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国卷语文//卷试题分析
(2019-06-22 17:43:49)分类: 作文及论文 |
坚持与变化:新高考的测评实践路径
——2018年与2019年全国卷的差异性分析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
与2018年相比,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命题,不管是从《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还是试题的具体形式、目标来看,在坚持教学改革方向不变的基础上,遵循稳中求变的原则,凸显了“坚持”与“变化”。
一、试题坚持以德育为魂,提升考生品德修养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从材料选择、题目设置等方面十分注重弘扬优秀品德和传统文化,对考生的品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如2019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展现了贾谊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鲁迅的《理水》,小说塑造的大禹正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实干家、奋斗者的形象,命题注重引导考生思考“中国的脊梁”,进一步强化奋斗者形象,培养考生积极进取、敢为天下先的胸怀,呼应时代主题。这些文本材料均彰显着高尚品德的榜样力量,引导考生品德的提升。
二、试题坚持以智育为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坚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精准落实语文素养的考查要求,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应用导向作用。论述类文本取材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实用类文采用非连续文本,文学类文本选取鲁迅《理水》,文言文阅读取材《史记》,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与运用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引导考生重视实践,学以致用。此外,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第21题要求考生压缩一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这一创新题型引导考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信息的获取、筛选、提炼和表达,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处理能力。这些内容都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求。
三、试卷坚持四大板块的形式,试题要求相对稳定
2019年高考语文依然按照“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大板块的形式命题,各个板块的能力要求相对稳定。现代文阅读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注重论述色彩,考查考生分析、理解、综合、归纳、整合、概括等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所选材料内容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拓展考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把握文章内容、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及写作意图等,进而考查考生探究能力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考查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句子翻译等能力。古代诗歌阅读注重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鉴赏作品情感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语言文字运用题主要通过词语选用、语病判断、语句衔接和语段压缩等形式考查考生能力。一方面注重考查考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一方面落实考生掌握语言规律的能力,综合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作文要求考生“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试题情境设置真实,写作任务明确,便于考生设身处地地展开想象和思考,充分发挥写作水平,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
与2018年相比,2019年全国卷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一、试题凸显体美劳,贯彻全面发展理念
2019年高考语文贯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在充分体现德育和智育考查的基础上,遵循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促进考生全面发展。
语文命题突出美育导向,遴选艺术经典,培养考生审美能力,以美启真、以美向善,充分发挥美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功能。如《题许道宁画》的淡雅之美,“古琴艺术”的高雅之美,均加深了考生对民族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语文试题将艺术审美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在考查审美能力的同时,实现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语文命题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实践,落实劳动育人理念,引导考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019年全国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既着眼于劳动思想的历史溯源,也关注问题的现实呈现,引导青少年考生对这一现象及劳动本身进行深入思考,自觉弘扬劳动精神,以期在全国青少年乃至全社会中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高考作文在推动劳动教育方面的导向功能。
二、阅读板块阅读量加大,语言文字运用题回归传统命题形式
2019年试题阅读量明显增大,这就呼应了《课程标准》强调的“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后的高考倾向于对考生阅读量、阅读面、阅读素养的考查。
语言文字运用题在高考语文中虽然题型多变,但依然注重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例如在词语的选用上,要注意词语意义与衔接的要求(例如第17题、第18题)。在句子语法结构方面又与病句修改相结合来进行考查(例如第19题)。这三道题与2018年一致,都是随文设题的形式,只是稍微变化了一些,由2018年的单一成语辨析变成混合的近义词和近义成语辨析。而第20题则为衔接补写题,实际上也是考查语言连贯,考查考生厘清一段话的结构层次与内在逻辑关系的能力。第21题是文段的压缩,考查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第20题、第21题两道题的命制回到新高考以前的试题命制的形式。
三、难度适当增加,提升试卷的区分度
文学类文本考查的是小说阅读,文章节选自鲁迅的《理水》,与2018年的《赵一曼女士》相比,理解难度有所增加。小说人物较多,情节较为复杂,主旨更加深刻,这要求我们要适当关注历史背景。就选择题而言,涉及人物形象、词句含意以及主旨探究。第一道主观题,2018年考查了人物形象,今年则侧重对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的考查。第二道主观题考查了小说“故事新编”的文体,与之前对叙述方式的考查相比,难度有所增加。名篇名句默写选取了《庄子·逍遥游》《蜀道难》《渔家傲》。而在篇目长度上,《逍遥游》与《蜀道难》皆属于篇幅较长的篇目,背诵难度较大。总体来说,试卷命题时适当增加了难度,有效拉开了试卷的区分度,提升了考试的效度。
表一:2019年全国卷与2018年全国卷差异比对