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高三第一届百校大联考作文“听景与看景”导写及范文

分类: 作文及论文 |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所给材料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这里提出了两个概念,即“看景”与“听景”,“有人”暗示这是部分人的认知。第一层想告诉我们的是在这样的认知中,“看景”不如“听景”。
第二层次,“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这一层同样在谈“看景”与“听景”这两个概念,一个“但”字明确了这一层与上一层是转折的逻辑关系,而“更多的人”明确的是拥有这样认知的人群范围更大。第二层交代的是在更多数人的认知中,与其“听景”,不如“看景”。两个层次展示了对“看景”“听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赞成其中一种观点,也可以对“看景”“听景”哪一个更重要作辩证论述。论述时注意审读两层内容中的“有人说”“但”“更多的人”这些隐性的限定要素。
难点在于“看景”“听景”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与解读,理解的深度决定了立意的深度,解读的角度决定了论述的方向。首先,是对“景”的理解,“景”可以是实指的自然风景,也可以是虚指的个人人生的风景、国家建设的风景、民族发展的风景、人类文明的风景等等。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看”和“听”也同样具有实指与虚指两层解读空间,“看”可以指亲临实地的观赏、调查、参与、实践等,是直接的一种行为;而“听”可以指未能亲临实地的听闻、感受等,是一种间接经验的获取。
【参考立意】
“看景”是一种可贵的实践精神,“听景”纵然美好未必真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听景”是间接经验的获取,藉此形成的审美或认知体验,有助于更好地领略“景”的美妙,因而自有其价值。
既听“景”又看“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可以获取更全面、更真实、更深刻的审美体验或实践认知。
【优秀范文】
1听景不如看景
世界万物,皆有其独特之韵。自然之美,远非言语所能形容。故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此观之,欲领略自然之美,须身临其境,方能感受其震撼。
有人认为,听景是一种更加抽象的体验。通过倾听别人的描述,或者通过收听有关景色的音频,我们可以想象出种种令人陶醉的美景。然而,这种美感的产生,往往只是我们的大脑对我们所听到的信息的加工和想象。它可能来自于我们对词语的理解,也可能来自于我们的记忆或想象。
尽管听景有其独特的魅力,但看景却有着无法替代的真实性和直接性。当我们亲眼看到一个景色时,我们的视觉、嗅觉、听觉等多个感官都会被激活,共同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这就像古语所云:“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亲眼看到,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美。
看景的优势还在于它能提供更多的细节和深度。当我们听别人描述一个景色时,我们可能会被一些华丽的形容词所吸引,而忽视了那些更加微妙和深入的细节。但是,当我们亲自去看一个景色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那些微小的细节来更深入地理解它的美。
有人可能会认为,听景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听觉,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看”到别人描述的景色。然而,这种随时随地的能力并不能取代亲眼看到景色的直接和真实。尽管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听到关于某个景色的描述,但只有我们真正站在那个地方,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美。
在结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观点:尽管听景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但看景的真实性和直接性无法被替代。只有通过亲眼看到一个景色,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它的美,感受它的震撼。因此,在领略自然之美时,我们应该更倾向于选择看景而非听景。
在论证这个观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地认识到听景和看景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听景可以让我们在无法亲临现场的情况下,通过别人的描述或是音频的解说了解某个景色的美。然而,这种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真实性和深度。而看景则能让我们更加真实、直观地感受到景色的美,同时提供更多的细节和深度。
最后,我们要明确的是,听景和看景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两种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采用这两种方式来领略自然之美。通过听别人的描述来激发我们的想象,再通过亲眼看到景色来验证和丰富我们的想象。这样,我们就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一个景色,更加深入地领略它的美。
2听景与看景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俗话又说:百闻不如一见。
到底是应该隔岸观景呢,还是身临其境?就近多年的体验,还是距离才能产生美。如果零距离接触了,等于戳破了美丽的气球,击碎了五彩的光环,留存的唯有失望和失落。
一位同事年龄都老大不小的了,还居然有追星情结。一次央视著名主持人来临县参加一个活动。快结束时,众追星族迫不及待的围将上去,纷纷伸出崭新的笔记本让签名。同事的身影也出现在一帮年轻人的洪流中。
他如愿以偿,获得了珍贵的签名。可回来后,他一直唉声叹气,说还不如不见那位著名主持人呢,模样还不如他老婆。最关键的是,人家拿的都是大大的崭新的笔记本,他伸过去的是手掌大小的电话簿(早年没有手机时,用来记录座机号码的本子)。心中的偶像可能反感他小不点的本子,用手划拉一下,拒签。他不甘心,一次又一次的被划拉,一次又一次的伸过去,坚持再坚持,可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电话簿上除了纷乱的电话号码,多了个后面没有缀上阿拉伯数字的,字迹潦草的名字。原来心中的崇拜、敬仰,抑或是被异性吸引的冲动荡然无存。
名人也算道风景吧。
七八年前吧,一位著名相声演员来助阵地方举办的艺术节。消息传开,大街小巷沸腾不已。这位相声演员可谓是蜚声艺坛,妇孺皆知。我有幸现场看了他以及其他众星的表演,没有激动到不能自已,但起码没有摧毁这位演员在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可一位在艺术节活动中,胸前能挂上工作证的朋友近距离接触了这位著名相声演员,好像还多少聊了几句,回来告诉大家:嗨,就一个老男人。
要命的是说这话的是位正值芳龄的女同志。
女生对男星,尤其是年龄稍大的,有种偏爱——不是有什么大叔一说嘛——会被他们身上展现出的飒爽练达、潇洒倜傥的成熟美所独具的魅力折服。比如被众多女生追捧的张嘉译。
而她,竟用一个老男人来概括大家心目中的著名相声演员。
相信很多男同志跟我一样,对老男人这个词天生抵触反感。似乎仅仅三个字刻画出了一个面容枯槁、龙钟老态、步履蹒跚、行为猥琐的男人形象。
相信著名相声演员之于这位女同志也是一出破灭的神话。
都是看景惹的祸。
举国上下旅游开发可以说方兴未艾,新景点应接不暇,随之而来的各种表演也层出不穷。看网站帖子、宣传册子、百度条子,个个都是人间天堂,美不胜收。等看景回来,才明白这些乱坠的天花是被谎言吹将起来的。景点被美颜了,照片被处理了,溢美的介绍,铺天盖地的宣传,夸大其词的描述,统统都是奔着你口袋里的钞票。“骗”来了再说,不是说“一天骗个县,一辈子骗不遍”嘛。
前天晚上观看了朋友圈里疯传的“惊艳的北极光”表演。先说说转发朋友圈三天换门票这事。如此简单的操作,要是大家都用置换的门票入场,举办方还不得喝西北风?换票的只安排一个工作人员,且操作繁琐——删除掉你三天的朋友圈内容,还要发一条“票已领”的朋友圈——一个人得好几分钟。这样排起的长龙是向前蠕动。规定有时间,一到点就撤了,不管你龙有多长。大老远的来了,票没换到,不得掏钱买票进去看看?不可谓不聪明。再说说所谓的北极光——远端安装一个能发出彩色光束的射灯,然后在光线经过的地方弄几个放烟雾的装置,这样在空中形成一道道光怪陆离的图案,飘飘幻幻的,是为“北极光”。
看后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无处不在的自媒体如果用于伸张正义,那就是无数把利剑;如果用于谎言和欺诈,那就是无数个圈套和陷阱。传说中的“惊艳××的北极光”就是一个圈套、陷阱。
此刻,我想起郭达和蔡明那个卖房子小品里的部分台词——蔡明:如果业主单方面认为房屋质量有问题,开发商将在他们方便的时候进行维修。
郭达:你这什么意思啊?
蔡明:意思就是,开发商现在不方便呢。
郭达:那开发商要是100年都不方便呢?
蔡明:不会的,您的产权只有70年。
还有那像一排葱样的小树,被描述成参天大树。谎言被揭穿后,还强词夺理的说:100年以后就会长成参天大葱的。
业主质问广告画面里的小区,天空中飞着天鹅,池塘里边游着鱼,鱼呢!答:天鹅吃了。天鹅呢?吃饱了飞了。
更绝的是这个笑点:买房子送家具。不是赠送,而是你买了家具,我帮你送回家。
房子成了一道美丽风景线,听和看的差距太大太大了!
因此他们的广告创意更是大胆、放肆——旁边有个小土包的,“山是真的不动产”;有一滩水的,“水榭香堤——潺潺岁月,恋恋生活“;荒寂半山腰的,”凌驾尊贵,俯瞰繁华“;卖不动的尾盘,”最后,最珍贵“……
景色、景点、景致,听得你充满向往,看过后眼镜大跌,真成了“百闻不如不见”。
风景这边独好
安慧
流年不改,星霜暗换。蝉鸣高树,花开荷塘。语言文字里的诗意总能给人无限遐思,所以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正如,一千个读者嘴里一定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故而,听景会让我们感受更多人融注在客观景物里主观色彩,或喜或悲,这迤逦的风景,说景人那里,呈现出一定是别样的彧彧花繁。所以,才有看景不如听景之说。
看景不如听景,正如旅游,奔波千里,眼前不过是异域的风物,远不如宣传片里的色彩斑斓,光影曼妙,远不如听来的玄幻奇伟,瑰怪非常,看来风景在别处。所以,听景有听景的妙意。尽管听景时容易被他人的主观感受左右,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尴尬之境,迷失自我。但是这未尝不是间接经验的获取,就像我们从教材中获取的知识,这样的“听”或许是我们收获成长的第一步。个人的学习如此,历史的发展潮流亦然,面对晚清政府的闭关锁国,革新者从西方获取经验,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公车上书,一系列救亡图存之举,都是以“听景”的方式做的有益探索,“师夷长技以制夷”,洋为中用,西风东渐,这就是“听景”的意义所在。从个人成长到社会发展再到历史前进,“听景”何尝不是迈向进步的第一步。
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依如旅游,听景常是无法看景的无奈选择,若能实地看景,想必更多的人愿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只有实地看景才能切身感受到风景这边独好。中国有句谚语“百闻不如一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听景会有道听途说之嫌,也容易出现作舍道边的笑话。所以,听景不如看景,看景就是直接经验的获得,是笃行,是以实干为依托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到实地看,参与到时代的改革浪潮之中,莫做袖手人,这样的“看景”提醒我辈青年要以实干整饬自我,以笃行丰盈青春。
回顾新中国成立的辉煌历史,正是共产党人看到了“听景”不如“看景”,才有中国革命的新机,不走西方人老路,探索救亡图存新法,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改革开放提速增速求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从开放市场搞活经济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中国人以实地看景创造无数辉煌。如今,实地看景已经成为很多人干事创业的必然之行。面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辈青年自当躬身入局,深入基层,砥砺自我,重塑青春。
当然,实地看景还有更高境界,那就是创造风景。时代大潮翻涌,我辈都是弄潮儿,与其听景看景,不如创造风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创造风景,且看塞罕坝人用艰苦奋斗,将黄沙遮天、飞鸟无栖的荒漠建设成茫茫林海,创造了绿色奇景,成了新时代最亮的风景;且看扶贫干部深入基层,与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仓廪实、衣食足的小康,迎来了盛世繁华之景;且看,航天工作者隐姓埋名,攻坚克难,追逐浩瀚星辰,使中国走出地球,飞向寰宇,实现了科技强国之景。鲁迅曾说,若没有炬火,你便是一道光。融入时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我辈青年当笃行不倦,矢志不渝。风景这边独好。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听景看景,各有其妙。我辈青年从听景始,行看景事,做真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