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剧《茶馆》——“我爱我们的国,可是谁爱我呢!”

(2013-03-10 00:20:47)
标签:

茶馆

老舍

梁冠华、濮存昕

杨立新、冯远征、何冰

北京人艺话剧

分类: Plays
    刚看完《茶馆》回来,一路上心情还是略微有些沉重的,脑子里禁不住总在回味和思考。
    保利不近,看完出来,匆匆忙忙赶地铁,转的士,到家已经12点多。为了在保利看一场话剧,所需付出的时间成本和荷包成本都是相当高的,可我依然乐此不彼地奔波着,并为此快乐着。

    虽已到这个点儿了,可依然还沉浸在茶馆里拔不出来,无论是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秦二爷,还是唐铁嘴,茶馆里跑堂儿的李三和伙计,或是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们,都还生动地在我脑袋里打着转儿,他们说过的话也时不时地蹦出来两句,那漂亮的京腔儿好像打着转儿的呼哨,漂亮地在上空中转了圈儿就回到嘴边儿上——赞美的话轻抚着被赞美的人的脸庞而过再轻柔地飞回嘴边儿,讽刺的言语利刀似的扇人一巴掌再掷地有声地一字儿一字儿地坠落到地上,砸个坑儿出来!

    这篇可能会写的有点长,因为除了想写今晚看到的想到的,以及触动我的,还想把自己曾经不知道,但是现在已经知道的台前幕后一块儿在这儿说道说道。接下来的文字里,有引用转发的,也有我真实的感想。

    背景介绍一下。
   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三幕话剧剧本,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焦菊隐、夏淳导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黄宗洛等人主演。是北京人艺的“看家戏”,也是中国目前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之一;《茶馆》自1958年3月首演以来,已走过近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
       从1958年首演到1992年老版的告别演出,30多年间《茶馆》一共演了374场。1992年7月16日,65岁的于是之最后一次演出《茶馆》,当时首都剧场盛况空前。虽然已经演了近400场,但因为疾病缠身,于是之还是忘词了,而且每幕戏都出现了漏词。观众仍然热情高涨,演出直至结束仍不肯散去。于是之含泪写下“谢谢观众的宽容”。
       老一版《茶馆》1992年告别演出后,老艺术家们纷纷隐退,使此剧几成绝唱。1999年10月,以创新著称的北京人艺导演林兆华重排《茶馆》,推出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何冰领衔的全新阵容。
        一锅老汤、一壶酽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间悲喜剧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馆”里上演。40多位演员用他们的欢笑和泪水,演绎着老舍先生蘸着沧桑写出的旧时代里黑暗的一页,把一幅沾满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历史民俗画卷生动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该剧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至今仍是戏剧教学典范。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话剧分三幕,每一幕都有二三十个角色,生动的、热闹的在这个大茶馆里插科打诨、谈笑风生。有人在这儿谈国事,有人在这儿聊大天,有人在这儿遛鸟,有人在这儿算命,有人在这儿要饭,有人在这儿安静的喝茶,还有人在这儿卖女儿......可越往后,茶馆越安静,来的人都不再是喝茶的,干嘛的都有,就是不喝茶。到了最后,茶馆只剩下当初的三个老家伙——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聊着,笑着,唱着,给自己撒些纸钱,算是提前给自己个儿办了个风光的身后事。然后,就只有王掌柜的一个人,一个人。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极其鲜明的性格。
    王利发,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辈子都是个顺民”,见人就问好,给人作揖,总是笑脸相迎。有些做掌柜的小精明,也有些市井小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软弱,但终归是个心地不错的小老板。再加上演员梁冠华有分量的身材,更显出这个掌柜的有一丝憨厚和敦实。尤其在最后一幕中,面对着无可奈何又不可更改的命运时,那种不得已的认命和释然,更是令人禁不住落泪。
    常四爷,一生坦荡荡,靠自己的体力本本分分的赚一口饭钱,直到70多岁,依然靠卖几粒花生米养活自己。一生好打抱个不平,好在人困难的时候伸出个援手。他气派地出场,佝偻地退场,出场的时候那般丰富翩翩、气场强大,离开的背影却又那么黯然,难免神伤。“我爱我们的国,可是谁爱我啊!”这是幕中唯一一次掌声雷动的地方——大家都恐怕着惊动了演员,干扰了演出,只敢在每幕落幕的时候才起劲儿地鼓掌,唯有这儿,大家有太多的共鸣!
    刘麻子,就是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小人物,没什么能耐,只能靠从中给人牵线搭桥地买卖姑娘。从穷人家买来人家的闺女,再转手卖给有钱人家做老婆。他能这边跟人家说,你女儿能卖十个大洋,她这是运气好,找到了好人家;转头就告诉买老婆的大太监,说这个老婆卖200大洋。他这一翻手一盖手,自个儿就从中捞了一大笔。
    秦二爷,是王利发这个大茶馆的房东,是一个渴望实业救国的资本家,却在抗日战胜胜利后,被整了个逆厂,直接沦为一个孤老头子。“他是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他那点事业,哼,洋人只要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这讽刺秦二爷的话,却是这个以为可以实业救国的资本家最悲哀的写照。
    松二爷,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活灵活现的,性格那么鲜明,却又那么真实。他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懦懦弱弱。看到四爷跟特务起冲突,他怕的直哆嗦,但还息事宁人的劝劝常四爷,是个心眼儿特别实诚的老好人。民国后,他拉不下自己的面子自食其力,宁可饿着,也不愿出卖劳力赚口饭吃,最后愣是被活活饿死!可就在他自己个儿饿着的时候,他说,“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这是一个多心善,但又多迂腐的人啊!那个年代,这样的人又是何其多啊!
    唐铁嘴,“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还有宋恩子、吴祥子,“把现大洋分给我们一半,保你们俩没事!咱们是自己人!”“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从他们的言语中,就能看出他们的性格,都是一群坑蒙拐骗,蛮横霸道的人物。一出场,就透着一股丑恶的嘴脸。在现如今的社会上,这样的人,不也一把一把的吗?

    这部话剧之所以能够半个多世纪来常演不衰,反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半个多世纪前创作的剧本,写就的台词,在现如今这个社会,甚至在很久很久以后的中国,都能令人产生共鸣。这样的黑暗,这样的现实,这样的丑陋,都能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的媒体中,找到翻版。
    那么多贪污腐败的官员落马,那么多解决不了的食品安全问题,那么多应该千刀万剐的拐卖妇女儿童的案例,那么多狗仗人势的丑陋小人......不都是这出剧中出现的、讽刺的角色吗?
    “我爱我们的国,可是谁爱我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