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05-12 17:55:34)
标签:
教育 |
分类: 全国高考模拟及试题 |
安徽省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所谓“信息史学”是指,将历史和历史认知及阐释,解构到信息层面,系统地综合运用信息化应用之相关理念、方法和技术支持及实现手段,来探讨并深入研究历史学领域的诸种问题的一门新兴学问,或历史学门下的正在形成中的交叉/分支学科。
在21世纪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史学首先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理论研究及方法论研究,其次则是依赖于历史学领域具体问题探讨的应用研究,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学术规范及实证方法的基础上推进历史学的科学化。
由信息史学的定义可见,其重点在于用“信息”变革“史学”。两者当中,“信息”是实现变革的视角或切入点、手段和途径,“史学”则是变革的作用对象或达到革新目的之主体。
从历史学角度看,发生在20世纪并延续至今的当代社会信息化历史进程,存在着互为表里的两条重要发展轨迹。其一是外在的和物质或物理的,即从计算机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二则是内在的和思想认知或理论的,即从申农(ClaudeElwoodShannon)信息理论的提出,到信息科学的确立,再到21世纪头10年科学研究第四范式的形成。中农信息理论的问世,具有开辟新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他的信息理论开启了20世纪人类社会思维和表达的转换,亦为信息史学的立论及理论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统观历史学在20世纪下半叶的历程,不难发现它也在发生着突破传统束缚而实现自身思维和表达的转换。总体上看,这种转换是同历史学界关注且参与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尝试凭借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发展来努力追寻自身现代化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21世纪初,历史学领域从“计算机化转向”到“数字化转向”再到“网络化/自媒体化转向”的探索和实践,已引发历史学界新的理论思考。严格意义上讲,历史学的“计算机化转向”,探讨和解决的仅是工具或手段的现代化问题。而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却将探讨和解决问题的重点从工具转到内容,并涵盖两个方面:其一是内容存在形式的现代化;其二是内容承载方式的现代化。这种改变及改变所成就的客观现实的存在,自然要引发对历史学本身做出突破原有局限的进一步理论思考,思考究竟是什么在历史学背后对其内容起着支撑作用。从信息的角度来重新认知历史;以信息化应用技术和手段提供的表达方式或方法用于历史内容的表述,据此建构一个全新的历史学阐释学体系,也就形成“历史学的信息转向”。信息转向,为古老的历史学和先进的信息科学之间的融合,提供了理论贴合面和可供实际操作的通道。
提出和建构21世纪的新史学——信息史学,并非只是基于以上关于历史学要素层级之间逻辑结构的分析,同时还具有源自现实的科学探索实践所构成的新认知依据。历史的本原就是信息,历史的认知或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处理过程,那么,我们也就为历史学与信息科学的“无缝对接”找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词——“信息”。正是“信息”这个关键词,成为实现历史学同信息科学或信息化应用技术科学两类原本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之间的沟通、交汇或交融的衔接点或贴合面。有了这样的衔接点或贴合面,就为我们将信息化应用技术科学导入历史学领域并据此改造史学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提供了依据。
(摘编自王旭东《信息史学建构的跨学科探索》)
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息史学是一门新兴学问,它把历史和历史认知及阐释解构到信息层面,来研究历史学及相关领域的问题。
B.信息史学是历史学门下正在形成中的交叉或分支学科,它既属于综合性理论及方法论研究,也属于应用研究。
C.信息史学要用“信息”变革“史学”,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学术规范及实证方法的基础上,推进历史学的科学化。
D.20世纪下半叶,历史学界关注且参与社会信息化进程,试图凭借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发展来追寻自身现代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念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息史学是历史研究的一次变革,其中“信息”是实现变革的切入点、手段和途径,“史学”是变革的作用对象。
B.当代社会信息化发展历史有两条重要发展轨迹,一是思想认知或理论的,一是物质或物理的,两者表里相依。
C.历史学的“计算机化转向”,是针对现代化的研究工具和手段;而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则指向研究内容。
D.信息史学是历史学同信息科学或信息化应用科学两类不同的话语体系之间沟通、交汇或交融的衔接点。
3.下列选项,不属于“信息史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将数字化应用在历史的书写、研究、教学和传播过程中,努力发掘数字化应用技巧。
B.研究天然和人工系统中的信息之表达、处理和通讯等问题在历史学科里的具体应用。
C.通过对电子信息的调查研究、分析、综合和表达,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媒体来影响人文学科。
D.立足于“信息转向”来进一步审视、发掘、思考历史和深入研究历史学中的诸种问题。
4.文章在论述思路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文本材料简要概括信息史学的立论和建构依据。(4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系心带高晓声
汽车终于来了,他走出车站,车却又开过去了。他不想再回到那个寂寞的候车室里去,就在公路边树底下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他呼吸着鲜洁清香的空气,让和煦明丽的阳光透过枝叶扶疏的枫杨,一线线射在身上。他抚摸着花白的头发,抬起瘦削而显得苍老的脸庞,眯缝着眼睛看了看晴朗而高远的天空,眼光随着一只盘旋的苍鹰落到附近的几座小山上。他第一次惊异地想到:在那宽阔的平原上面,怎么会有这几座孤零零的隆起的山头。它们似乎不是地上长出来的,倒像是童话里的神仙,带了礼物出门作客,偶尔经过这里,一时疏忽掉落下来的几块点心。山头被平原上快要成熟的金黄色的稻海包围着,一座座村庄,一丛丛树木,也像腾空漂浮在海面上。李稼夫望着这熟悉的一切,忽然升起了一种无法克制的眷恋之情。
……
是的,混乱的时期已经结束了,他早就该离开这里。调令已经下达了近一个月,他原来的机关里还派了同志来找过他,催他尽可能快一点回去。他也已经允诺了。但是一直拖到今天,他才下决心离开这里,因为他在这里已经很习惯了。十年来,他在这个小汽车站上上下下来过多少次车,总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都是为了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民在忙碌。这里的人民已经把他像纸鸢营一样放到一个位置上了,而他也习惯于让人民用一条线牵住他,使他能够固定在那个位置上;以至于他想象不出万一这条放纸鸢的线一断,他会飞到什么地方去。一直到他终于想明白,无论他在什么地方,这条线弄也不可能断掉,即使他这次走了再没有机会回来,他也不会忘记这个地方永达是他的起点。他和人民的关系将始终千里烟缭一线牵,这一条红绸丝带将随时传递双方脉搏的跳动。于是他才决定离开。
这时,他注意到山顶上腾地飞起了几只小鸟,随即传来了“轰隆隆”的炮声,他马上猜想到崖壁上的岩石又剥落了一层,仿佛看见大块大块的岩石怎样被震裂,慢慢地倾斜,然后迅速地倒坍下来;小石块又怎样飞溅到半空,雨点般落下来,同地上的岩石铿铿相撞。采石厂的生活真像一锅开水般沸腾翻滚。李稼夫记得,他来到这里的时候,古老的荒山还沉睡未醒,人们还习惯于派出船队到一百多里外的地方去运回石块,来适应建筑的需要,使他这个陌生人一开始就觉得奇怪。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里,他向公社党委书记讲到了开发当地山石的可能性,讲到公社与其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去筹办其他工厂,倒不如办一个采石厂来得容易,而且稳当可靠。想不到这个建议同书记的意见不谋而合,很快就动用了全公社的劳动力,开辟了一条三里路长的河道,沟通了山脚同外界的运输。一个小型采石厂建立起来了,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年收入二百万以上的工厂。那开辟的三里路河道,不仅仅是沟通了运输,最终还证明它使他同公社领导人之间的心胸也沟通了。他们虽然无权把他解放出来,但是他们却有权表示出对他有所谅解的态度。他愉快地回忆起自己如何参与了那个开发的计划,以及怎样教会那些刚刚丢掉锄头柄的新工人科学地使用炸药。他也就看到了那个古老的山头怎样第一次开花。
现在,这老山上的石头已经被当地人方便而廉价地广泛运用,并且还供应了邻近两个城市的用材。平原上星罗棋布的村庄,越来越多地建造起一幢幢下半截用石头砌成的、坚实的新房子,被绿色的树丛衬映得更加鲜黄醒目。在这个小小的汽车站上,也不知是在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块平整得可以当凳子坐的黄石。有无数个旅客曾坐在它上面等待过出发,从来不曾有谁感觉到自己的裤子受到过黄石的磨损;但黄石的粗糙的表面确实已经被这些旅客的裤子磨擦得平滑了。持久的生活以这样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一切,李稼夫显然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他脸上添加的皱纹并不是树木的单纯的年轮,新增的白发更不是为了显示他的苍老,风霜和劳动给了他智慧,也给了他力量,这里的人民终于教会了他,使他懂得并且坚定地相信,他这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对人民有用处。往后他不会害怕什么了,尽管到现在为止,他仍旧没有学会保卫自己的那一套“本领”,但勇敢的人根本就无需那一套。今后的斗争还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他再被抛出来,他也能够马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他坐下的这一块黄石,它诚然是孤零零地放置在这个小小的汽车站上,但是它每天让旅客得到休息,每天都感觉到坐在它上面的人的心跳和呼吸,它终于也看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洞悉了过往的一切。它是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紧靠着人民而感到满意的。
……
十年的往事像汹涌的波涛,一霎时扑满他的胸膛,思绪像一条条洞水,清晰地淌流出来。他带着人民的恩情走上新的征途,心底里会永远蕴蓄着对故地的怀念。
(有删减)
【注】李稼夫是一个知识分子,“文革”时期被当作“走资派”下放到这块地方,并在这里整整生活了十年。李稼夫获得平反后,在乡村汽车站等车准备返城,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孤零零的隆起的山头”富有象征意义,喻指李稼夫十年来内心一直孤独,后来李稼夫又迟迟不走,表明他想离开却又不舍的矛盾心理。
B.李稼夫认为他就是一个风筝,而人民就是牵着这个风筝的风筝线,体现出他对这里的人民的依恋,即使他离开了,他也依然会记得这个地方。
C.“他也就看到了那个古老的山头怎样第一次开花”,小说在平淡的叙事之后来一句充满诗意美感的话语,画面感极强,激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D.小说主要写了李稼夫在“混乱的时期”结束后,在新的机遇前的思考,对受难岁月的反思,对“这里人”的感激以及开启新生活的百感交集。
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清新明丽的氛围,烘托了李稼夫将要开始新生活的美好心情。
B.小说多处运用比喻和拟人,语言生动形象,如“金黄色的稻海”“古老的荒山还沉睡未醒”等。
C.小说对李稼夫眼前景物和他等车时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实写,李稼夫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是虚写。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运用动作、外貌、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了李稼夫这一知识分子形象。
8.文中说“李稼夫望着这熟悉的一切,忽然升起了一种无法克制的眷恋之情”,李稼夫产生“眷恋之情”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文中对“黄石”的描写包含丰富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征,巨鹿人也。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御忠诚奉国,何能若是!”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御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妻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说,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服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烦,难触龙蜂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真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注】《管子·小匡》:“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B.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C.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D.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洗马:汉为东宫官属,太子外出,则导威仪;晋以后职掌图籍。
B.阴,是暗中的意思,与“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中的“阴”字含义不同。
C.寻,是不久的意思,与“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中的“寻”字含义相同。
D.佩刀,古代皇族腰间佩带的刀,主要作装饰和防意外之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征性情刚强正直。太宗杀了隐太子以后,曾责备魏征挑拨自己与隐太子的关系,魏征说皇太子如果听从他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难。
B.魏征作为谏官尽职尽责,他一生所谏二百余事,皆称皇帝的心意;见到太宗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太宗因此把他比作一面镜子。
C.魏征曾因病请求辞职,太宗认为魏征虽然有病,但还不衰老,就没有同意他的要求,后来他又坚决请求,太宗才同意解除他侍中的职务,任为特进。
D.魏征病逝,太宗亲自到他家哭悼,追赠他为司空,太宗还亲自撰写碑文,又亲手将它写在碑石上,还特别赐给魏征家享用九百户的租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2)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14.从材料看,唐太宗有哪些优秀品格?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怀钟陵旧游四首(其一)杜牧
一谒征南最少年,虞卿双壁截防鲜。
歌谣千里春长暖,丝管高台月正圆。
玉帐军筹罗俊彦,绛帷环佩立神仙。
陆公余德机云在,如我酬恩合执鞭。
【注释】钟陵,洪州治所,今江西南昌。大和二年(828年)十月,26岁的杜牧受江西(洪州)观察使沈传师邀请,赴钟陵为其幕僚,两人共事多年,感情颇深。征南,西晋羊祜曾为征南大将军,深得军民之心,此借指沈传师。虞卿,战国名士,《史记》中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载舫,切开的脂肪,喻璧之白润。绛帷,红色帷帐,是对师门、讲席的敬称。陆公,指三国时吴国名将陆逊。其孙陆机、陆云为西晋著名文学家。执鞭,手拿鞭子,举鞭为人驾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最少年”指诗人自己,诗人回忆自己青春年少时入沈传师幕的经历。
B.“虞卿”一句借用典故表达诗人的情感,既丰富历史联想,又扩大深化诗句内涵。
C.颔联两句富有含蓄与典雅之美,“月”的意象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之情。
D.颈联“玉帐军筹罗俊彦”一句说明沈传师广罗天下人才,谋划军事,运筹帷幄。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沈传师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意思相近。
(2)杜甫《登高》中,运用叠词写诗人登高所见,感慨秋天萧瑟、韶华易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把小鸟清脆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麦苗大约不记得它曾是一粒麦种时的事了——瞧着麦苗那个天真烂漫的样子,一个人的前尘往事仿佛都不知所终了。麦苗齐刷刷地忘乎所以地生长着,你追我赶,
麦子扬花了。田野里的麦子陆续扬花了。麦子的花太小,小到像一个令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19.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心脏是一个“泵”,把血液“泵”到全身,当心搏骤停或室颤(不规律地跳动)时,这个“泵”就停止工作了,全身会缺血。心脏就是这个工作原理,把血里面携带着的氧,
什么时候可判断患者心搏骤停,需要做心肺复苏呢?首先拍打患者并大声呼唤,患者没有眨眼、皱眉、呻吟等反应,其次患者胸部无起伏5~10秒,两者同时具备即可判断患者心搏骤停,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对心搏骤停患者,可以使用的现代心肺复苏技术有哪些?请用语段中的三个关键词回答。(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追求有所作为。一心渴望拥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失落、痛苦和绝望;心无旁骛,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许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
——黑格尔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的人生成长以启示,请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历史学及相关领域的问题”错,扩大了研究范围,原文是“历史学领域的诸种问题”。)
2.A(B项,“一是思想认知或理论的,一是物质或物理的,两者表里相依”错,根据原文可知,“思想认知或理论的”与“物质或物理的”两项谁为“表”谁为“里”的顺序搞反了。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严格意义上讲,历史学的‘计算机化转向’,探讨和解决的仅是工具或手段的现代化问题。而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却将探讨和解决问题的重点从工具转到内容”。D项,“信息史学”偷换概念,原文指的是“信息”这个概念。)
3.C(C项是有关“数字人文”的表述,其他三项都与信息史学相关。)
4.文章逻辑严谨。先对“信息史学”下定义,接着阐释其特点,然后论述信息史学立论建构依据。文章思路清晰,陈说观点时使用“首先”“其次”“其一”“其二”等词语,体现了论述的条理性。(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5.申农信息理论的问世为信息史学的立论及理论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或答:关于历史学要素层级之间逻辑结构的分析)历史学的信息转向,为古老的历史学和先进的信息科学之间的融合,提供了理论贴合面和可供实际操作的通道。提出和建构信息史学具有源自现实的科学探索实践所构成的新认知依据。(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对即可)
6.A(“孤零零的隆起的山头”有暗示的作用,但不是喻指“李稼夫十年来内心一直孤独”,他建议建采石场并教会村民采石,是被认同和接纳的。)
7.C(小说对李稼夫等车时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是虚写。)
8.他望着这熟悉的一切,想起了他十年来的生活经历,认识到这个地方是他十年前的生命拐点,也是以后新的生活的起点。他参与了这个地方的开发计划和建设过程,获得了这个地方的人民的情感认同。风霜和劳动给了他智慧,也给了他力量,这里的人民教会他懂得并且坚定地相信,他这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对人民有用处,这些给了他一往无前的勇气。(每点2分,意对即可)
9.黄石粗糙的表面由于无数个旅客的磨擦而变得光滑,寓意着十年的风霜和劳动给李稼夫带来巨大的影响,使他变得更加坚定,更加有力量。这一块黄石每天让旅客得到休息,每天都感觉到坐在它上面的人的心跳和呼吸,寓意着李稼夫和人民紧密相连,他是一个时刻对人民有用的人。黄石看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洞悉了过往的一切,寓意着李稼夫经过十年的风霜和劳动后,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和人民紧密相连才能有满意的生活,饱含着对人民的感激之情和开启新生活的百感交集。(每点2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10.B(原文标点是: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11.D(佩刀不只限于皇族,古代将领也可。)
12.B(“他一生所谏二百余事”错,原文是“所谏前后二百余事”,不是一定指一生所为。)
13.(1)论你的罪过比当年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还要严重,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还有谁能像我这样对你吗?(“逾”“得”“宁”各1分,语意通畅1分)
(2)我难道只在过去会犯错误,而到了今天就变得都是正确的了?所以(恐怕)还是群臣只求顺从我的心意,不敢冒险触犯我啊!(“岂独”“是”“庶”各1分,语意通畅1分)
14.任人唯贤,不计人过。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感念功臣,注重感情。(每点1分,意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武德末年,他担任太子洗马。看见太宗和隐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李建成早做打算。太宗已经杀了隐太子,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的处境担心。魏征镇定自如,缓缓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难。”太宗听后肃然起敬,给他优厚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
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很高兴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太宗曾对他说:“论你的罪过比当年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还要严重,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还有谁能像我这样对你吗?”
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解除职务,只挂一个散官的头衔。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中央枢要之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怎么值得重视吗?经过良匠锤炼为宝器,就被人看做宝贝。我正把自己比作金子,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才停止辞职申请。后来又坚决要辞职,太宗同意解除他侍中的职务,任为特进,仍旧管门下省政事。
贞观十二年,太宗因为皇孙诞生而设宴招待公卿。太宗非常高兴,对侍从的大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扫平天下,历尽艰辛,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之后,对我竭尽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见,安定国家造福人民,成就我今天的丰功伟业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称道的,那就只有魏征了。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来赐给二人。
不久魏征生病了。魏征家里本来没有正厅,唐太宗当时原想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留下自己的材料来替魏征建造正厅,五天就完工了。又派使者送去布被和白色的褥子,成全他朴素节俭的风范。过了几天,魏征病逝。太宗亲自到他家哭悼,追赠魏征为司空,谥号文贞。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又亲手将它写在碑石上。还特别赐给魏征家享用九百户的租税。太宗后来曾经对左右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事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我过去常常注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谨防自己犯错误。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因而伤心地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能经常指出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以后,我即使有什么过错也没有谁指出了,我难道只在过去会犯错误,而到了今天就变得都是正确的了?所以(恐怕)还是群臣只求顺从我的心意,不敢冒险触犯我啊!所以我一方面虚心听取群臣意见,一方面排除假象反省过失。如果臣子提出的意见我没有采纳,那是我咎由自取;如果我准备采纳意见却没人提出,是谁的责任呢?从今以后,各自尽献你们的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出来不要隐瞒。”
15.C(“‘月’的意象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之情”错误,应是寄寓了诗人的怀念之情。)
16.首联用虞卿的典故寓指诗人入幕时受到沈传师的优礼,表达了诗人对沈传师的感激之情。颔联借“暖春”“圆月”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沈传师的怀念之情。颈联通过“玉帐”“绛帷”“神仙”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沈传师谋略、才干、师道的赞美之情。尾联直抒胸臆,直言愿持鞭驾车来报答恩情,表达了诗人对沈传师的景仰追随之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7.(1)虽曰天命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鸟雀呼晴
18.各不相让(争先恐后)风调雨顺百思不解(每空1分,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
19.(1)拟人:麦苗大约不记得……。对比:以麦花的“小”与“素”与其“有着一种巨大的力量”对比。比喻:麦田里的人也宛如一株风华正茂的麦子。(3分)(2)作用:运用拟人和比喻,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通过对比,突出了麦花的强大力量,表现了作者对麦花香的陶醉。(2分)
20.运送到全身应进行心肺复苏可参考如下步骤施救(每处2分,意对即可)
21.示例:我们进行胸外按压是为了手动“泵”血,把血挤压到全身各脏器,防止各脏器缺血缺氧坏死。(原句有三处语病:语序不当,“是为了”应放在“手动”前面;搭配不当,“排挤”可改为“挤压”;成分赘余,可删掉“以免”。每改对一处给1分。)
22.胸外按压人工呼吸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每词1分)
23.【材料解读】“致力于拥有”侧重于最后的结果,多指向物质满足、名利获得等;“致力于有所作为”侧重于过程,多指向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益于社会等。“致力于拥有”往往无视过程的重要性,一心达到目的,为了“拥有”甚至可能会不择手段;一旦拥有,可能会很快兴致全无;而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陷入痛苦、绝望。“致力于有所作为”不渴求最后的物质满足,而是专注于过程中的默默耕耘,以不断地自我提升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致力于拥有”属于“小我”的范畴,“致力于有所作为”则属于“大我”的范畴。
【立意参考】奋斗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跳出追求“拥有”的“小我”,走向“有所作为”的“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