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印染简介
(2010-12-05 11:13:56)| 标签: 杂谈 | 
 
 
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中国古代的印染技术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创新的。下面从两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的印染。
 
首先是染料: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后者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种植物染料的性质,并发明了多种染色技术和被称为「缬」的防染印花技术。各种染料均有其着色原理,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虽然都是色料,但它们的着色原理却是不同的。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粘和剂使之粘附于织物的表面,但颜色遇水即容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均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
 
 
从工艺上来分,分为灰缬、蜡缬、绞缬和夹缬四类。缬:【拼音】:[xié] 意为印染方法。
以下分别介绍:
1、 
花布”。现在浙江、山东、川东等地的乡镇仍有不少生产蓝印花布的工厂、作坊。
2、蜡缬:即今天俗称的“蜡染”。利用黄蜡、石蜡作为防染剂在棉布、丝绸等织物上进行绘出图案,然后染色,最后将蜡除去。从最早的年代来挖掘,我国发现最早的蜡染文物是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蓝色蜡缬毛织物,时间大约是在公元396-581年(东汉时期),似由西域输入,魏唐间流传渐广。
现在我国西南地区仍有不少少数民族利用蜡染来对各种织物进行染色。贵州省的安顺地区有“蜡染之乡”的美誉。
3、绞缬:俗称扎染,将要染的织物捆扎、针缝后进行染色,最后将捆扎去除、清洗,即得美观大方、朴实无华的染织物。我国云南省大理、贵州省、湖南省湘西的部分地区颇为流行。
4、夹缬:用两块对称花纹的夹板夹住织物,利用阳纹处夹压浸于蓝靛青染液,取得染织物,故又称为“蓝夹缬”。起源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宋,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堪称我国印染技术之母,古代曾作国礼。现今,浙江苍南还有极少数民间艺人还掌握此法,基本处于濒临失传的地步。
重要说明:传统染缬使用的染料是天然染料,色泽自然柔和,安静淡雅。现代虽然有人也在做其中的某种工艺,但染料绝大部分已经不是天然染料,而是使用的合成染料,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染缬,只能称作“仿染缬”,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染缬。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