木板封住。

    吴华桥说,每隔几年就要对塔进行一次清理,不然再大的塔也会被装满。最近的一次清理是1959年,由吴文武子嗣出钱,念经超度亡灵。塔内的残骸或被深埋,做一个大公墓,或进行焚烧处理。

    清理宝童塔的人都是上年纪的人,现在都已经不在了。所有关于后吴宝童塔的传言都只能是个传言,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构造,没人能说得清。

    历经沧桑,只有青砖黑瓦还在静静守候着。明丽的阳光下,斑驳的塔墙脚,那两朵雏菊开得格外鲜妍。

    (叶朦朦 文/摄)

http://www.jhnews.com.cn/jhrb/2012-05/25/content_2259665.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