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三国农民起义江湖黄巾后汉书 |
分类: 历史 |
三国里的“江湖”味儿
文/吴越
俗话说的好,“哪里有恩怨,哪里就有江湖”,今日翻《后汉书·黄埔嵩朱儁传》时发现原来三国时期也不例外,也有一个特别的“江湖”世界,读来有趣,故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http://s1/bmiddle/6f2d09a7t7b5dc2b67d00&690
话说东汉王朝吸取了西汉灭亡的教训,即任由外戚势力扩张,直至尾大不掉把持朝政,最终篡汉自立的惨痛经验,刘秀自建国起便加强了皇帝权威。然而,他没有想到这种权威虽然有政治制度的保障,但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皇帝个人在朝堂上的威望和手腕,而后者却是他那些从小在深宫长大的养尊处优的皇子皇孙所欠缺的。为了与外戚制衡,后面的皇帝加强了与宦官的联合。久而久之,宦官成为了东汉政治舞台上一股重要的势力,与外戚势力进行着你死我活的争斗。
激烈内斗导致的政局不稳,加上皇权旁落、政令不通使得东汉王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衰弱,官员腐败现象非常严重,对百姓的盘剥日益加深,民怨极大。到汉灵帝时期,民间对腐败政府长期积压的“怨念”终于集中爆发,以“黄巾”为代表的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http://s15/mw690/6f2d09a7t7b5dc284270e&690
有意思的是,这些落草为寇、盘踞一方的土匪头子居然都有个响亮的“诨名儿”,比如雷公、飞燕、于氐根、李大目。范晔还对有些名字的由来作了一番的解释,主要是应了土匪头子某个“异于常人”的特点,比方说雷公声大如雷(狮子吼?)、飞燕身轻如燕(梯云纵?)、于氐根蓄了一脸胡子、李大目长了一双大眼。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我们还可以对其他的名字做一些有趣的猜想,比如青牛角可能头上有俩“骨突”(小龙人?)、左髭丈八左边胡子很长(阴阳脸?)、于毒善于用毒(五毒教?)等等。各有特点、江湖味儿十足,甚是有趣!
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畦固、苦唒之徒,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其大声者称雷公,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轻便者言飞燕,多髭者号于氐根,大眼者为大目,如此称号,各有所因。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
不过在一千七百多年后的今天看来十分有意思的这个“江湖”世界,在当时却透露着东汉王朝无力回天的辛酸。“江湖”,一个隐没在常规社会背后的“影子社会”,它有着自己的规则。江湖规则和政府规则共同管理着社会的运行,二者之间既互补又竞争。在治世的时候,政府规则往往处于上风,它崇尚伦理道德;而在乱世,江湖规则逐渐抬头,它崇尚武力。如果社会上的“江湖味儿”非常浓,那百姓们可绝对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有闲情雅致来玩味那些“老大”们的诨名儿是怎么来的。因此,虽然大多数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梦”,但笔者希望那真的只是一个“江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