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话剧分三幕,每一幕都有二三十个角色,生动的、热闹的在这个大茶馆里插科打诨、谈笑风生。有人在这儿谈国事,有人在这儿聊大天,有人在这儿遛鸟,有人在这儿算命,有人在这儿要饭,有人在这儿安静的喝茶,还有人在这儿卖女儿......可越往后,茶馆越安静,来的人都不再是喝茶的,干嘛的都有,就是不喝茶。到了最后,茶馆只剩下当初的三个老家伙——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聊着,笑着,唱着,给自己撒些纸钱,算是提前给自己个儿办了个风光的身后事。然后,就只有王掌柜的一个人,一个人。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极其鲜明的性格。
王利发,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辈子都是个顺民”,见人就问好,给人作揖,总是笑脸相迎。有些做掌柜的小精明,也有些市井小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软弱,但终归是个心地不错的小老板。再加上演员梁冠华有分量的身材,更显出这个掌柜的有一丝憨厚和敦实。尤其在最后一幕中,面对着无可奈何又不可更改的命运时,那种不得已的认命和释然,更是令人禁不住落泪。
常四爷,一生坦荡荡,靠自己的体力本本分分的赚一口饭钱,直到70多岁,依然靠卖几粒花生米养活自己。一生好打抱个不平,好在人困难的时候伸出个援手。他气派地出场,佝偻地退场,出场的时候那般丰富翩翩、气场强大,离开的背影却又那么黯然,难免神伤。“我爱我们的国,可是谁爱我啊!”这是幕中唯一一次掌声雷动的地方——大家都恐怕着惊动了演员,干扰了演出,只敢在每幕落幕的时候才起劲儿地鼓掌,唯有这儿,大家有太多的共鸣!
刘麻子,就是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小人物,没什么能耐,只能靠从中给人牵线搭桥地买卖姑娘。从穷人家买来人家的闺女,再转手卖给有钱人家做老婆。他能这边跟人家说,你女儿能卖十个大洋,她这是运气好,找到了好人家;转头就告诉买老婆的大太监,说这个老婆卖200大洋。他这一翻手一盖手,自个儿就从中捞了一大笔。
秦二爷,是王利发这个大茶馆的房东,是一个渴望实业救国的资本家,却在抗日战胜胜利后,被整了个逆厂,直接沦为一个孤老头子。“他是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他那点事业,哼,洋人只要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这讽刺秦二爷的话,却是这个以为可以实业救国的资本家最悲哀的写照。
松二爷,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活灵活现的,性格那么鲜明,却又那么真实。他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懦懦弱弱。看到四爷跟特务起冲突,他怕的直哆嗦,但还息事宁人的劝劝常四爷,是个心眼儿特别实诚的老好人。民国后,他拉不下自己的面子自食其力,宁可饿着,也不愿出卖劳力赚口饭吃,最后愣是被活活饿死!可就在他自己个儿饿着的时候,他说,“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这是一个多心善,但又多迂腐的人啊!那个年代,这样的人又是何其多啊!
唐铁嘴,“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还有宋恩子、吴祥子,“把现大洋分给我们一半,保你们俩没事!咱们是自己人!”“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从他们的言语中,就能看出他们的性格,都是一群坑蒙拐骗,蛮横霸道的人物。一出场,就透着一股丑恶的嘴脸。在现如今的社会上,这样的人,不也一把一把的吗?
这部话剧之所以能够半个多世纪来常演不衰,反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半个多世纪前创作的剧本,写就的台词,在现如今这个社会,甚至在很久很久以后的中国,都能令人产生共鸣。这样的黑暗,这样的现实,这样的丑陋,都能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的媒体中,找到翻版。
那么多贪污腐败的官员落马,那么多解决不了的食品安全问题,那么多应该千刀万剐的拐卖妇女儿童的案例,那么多狗仗人势的丑陋小人......不都是这出剧中出现的、讽刺的角色吗?
“我爱我们的国,可是谁爱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